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这一章要讲授的是事件、冲突、悬念、高潮、结局、风格等六种剧作元素。
如果说前一章讲授的是影视剧作和栏目文本写作的最基本要素的话,那么这一章讲授的元素是为了提高你们的写作水平,使作品更趋完善一些。
我们经常强调影视作品要会讲故事,特别是会讲吸引人的好故事。当韩剧热播,其影响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候,我曾总结出它的三大优势:一是内容弘扬儒家的伦理观念与传统道德,这有别于欧美作品的价值观;二是学习了美国好莱坞影片会讲故事的传统;三是演员多为俊男靓女,观众喜欢。
这一章所讲的几个元素就是希望大家能学会讲故事,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元素,则作品的故事情节就能曲折复杂、出奇制胜、吸引观众、叫好叫座。
中央台十二频道《法律讲堂》这个栏目我是必看的,起初是因为职业关系,想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例了解社会的人生百态并掌握一些法律常识,后来就很欣赏主持人讲“案例故事”的本领,像“回顾式”结构似的从危机讲起,设计悬念,吊你胃口,讲得有声有色,很吸引你听下去。这便是我们要学习之处。
第二节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
事件不等于事情。事情在生活中太常见、太普遍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上班下班、开会出差、节日聚会、读书学习、外出游览、逛街采购、假期探亲等,这些都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
事件就不同了,它是生活中出现的能引发人物处境失去平衡并牵动起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的大大小小事情。也就是说,事件必须打乱人物的生活现状,把他们的生活推出现行的正常轨道,并陷入迷惘、混乱、矛盾、对抗、冲突之中,这便成了剧作的引爆点,于是剧情向前推进,经过一番曲折复杂的折腾,使人物的生活重归平衡或者出现新的秩序。让我们举些例子来说吧。
①新郎新娘举行婚礼,宴请嘉宾,这是事情。然而嘉宾都来齐了,热热闹闹的婚礼该举行了,新郎或新娘却突然失踪了、不见了,这就形成了戏剧性事件。
②人们上街购物,这是事情。突然被偷、被抢,便形成了事件。③亲朋好友们欢庆聚会,这是事情。某人因酒量过度或兴奋激动引发心脏病死了。或者,意外地遇上当年的初恋情人或仇人。再或者,因食物中毒发现菜肴假冒伪劣而引发争吵。这都形成了事件。④海员出海、客机起飞、火车出行,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遇到海盗或海啸了、遇到劫机或风雨雷电了、遇到出轨或相撞了,这也都形成了事件。
当然,事件还必须是动态的能充分向前发展的,而不能是静态的或模糊的。也就是说,事件发生了,剧中主人公的生活失去平衡了,被推出正常轨道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出现一片混乱和矛盾之后,必然要作出反应推向对抗与冲突。因此,动态的事件是,它必须首先打破或打乱主人公的生活平衡,同时又能激发起主人公为恢复平衡的意志与行动,于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又能引发出主人公自觉不自觉、正面负面、有意识下意识、正当不正当的心理矛盾与内心冲突,这种冲突甚至还可能引发出某种震撼的重大社会问题。
可以说,动态事件的大小与质量的优劣,它是与题材的分量、主题的深度、人物的典型紧密相关的。事件怎么选择,全看一个编导如何思考它的作用与功能了。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通常也称“戏核”。我在剧院工作时,大家都称它为“引子”,有了它,馒头才能蒸发起来,比喻很形象。好莱坞则把它称之为“大钩子”,有了它才能钩出矛盾冲突来,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大钩子”又会钩出一个个“小钩子”,也就是大事件引出一个个小事件。
事件必须尽早出现才能抓住观众,吊住观众的胃口,因此,用剧院里的行话叫做“皮不能太厚”,“像咬包子似的,一口下去还咬不到馅儿,食客能喜欢吗”?同样说得很形象。一般的规律是在剧作前五分之一至迟四分之一的时段内就要出现,比如90分钟的电影就该在前五分之一时段内出现,120分钟的电影就该在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出现。总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像果戈理的名著《钦差大臣》,一上来市长就宣称“钦差大臣要来了”,于是一下子就炸了锅。
美国电影《克雷默夫妇》刚开始夫人就决定离婚离家出走了,于是克雷默全乱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和家庭生活,工作事业也大受影响。顺便说一说,事件还必须在银幕上当众发生,摆在观众眼前,而不能由人物讲出来或交代出来,那样的话就会失去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戏剧性事件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方式:①出于决定。像刚刚讲的《克雷默夫妇》、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里那位犹太富商决定的“一磅肉”交易、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决定必须拿到“两张机票”。②出于巧合。像曹禺的名著《雷雨》里鲁妈的偶然出现、莎士比亚名著《奥赛罗》里的“那块手巾”偶然落在埃古手里、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女主人公与那位男记者的巧遇生情。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戏”,但也要适度,不能巧了又巧,巧了再巧,巧个没完没了,那就太人工味儿了。
不管是什么事件,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过的,这些事件在剧作中出现必须由弱至强,不能相反。它应该由弱至渐强至强至更强直至高潮。主人公也可能在高潮中胜利或失败,是喜剧或悲剧,或者是悲喜交加的正剧。
第三节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
戏剧性事件出现便引发了矛盾和冲突,于是开始了冲突、危机、高潮、结局四部曲,通称为剧作的“起承转合”。什么叫冲突?冲突就是由于事件的出现导致人物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进行的斗争。
生活中本来就处处充满着矛盾冲突,可以说冲突便是生活的本质。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样便产生了生活冲突和戏剧性冲突的关系与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前者则没有后者。生活冲突是生活中的原始状态,一般是零散的,若隐若现、若消若长的,进展缓慢又复杂交错的。戏剧性冲突则是把生活冲突集中、概括、加工、提高,使其具体而尖锐起来、形象地表现出来。倘若无冲突,故事情节便无法展开,不可能向前推进发展,用赵本山在谈他的《马大帅》创作体会时所说“要让人物不断地折腾,观众才爱看”,话说得很朴实,但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没冲突,还怎么个折腾?折腾肯定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嘛。
至于冲突的大小,它的尖锐或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冲突本身是否严重,你死我活。②编导对这种冲突的态度。③主人公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应该说,前者是为主的,后两者是为辅的。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艺家萨特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中的冲突,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或者说是如何面对审讯与死亡的,自然很尖锐、很严重。像美国电影《克雷默夫妇》里男女主人公“争夺儿子之战”之所以从法庭走向和解,既是主人公的态度也是编导的态度,没有激化下去自然也就不那么尖锐严重了。
这里还应该指出,凡只是外部冲突而没有内心冲突的作品可以说是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冲突。都说小说展现的是人物内心冲突,戏剧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影视展现的是人与外界的冲突,这种说法只是停留在文艺样式的表面现象即形式感而已,当然,也可以说是他们各自的强项。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好的作品,它总是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相互作用、相互扭结,共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如美国影视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说:“冲突法则不仅是一条审美原理,它也是故事情节的灵魂。”
一些所谓“玩影视”、“玩戏剧”、“玩创作”的人,自以为只要掌握了游戏规则创作就会很容易,他们往往只会让冲突以一种歪曲虚假的表现形式出现,因而要么使作品充斥了毫无意义的、荒诞不经的暴力冲突,要么就是缺乏令人回味乃至脱离和违背生活现实的冲突。
第四节 冲突的基本特点与样式
生活中的冲突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但处理成剧作冲突,基本上也就是如下四个特点:①只发生一个层面的个人与外界的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07》的系列影片,主人公詹姆斯·邦德无所不能,单打独斗地勇闯敌营,战无不胜。他没有内心冲突,领了任务就上阵,疑虑呀、担心呀、困惑呀全然没有,只有他与外界的勇斗智斗,惊险之极。②只发生一个层面的纯属个人之间的冲突。像言情剧、青春偶像剧之类,人物没有两难处境下的内心冲突,也没有与社会外界的冲突,只是亲朋好友之间、恋人情人夫妻之间、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冲突,往往是茶杯里的风波,掀不起多大的冲突浪花。最典型的便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许多韩剧也属此类。③还是只发生一个层面的单纯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最典型的是那些意识流类型的散文体影片,人物可以在过去时空、现实时空,回闪啊、前闪啊充分展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与内心冲突,许多小说电影或有些新浪潮电影就属此类。④最理想的便是三个层面同时交织共同扭结着向前推进的冲突。像这种处理冲突的影片自然是最普遍也是数量最多的,尤其是文艺片更突出,《克雷默夫妇》里女主人公离家出走后,男主人公第二天清早给儿子烤面包那段戏,便是一个经典场面。
那么,冲突的样式到底都有哪些呢?我们也不妨作如下的几点介绍:①冲突的双方和冲突的内容基本不变,但通过一次次交锋,冲突愈发激烈和深化,直至最后总爆发之后解决。这是剧作中最常见的样式。像《雷雨》、《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等影片。②冲突的发展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换着形式。
像《城南旧事》、《克雷默夫妇》、《美丽人生》等影片。③冲突双方中的一方看来一再退让,另一方却步步紧逼,直到无法再退时来个一举反扑,结束冲突。
像《英雄本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以及反映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影片。④冲突的一方和几个对方轮流对抗。像《阿甘正传》、《生活秀》以及反映我国抗战时期的一些影片。⑤以揭露人物内心冲突为主。像《哈姆雷特》、《野草莓》、《黑暗中的舞者》等影片。⑥在正面冲突里表现正负面冲突,而在负面冲突里也表现正负面冲突,像《无间道》以及一些警匪片、谍战片、战争片等。我举的这些例子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冲突的样式和类型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因此,只要把握住它的基本特色,同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求新、求变,就能驾驭好自己的作品。
第五节 构成悬念的要素
悬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说过,冲突是生活的本质,而冲突的发展变化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必然也是迂回曲折、时进时退,让人猜不着、摸不透,并且常常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既然如此,那么对于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的剧作,就应该懂得如何在故事中安排好跌宕起伏而又令人吃惊的迂回曲折的情节了。因此,悬念这种手法便成了生活的发展规律在戏剧与影视剧中经常运用的手段了。
那么,什么是悬念呢?它是剧作在故事的情节结构安排上为了吸引观众注意而不断造成观众急切期待的一种心理状态。戏剧大家贝克说:“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吃惊是戏剧情节造成的,而悬念是人物性格造成的”。安得罗斯也在《编剧技巧》里指出:“引起戏剧兴趣的主要因素是依据悬念。悬念主要是热切的好奇心(当然是感情的),想知道从已知的原因中会得出什么结果,并且从这些结果中又会得出什么样的后果。”
李笠翁(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指出:“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显然,这些理论家们既指出了悬念的定义,也解释了它的具体意思。比如曹禺的名著《雷雨》,你们读中学时的语文课本就有它的第二幕,不知语文老师上课后是否要求你们读其全剧,如果读了就会很形象地理解剧作里面一环扣一环的悬念设计了。在学习中进行观摩影片时,你们还会进一步吸收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