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素材的收集
其实,前面讲的观察生活就是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只不过,那是当时、当地直接地观察,用脑记、用笔记本记,或者现在的条件好了,还可以用录音笔、MP3、MP4或者DV摄像机直接拍摄下来再储存在自己的电脑里。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直接收集素材,一般的说来,这有三种方式:
1.原料
即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生活素材。这种原料往往属于你们个人独有,也是自身的阅历、家族变迁和采访所得(在后面讲如何采访时再具体说明)。当然,你们还年轻,生活阅历不多,但你们好好回忆一下,比如升学考试的竞争,竞选班干部、评比三好生的状况,有没有考试不及格或者迟到、早退、逃课、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斥责,与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关系如何,交友或者初恋的感受,对各个老师的印象,等等,只要是自己难忘的、有矛盾冲突因子的都应该追记下来。还有自己的家族情况,有些人居然连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都不知道,还能知道他们什么呢?我教了五年书,发现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几届超女的名字、名次都很熟悉,对偶像派明星的情况滚瓜烂熟,对NBA篮球明星如数家珍,对时尚时髦、名牌品牌追赶极快,可就是连自己的家族亲戚、街坊邻居、同班同学的情况竟然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我希望你们能做些努力,把这些属于自己独有的素材也能够收集起来。
2.资料
这是经过加工但并非艺术作品的报道,比如各种宣传文章、有关信息、通讯访问,等等。干编导这一行的,应该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每天看看电视新闻和有关栏目,还有报刊杂志、上网查寻,像老话说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知天下事有两个好处,既能把握时代潮流、时代精神、社会动态,不至于自己的认识与思想落后于形势,也能从中发现有用的素材。多如牛毛的各种报道和信息多数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有用,不必记录下来,但有些作为素材还是有用的。像中央电视台栏目《东方时空》、《艺术人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夕阳红》、《法律讲堂》等,香港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军情观察室》、《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口述历史》等,这些栏目讲的人与事有些很有戏剧性的,当然各省、市台类似栏目也很多,因为我平时看的少,不能一一推荐了。只要能触动你们的,能引起你们思想与感情共鸣的,我看都可以记录下来。比如我就很爱看《法律讲堂》这个栏目,既能了解社会的人生百态,又在案例的矛盾冲突中品味它的戏剧性,同时还能学到一些法律知识。
3.材料
这些已经是经过完全加工后的艺术品了,比如小说、报告文学、人物特写、故事会、绘画作品等。这些不同样式的文艺作品有许多是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像张艺谋的一些电影,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电视剧那就更多了,从当年火爆的《渴望》、《四世同堂》到眼下火爆的《潜伏》,都是从其他文艺作品改编过来的。所以,只要你们广泛地阅读(包括网络文学),又带着专业的目光,那是不难发现并记录下来作为素材的。
虽说前面提到的几方面素材来源都蛮丰富,但真正能用于创作影视作品的素材还是需要发现和捕捉的,它们必须具备:
(1)要有戏剧性。即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女子体操决赛时程菲在跳马时的意外失利,人们无论如何在事先都是不会想到的,程菲怎么可能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程菲跳”动作中失败呢?然后想想也在情理之中,一是在国内观众注目下,二是因为自己是女队中的大姐大,必须表现好,必须做出榜样,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了!还有像各种法制案例,贪腐行为、金融危机、公司破产、股票暴跌、员工失业、高考落榜、婚ē恋骤变、意外死亡、亲人失散、久别重逢、乐极生悲等都有戏剧性。记得1990年年初,那时极力提倡主旋律作品,我们领导给我一本报告文学作品《无极之路》,二十多万字,让我改编成话剧上演。我读时又激动、又感动,还落了泪。但冷静想想,它都是正面歌颂呀,里头的很多事迹是很感人的,但没有对立面人物、没有矛盾冲突,也即没有戏剧性,我怎么组织戏呀?我把自己的想法跟领导说了,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凡是能写成戏剧的题材都可以写成其他的文艺作品,但其他文艺作品的题材不一定能写成戏。我觉得这本书就写不成戏。”领导听了有些不高兴,就把任务交给了刚从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分配来剧院的两位青年人,他们折腾了半年多结果还是流产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我们捕捉到的素材至少要有戏剧性的因子,才有可能通过想象与虚构组织成戏,就像《潜伏》,虽然小说才几万字,但它很有戏剧性呀,所以搞成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
(2)可以表现人生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命运或状况的素材。比如像******人生命运或者说革命历程中的三起三落,他在政治上的创新思维,他在生活中的乐观精神。又比如农民劳模陈永贵的传奇人生,没有什么文化却当上了主管全国农业工作的副总理,有戏吧。具有非凡人生命运的人物自古至今真是太多太多了,在政界、军界、商界、科学界、教育界、演艺界、体育界、工农业部门都数不胜数。
(3)思想内容丰富深刻乃至有哲理思辨的素材。像话剧《伊索》充满了哲理的思辨,萨特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显然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戏剧舞台上的展示,也即剧中人面临的种种选择。我们的电影《集结号》、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则充满了生活辩证法。这类素材对于目前的你们显然还有些困难,毕竟你们还年轻,但是随着你们的成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总有一天你们会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
在收集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还希望你们能顺便留意一下素材的“眼”,也即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称呼,像“扣子”、“起子”、“核子”、“结节”等,为什么说“顺便”呢?因为一般的来说,当我们选好素材进入创作构思的时候,才会寻找素材的“眼”,一旦“眼”找到了,当编导的就会眼睛一亮,别的就好办了。因为这个“眼”也称“戏核”,“核”找准了,剧作的结构和立意也就找到了。
如果我们在收集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顺便”留意一下它的“眼”,最大的好处是在“眼”的指引下去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你的素材。比如《集结号》,它的“眼”就是那把一直没有吹响的军号。《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眼”就是一家子里的政治信仰和追求完全不同的仨兄弟姐妹。你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的《雷雨》,它的“眼”就是鲁妈的到来。所以说及早地找到素材的“眼”很是关键。当然,如果早期找不准,等到进入创作构思时再调整,或者干脆推翻重来的情况也是有的,那也不要紧,“顺便”的先行一步总归是好的,再说经一事长一智也是经验积累嘛。
现在我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了,即是《外景描写》,同样三四百字就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了知道是什么季节、什么时辰,东西南北哪里的地理环境,晴天、雨天、阴天、刮风天等。通过内外景的描写练习,对你们将来写文本或是现场选景拍摄都会有好处的。(附陈莹同学的外景描写作业)
外景描写
一抹鲜红色随风飘扬,那是一条红色的纱巾,它在一片荒芜的沙海中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妖艳。
天空很高,高得让人抬头看看都觉得脖子痛。天空很蓝,蓝得将眼中的眼白都映成湖蓝色。天上几乎没有什么云彩,只有些淡淡的白色烟雾在流动。
突然,那抹红色自天际滑过地面。黄色的沙子在烈日的炙烤下亮得刺眼。那种光亮让人觉得仿佛站在一片金灿灿的金沙中,只是这片沙子被烤得很烫很烫。沙漠中没有绿色,几乎连沙漠之神———仙人掌都不堪忍受这酷热变得黄扑扑的。远处有几棵枯死的红柳横卧在那儿,就像几具在这沙地下埋葬了千年的古尸,在重见天日之时将地下的神秘与沧桑连带而出。
那抹红色再次出现了,它无所畏惧地与周身长着长刺的仙人掌交谈,没有一会儿就又像一位陪酒女郎一般飘向了红柳。红柳伸出了长长的枝干拦住了又要离开的红色,那红色却在大风的鼓动下想要摆脱红柳的束缚。
不远处传来轻微的驼铃声,一大队人马出现在了这漫无边际的沙海。他们的到来毫无预兆,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神灵。顽皮的红色此刻终于挣脱了红柳,在大风的帮助下吹向了那个长长的驼队。此刻的沙子不再是金黄色的了,那上面似乎镀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是那抹红色洒下的魔法吗?
望向天际,太阳快落山了,天空已经被染成血红色,就像鲜血融进海水一般的无可奈何。驼铃声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响了,沙子上出现了驼队那浩浩荡荡的脚印,那抹熟悉的红色再次出现,只是这次不同,它不再任风飘扬,一只美丽的小手已将它轻轻地牵在手中……
第四节 采访的要素
作为编导,不管是创作影视剧本还是为电视台栏目撰写文本,都必须学会采访。它和前面讲述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得到创作素材,不同的地方在于你观察与感受也好,收集积累素材也好,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而进行采访就不一定了,会采访的,主动权在你手里,不会采访的话,那就很被动了,甚至伤害、得罪采访对象,无功而返。
因此,身份定位很重要,我们编导和新闻记者的身份不同,新闻记者往往有一种优越感,他们采访时可以平等待人也可以居高临下,因为被采访者怕得罪他们或有求于他们,所以非常热情而且还接待周到,否则,记者给你写上一篇负面报道,岂不“栽”了,名声或者政绩全完了。我就切身经历、亲眼目睹过这种情况,80年代初,我下去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曾和新华社记者同住在一个招待所里,好家伙,人家对记者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笑脸相迎、有求必应,采访时提前上门主动迎合、热情之极。我就不同了,冷落你、怠慢你,因为是你求他,他并无求于你,你的采访不会有名有姓或者地区部门的写在报纸上刊登出来。所以,明白了这一点,编导的采访是有求于人的,电视台栏目的编导情况会好得多,特别是写专题片呀、拍纪录片、专访片呀,人家会热情接待和配合采访与拍摄的,因为他知道你要在电视台播出嘛。但不管怎么说,编导要放下身段,有求于人的态度准不会错,所以需要耐心、需要主动,千万别怕碰到或软或硬的钉子,人家托词不见,你就主动上门,他要干脆拒绝,你就耐心等待,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人家总会被你的真诚感动的。作为编导,最好尽量避免电话、电脑采访,也别光写个字条让人家书面回答,这样既不尊重人家,得到的素材也不会全面深入。还要注意,你约人家采访,千万别迟到,更别借故改期,惹人家不高兴,否则,你采访时他也懒得交谈,马虎了事算了,损失的还是你自己。
采访前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确定了应抱的态度,接下来就是弄清自己的采访目的了。你找某个采访对象,是就想了解他或她本人呢?还是想向他或她侧面地了解另一位你想主要了解的人?目的清楚了你在采访时的做法也就不同了。比如1972年我参与创作话剧《友谊的春天》,当时确立的男主人公原型是庄则栋,于是我们先找领队、教练员、陪练队员、男队员、女队员,请他们都来谈庄则栋。同时又请主力的冠军队员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郑敏之、林慧卿等人既谈庄则栋也谈他们自己,目的是想把他们自己的许多特点都与庄则栋的综合起来,糅成既真实又虚构的男主人公。当我们从“外围”已经了解到有关庄则栋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打球特点、人生经历、语言特色、为人处事乃至人际关系的时候,再找他采访就像老早就相识的朋友似的交谈,非常顺利,收获甚丰。当你的采访对象是要求他们谈别人而不是谈自己的时候,他们会很轻松、很合作,等到你的主要采访对象是谈他自己而你又已经知道了他的好多事情时,他会既好奇又开心也很合作。这是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的一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