登陆注册
96565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转型是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它所涉及的大规模制度变化,“属于人类所想像到的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之列”。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中国的转型与遭遇分崩离析等“出乎意料”后果的东欧国家转型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可能是这场转型中“最大的正面的意外”。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早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它“首先是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还伴随着“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深刻变迁”过程。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必然要求出版业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版业转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始于1979年12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确定了新的出版方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当前政治任务服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和政府宣传、传承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提出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对调整我国的出版结构和解放出版生产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确立出版工作既要注意社会效果、也要追求经济效果的原则,为出版改革奠定了基调。1992年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体制,首次提出了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即17号文件),对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传媒业来说,明确地提出集团化、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的改革思路。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21号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新闻出版总署随后下发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昭示着中国出版业,乃至整个传媒业的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并印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清晰的表述,明确提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等原则;“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从三十年出版改革的历程看,出版业转型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一样,是一个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也就是出版业逐渐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治宣传工具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比,出版业转型的启动并不落后,但在进程上却更加曲折和滞缓,以至于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之后,出版业仍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是由于中国转型的独特逻辑以及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的。中国转型的目标“不是要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这一性质不仅决定了中国转型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温和渐进的特点,而且还决定了经济体制相对于政治体制来说的超前性改革,而受制于政治体制约束的文化体制改革自然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型中,出版业由政治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演变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后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社会功能使其在改革道路上逶迤前行。

同时,出版业转型也是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在传统体制下,出版社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出版资源和产品都按照计划手段进行分配;转型后,最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出版业市场经济体制,出版资源和产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出版机构从政府的行政控制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则从办出版的角色转变为行业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出版业转型不仅面临着一系列新制度的创建,还经历着大量旧制度的革新,最终使政府、市场和出版机构都在市场制度的约束下运行。然而,在中国转型背景下,出版业转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很容易在制度变迁中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不利于出版业机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出版市场体系的建立。

二、研究意义

对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进行分析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其意义在于:

(1)分析和总结中国出版业转型历程,探索出版业转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提高转型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解决出版转型中的理论基石欠缺问题。

(2)运用科学理论解释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把握中国出版业转型中政府、企业和市场体系的市场化发展脉络和基本构架,分析转型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为下一阶段的出版业制度建设寻找新的出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的变迁,概括地说,就是由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制度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出版发展规律的出版业制度的转型。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致依循着从局部到整体、从边缘到核心的变革线路。与我国出版业制度自身正在进行着的变迁相呼应,新时期以来我国出版业制度的研究也呈现出由具体到一般、由实践描述到理论构建的特点。

一、宏观制度研究

1.著作权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以法律保护著作权的实践,但进入转型期后,中国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由此也带来相关研究的繁荣。早在1983年初,沈仁干就提出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版权法”。之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探讨在我国进行全面版权立法的必要性,呼唤《版权法》的出台。1990年《著作权法》颁布之后,不少文章介绍《著作权法》的出台背景,分析现代著作权立法的理论与基本原则,宣传著作权立法的原则、特点和社会意义,提出著作权法是文化人的行为准则,是创作者的福音,指出应尊重知识,依法保护智力成果。但不久就有学者指出《著作权法》所表现出的滞后性。《中国知识产权法:特点、优点、缺点》一文认为《著作权法》中“出现了多处‘一语两解’的实例(如发表、录音、编辑等词),以合同取消作者的法定权利,对侵权未规定法定赔偿额,第四十三条的特例离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太远,对一些术语所下定义欠妥,对计算机软件的特殊保护已显得多余”等。《信息高速公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一文指出,“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并未动摇著作权制度的基础,但对《著作权法》中的一些具体规范造成了冲击。合理使用中的‘个人使用’的范围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被进一步限定”。《高新技术对著作权基本原则的影响》一文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既依赖包括著作权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又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高新技术对著作权的基本原则如作者身份原则、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原则、‘固定’原则、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原则、著作权国际保护原则等产生了影响,但无论将来如何修改《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不应改变”。1990年我国《著作权法》颁布时没有在《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许超认为:“缺少实施法律的机制,特别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著作权法》的执法情况就不尽如人意”;建议我国修改《著作权法》时,应“单为集体管理列一章,至少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性质、法律地位和基本权限,同时规定来自政府的监督机制”。

2.出版业宏观管理体制

政党、政府与出版业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出版业宏观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业被看做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甚至被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体制也随之变革,政党、政府与出版业的关系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般的论者都认可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从而突出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出版产业属性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并探索党和政府对出版管理方式的转变。1980年陈翰伯和宋木文就从保障出版自由的角度,建议改善党和政府对出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适当放宽尺度,一般不用行政手段限制出版物。唐砥中认为:“社会主义出版社,从根本上说,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阵地,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单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业,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但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转变以往的领导观念”,“是党摆脱执行者的处境,发挥决策者的作用”。2006年,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龙新民撰文指出,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重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积极探索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新闻出版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中国出版业宏观体制的转型也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注意,Lucy Montgonary和Michael Keane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产业发展的重心从社会的、道德的,在中国还有政治的获益转移到它们的商业潜力”。

二、出版体制研究

进入新时期后,出版体制对出版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唐砥中在《图书发行体制改革设想》一文中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图书发行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批发渠道单一,征订包销占统治地位,零售折扣过低,新华书店总店兼管全国的发行行政,政企职责不分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建议。20多B0年来,出版体制虽然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仍严重地制约着出版业发展,这些因素有:(1)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出版发行单位的生机和活力;(2)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3)国家对公益性出版事业和经营性出版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出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4)出版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姚德权专门研究了我国新闻出版的监管体制,认为我国所采用的分业多头监管体制与新闻出版传媒业混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不相适应,造成新闻出版监管体制不顺,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效能不高,新闻出版业发展受阻。

1990年,葛维威针对当时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不足,提出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加强专业化管理。王建辉根据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认为“出版体制改革应当成为也可以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出版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管与办,即政企分开、管办分离;(2)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3)试点与非试点,“试点应该是动态的,要分阶段地确定一批综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和部门作为发展的重点与试点,率先做强做大出版产业,辐射和带动非试点的发展”;(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把党的要求与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把改革落到实处。严红认为,制度创新是出版业各方面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它是要通过实现出版业制度的变革,调整并优化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各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同时调整出版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推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整合资源,使软、硬件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效能。”

同类推荐
  • 洮水无声

    洮水无声

    本书为作者的一部工作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临洮县城建、电力、人事等部门工作过程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文章、工作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全书100万字,分认知之路(引论)、新闻之路、新闻本质论、新闻复杂论、新闻价值论、新闻表现论、新闻超越论七大部分。这是一部构建新闻哲学大厦的奠基之作,一部揭示新闻深层奥秘的鸿篇巨著。它以一线新闻记者的探索和感悟为基础,吸收了新疆经济报20年新闻改革的理论成果,集中西新闻思想之大成,以最新科学哲学理论成果为支撑,填补了中国大陆“新闻哲学”领域的学术空白,为信息时代新闻理论创新做出了新的探索,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
  • 大众传媒素养论

    大众传媒素养论

    本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本书对于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界定,揭示了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涵义,认定了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个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本书可供传媒学术界、传媒实务界、理论界、教育界以及宣传部门的人士阅读,高校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于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均可阅读。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热门推荐
  • 锦绣江山怎敌十里桃花

    锦绣江山怎敌十里桃花

    “这里是?”她偏头看着他,眼中满是疑惑不解。他微微一笑,并不言语,只是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她今日穿的大红锦裙。他将披喜袍在身上,拉着她进入林子的亭子,跪了下来。“她今生今世便是我凌风辰的妻子,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她都是我凌风辰的妻子。我凌风辰宁负天下也不负她。誓言在此,天地为证。”她笑,也在他一旁跪了下来。“今生今世,永生永世,念溪都是他的人。愿与他携手共生,白首不离。誓言在此,天地为证。”十指相扣,便是一生。【本文一对一,无出轨,男女身心干净,不小白。】
  •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

    夏芳然,一个美丽的被硫酸毁容的女人,经受着身体和内心的劫难,却依然自尊,骄傲,温润。她终于爱上了灾难来临后来到她身边的男孩,却意外地发现,男孩是因为内疚,是对这场残忍的灾难源自另一个女人无望的情感报复。与夏芳然的美丽形成映照的丁小洛,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外表平庸,却和一个帅气的男生友谊深厚,因此,不断遭受到同伴的残忍打击,最美的年华最终演变成一场黑色残酷的“青春祭”……这是两组交叉的爱情故事:青年人如夏芳然与陆羽平;少年人如小洛与罗凯。它们相互依赖、缠绕。围绕着故事的核心情节,即案件的侦破步步逼近事件的真相。
  • 五兄弟之逗逼一家亲

    五兄弟之逗逼一家亲

    父母去度蜜月而“抛弃”孩子,但是,他们却没有受父母的影响,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性格,让我们看看他们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是吧!
  • 古时兵法今时用

    古时兵法今时用

    此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引导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第一章以战略管理立意,关系国家安危;企业成败;为人处世的得失。第二章以战术管理为用,教人在出奇制胜的的逆取之道。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哲理,可学会进退得宜的谋略,可读第三章。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可读第四章《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 九黎族

    九黎族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九黎终会重临世间的啊!命运,誓言还是杀戮,王座只属于强者,不是吗?心底深处藏着妙曼身姿的女孩,牵绊少年多少年。既然无可回头,那就疯狂的奔跑与咆哮,什么绝望,终究只是内心的魔鬼,跨过沧海,沉沦千年,只为找到那个身影。那时,女孩轻靠在少年胸膛温柔如水。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

    本书对世界核能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描述了核能发展既漫长又曲折的道路,展示了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充足能源、环保能源的广阔前景。
  • 全能小毒妻

    全能小毒妻

    她是21世纪天才神医,一朝穿越灵魂误入架空大陆。斗渣男,虐白莲,解谜题。岂料遇到腹黑太子爷。打不过,跑不掉,还渐渐遗失了心。“爷,奴家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您身份高贵,不约不约。”他邪魅一笑:“天下,权位,都不及你半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寻仙创世

    寻仙创世

    万千年前,外敌入侵,仙古大战后。整个太阳系只剩下地球一颗生命星球。修炼环境改变,仙古大神们离去。是抛弃了最后的家园,还是为了守候?地球危机,最后的家园眼看不保。一批批先辈们出去寻找仙古大神们解决危机,都未归来。最后的希望落在了古峰身上,看古峰的异界寻仙之旅......
  • 雨至后的流星

    雨至后的流星

    我的青春充满着搞笑,忧伤,励志。你们的青春是否跟我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