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5000000016

第16章 栏目编导(7)

电视纪录片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1)“格里尔逊模式”。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于1926年首创,他说纪录片是“对真实事物做创意处理”。所谓创意处理,就是根据某种观点把纪录片当做传播和诱导劝说的工具,也即官方的宣传工具。当时英国的纪录片都差不多是这种模式,即画面加上观点鲜明的解说词。这种模式首先是要当好官方的宣传员,编导们并不是完全的创作者。当时这种模式被世界各国所广泛运用,影响非常深远。

(2)“真实电影模式”。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法国人让·鲁什提出来的,他认为摄影机应该是“参与的摄影机”,而拍摄对象不仅以自由、自然的状态来活动,还应共同参与进创作中去,与编导们一起合作,产生一种共同的创作效果,这是当时一种新的美学观点。

(3)“直接电影模式”。这也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与真实电影模式几乎同时出现的,它是由美国人李考克提出来的。他主张摄影机永远只是旁观者和目击者,不能介入、不可干预、不能影响人物和事件的自然发展。摄影机永远是哑的,只作一种静观式和沉默式的记录,这又是一种美学观点。

“格里尔逊模式”能在一定的节目时间内,通过画面和声音表达丰富的信息内容,表达鲜明的观点,信息量大,直截了当地向观众灌输抽象的思想和观念。但它更多地是依赖解说词,因而其真实性受到质疑。“真实电影模式”比较长于表现复杂抽象的事物和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但是,拍摄对象的很多行为表现以及语言是由于共同参与创作而激发出来的,甚至排练出来的,其真实性更加容易给观众留下疑问。“直接电影模式”因为创作者置身事外,一切只作旁观记录,完全让事实说话,真实性是最高的,但是,遇到不适合的题材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也更加难以表达抽象的事物。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长期以来,中国的纪录片生产处于落后状态。

20世纪80年代之前,纪录片的创作者与世隔绝,思想禁锢,观念因陈守旧。

中国纪录片队伍不但规模弱小,而且创作手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从苏联那里学来的“画面加解说和音乐”,基本上是格里尔逊的模式。纪录片往往是电影制片厂的一项副业,而且多数由刚入行的年轻人去制作,而拍摄的选题完全是为了配合当前的政治宣传任务。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央电视台开始重视纪录片,开辟了《世界各地》和《祖国天地》两个纪录片阵地。节目由中央电视台自拍、自播,以及由地方电视台提供部分纪录片播出。内容除了配合政治宣传的时政类纪录片外,开始有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之类短片。不过播出数量仍然少得可怜,内容枯燥乏味,解说陈词滥调。而在同一时期,由于市场运作的推动,国际上纪录片生产得到了发展,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模式已经盛行于西方国家。

进入到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开始借鉴国际纪录片的思维和表现手法,从单一的“格里尔逊模式”中解脱出来,接受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表现模式,给长期沉闷的纪录片现状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气,并且透过一部分优秀的作品,让纪录片阵地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例如1994年出现的作品《龙脊》、《沙与海》、《望长城》等,这些作品内容别致,表现手法新颖,奠定了“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的国外纪录片模式在中国纪录片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纪录片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并大大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纪录片创作者已经开始突破旧框框的束缚,打破了陈规旧俗,创作思维获得进一步的自由和开放。一批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纪录片脱颖而出,并且走出国门,到国际场合与国外的优秀纪录片同台竞争,在许多的国际性电影节上入围大奖决赛,中国的纪录片获得从来没有过的国际性的关注与重视。

从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电视纪录片在选题、声画结合、画面创意上都更加注重与强调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常常以足够的时空来提供形象、声音、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所组成的画面。从而在纪实性的追求中把握住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生动性、广泛性与多意性,使我们的电视纪录片更具张力,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一般有两种作法:

(1)先撰写文本再投入拍摄。编导预先准备好一份详尽的拍摄内容的文本,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操作。文本要包括鲜明的主题、恰当的解说词、采访对象的内容以及引导的具体计划,还有对拍摄对象的整体和局部精心的镜头设计。电视纪录片《布达拉宫》就是这样做的。与其他纪录片比较,它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是选材上的重要性。布达拉宫是世界知名的建筑物,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遗产名录》,它的意义已经不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独特建筑物,它向世人展示的是西藏社会变化的历史以及神秘的宗教景观,因此在选材上它本身已经能吸引观众;其次是拍摄权的垄断性。因为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原因以及政治上的敏感性,布达拉宫是不允许外国人进入拍摄的,相信世界上许多独立的纪录片制作人,都曾有过拍摄布达拉宫的欲望,但绝对是得不到批准。作为代表国家的中央电视台却可以得到这个机会,并得到当地政府和宗教部门协助,条件绝对是得天独厚的。布达拉宫无论从政治、从宗教、从人文历史的角度,都可以各自拍摄出一套纪录片。现在的《布达拉宫》显然是样样内容都兼顾到,应该承认,样样兼顾的纪录片是很难搞得好,通常是顾此失彼,重点内容缺失。现在作者安排了一位在布达拉宫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喇嘛———强巴格桑的自述贯穿其中,这不失为一种把所兼顾的内容连接起来的好方法。有了他的自述,时空可以随时转换,不同的内容段落可以过渡,而强巴作为历史见证人或知情者,都可以通过他的介绍与叙述镜头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有了强巴的真实形象的出现,纪录片中多了一种人性化的内容表达,从而加强了片子的真实性。

(2)先投入拍摄后再撰写文本。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电影导演田壮壮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德拉姆》,它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一个代表作。美国《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埃·欧·斯科特是这样评价这部影片的:“田壮壮的《德拉姆》记录了他在连接滇藏古道上进行的一次绚烂、深邃而伟大的行程。影片打破了传统的纪录片形态,以田园牧歌的韵律,令人叹往的风景将你带入那看上去尚未被都市文明污染的原住民生活中,具有远远超越其地理和风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鸣的深刻内涵。”

另一影评人马丁·斯科塞斯这样评价影片:“我们被影片的壮美所震撼。

看之前我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因为我对那地方不了解。影片除了是一部诗一般的作品之外,更是一部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影片的音乐、影像及祥和的气氛,总之所有的一切,还有那里的人们,令我们深深地感动。”

像《德拉姆》这种纪录片,它不可能事先撰写出一份可供操作的文本,所以它拍摄的对象及内容,只能边走边看、且行且寻,拍摄的作品都是根据临时捕捉到的内容进行的即兴创作。因为在崇山峻岭的茶马古道上,很难预料到会遇上什么人、碰到什么事,像赶马人的故事、宗教的故事、古道本身的故事,还有地理、人文、风土人情,事先都统统不知道。只能跟着马帮一路走来一路发现与寻找,这得完全依赖导演的即兴创作才能来决定片子的成功与否。

不过这种方法,其创作意念要十分清楚,创作思维既要灵活又要集中。

在《德拉姆》中,导演所确定的主题及主题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和清晰的。故收集到的内容及拍摄对象,都似乎是导演预先地、成竹在胸地安排,实际上并没有这种可能。这主要是导演对题材怎样表达的思路,已十分明确,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像纪录片《下山》,它的题材是山的周围要弃耕复绿、封山育林,所有人都得下山,另外安置。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是确定了一个创作意念,集中的反映在这次搬迁家园的活动中,牧民们对旧生活的依恋,对新生活困惑的情感。

这样的题材也是没有办法事先确定一份拍摄的文稿,但可以看出,导演是事先确定了一个很好的意念,那就是通过最后一户牧民的动迁过程,表达他们对土地和牲畜的依恋感情。表达他们对人类为了保护自然生态而作出物质与感情牺牲的痛苦及适应过程。因为有了这一明确的主题思想的指导,他们才可能在与牧民一起生活中,捕捉到许多真情实感的动人镜头,使纪录片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

像纪录片《胡永乐和他的秧歌队》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秧歌队从组织排练到参加比赛获奖的过程,这个过程围绕着队长胡永乐的上上下下的活动来拍摄,记录得十分真实和自然可信。这部片的题材,同样是没有办法预先写好稿子进行拍摄的,同样要预先确立一个意念,那就是表现革命老人胡永乐,为发展农村的传统文化活动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这个比较清晰的思想指导下,跟随着老人的四出活动,拍摄下他的上下左右活动的踪迹,再加上对他本人进行适度采访,便比较全面、立体地在片子中树立起一个性格豁达开朗的农民形象。

两部片子相比较,《胡永乐和他的秧歌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比《下山》中的牧民形象的刻画还要鲜明,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在片子中,胡永乐面对着众多的矛盾,有村民的、有上级干部的、有亲戚朋友的,他都要去活动、去动员、去说服,加上他本人能说会讲,对观众袒露心声,所以形象较为外露,容易给观众留下印象。

其实《下山》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一对对牧民夫妇都给观众留下了印象。片中成功地抓到了卖马、送马驹、最后一顿团聚的饭等许多精彩的生活细节来描写人物,只不过牧民形象本身不善言词,而且他们面临的矛盾多数是心理矛盾,在画面中比较难以表达,才没有胡永乐那么鲜明突出。

像《德拉姆》、《下山》、《胡永乐和他的秧歌队》这种先拍摄后撰写文本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采取预先有策划、预先采访对象、预先撰写好文本,也即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再投入拍摄为好,这样做成功的把握性会更大些。

这次的作业要求你们拍摄一个简短的纪录片,先撰写好文本再拍,还是先拍摄后撰写文本,由你们自己选择。

第八节 电视专题片的特点与写作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可以说同属于一种节目类型,国外并没有专题片的说法,它是我国电视界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跟电视纪录片一样,真实也是电视专题片的存在基础。而真情才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因此,它最明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所具有的“文学性”。如同文学领域里的报告文学或人物特写那样,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所以,电视专题片需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情趣,最好能做到平实而富于欢悦,单纯而具有冲击力。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除了“客观真实”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1)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主体意识会强烈地介入,它包含着许多追寻、探讨、追究,等等,因此它允许创作者使用“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处理,以达到对人、对事进行渲染与加强的目的。而电视纪录片则不可以。

(2)为了突出主题,专题片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扮演、补拍、追述、摆拍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处理。电视纪录片却不能这么做。

(3)专题片会对现实生活现象进行一定的评述与探究,并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意识倾向。但是电视纪录片却只能对生活现象进行单一的集中记录。

(4)专题片往往对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生课堂进行艺术加工指导,它可以运用对比、联想、象征、比拟及至合理想象等艺术手段,通过摄影、解说、音响、音乐、美术等各种视听手段加工生活,使其更具有生活气息,节奏感更突出、感染力更强烈。

概括地说,电视专题片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纪实性、参与性、艺术性。纪实性自然是拍摄的人或事必须客观真实。参与性就是创作者在以专题片说人说事的时候,他不是一种冷冰冰的客观记录,而是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他对事物的立场和主张,表达出他对有关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倾向。专题片正是通过这种参与性与观众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艺术性是指可以调动众多的艺术手段来叙事,加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

打个形象的比喻,电视纪录片好比照相馆里拍出的两只耳朵都必须看得见的证件照、标准像,而电视专题片好比生活中拍摄的艺术照。所以,一个电视摄像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任务,但并非每一个摄像师都能拍摄出好的专题片。这是因为,专题片的创作主体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修养、理论水平和艺术创造的能力。

同类推荐
  •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把100个成语典故改写成100首叙事诗,读起来合辄押韵,朗朗上口,是学习普及成语典故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新尝试。本书选用的成语,故事性强,使用频率高,多见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报刊,好记易懂。本书适用于中学生以及具有初等以上英语水平的读者。
  •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方水清等主编的《国学经典导读》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综合导读作品,分上、中、下三册,中册精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唐五代词》等著作,对每部作品都按“原文”、“译文”、“师说”、“知识卡片”、“故事链接”五部分进行详细解释,以便为读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供必要的阅读门径与学习指南。
  • 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沙漠中的湖泊居 然会漂移、博物馆里奇怪的雕像和图案……我们身边 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其实蕴含着奥妙无穷的地理知识 。《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适读于10-15岁)》 由李琳编著,将把你带进神奇的地理世界,让你知道 云彩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6月也会下雪,地球脸上 *大的“伤疤”在哪里,海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百 慕大为什么喜欢“吃”飞机……《课本上读不到的地 理故事(适读于10-15岁)》收入的这些妙趣横生的地 理故事一定让你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让你轻轻松松 爱上地理、学会地理。
  •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以人为本,促进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是实现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本书从人是管理的核心入手,紧紧围绕着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循序渐进地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展开对人及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剖析和探讨。本书根据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实效性的训练,将工作情景中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内隐心理与外显行为改善有机结合为一体,以创造创新型组织。本书的重要特色在于全面考虑组织中人的各类心理表现,既从管理学的视角来揭示心理预测行为,又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人的心理微妙变化以及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心理与个体心理表现的不同,是从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阐述心理与行为的。
  • 公主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

    公主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七国乱:帝姬为妾

    七国乱:帝姬为妾

    她出生异象,被囚天山十五年;传闻说她,无才,无德,琴,棋,书,画样样不通;他淫乱后宫,亲手设计除掉自己的孩子;一夜赐死百余人,最终却亲手把他心爱的女人送给了别的男人。她躺在血泼中,蓝眸带泪,面容带笑“王兄,我为你步步为营,机关算尽,你竟然想我死,嗯?”他唇角微勾,指腹缓缓的抹去她眼角的泪,低沉的声音缓缓道“十三愿意为我死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夜半爬床:总有刁妃坑本王

    夜半爬床:总有刁妃坑本王

    堂京城头号雅痞军二代,一朝穿越,成了大将军府的庶出二小姐。为家族上场杀敌两载,却只换来一场算计。心上人被抢就罢了,还被迫嫁给半身不遂的战神王爷。呵呵,当她吃软饭的吗?上战场,下厨房,左手整顿后院,右手赚钱经商。国库告急?没问题!军需不够?没问题!王妃太勇猛,活脱脱把威风凛凛的战神王爷衬成了一个吃软饭的……某王爷大怒:本王不吃软饭!月黑风高夜,看着床前忽然出现的高大挺拔身影,某女捂肚兜惊诧:“王爷,你的腿没事?!”某王爷薄唇微勾,欺身上前:“你问本王的哪条腿?”
  • 女总裁的透视神医

    女总裁的透视神医

    异世大仙穿越到地球,化身一名小医生,身怀透视能力,能给美女总裁做人工x光……从此世界震动了。没钱?福布斯榜富人排队送钱上门。没名气?不用我陆冲的头像做封面的杂志注定会倒闭。没地位?出门万辆豪车接送,一会排N形一会儿排B形。没女人?每天最头疼的就是翻哪个美女的牌子……且看陆冲如何玩转都市,登上人生巅峰——装逼一句,吊打三天;美女三千,我只取一瓢。
  • 超能少年丫头,我爱你

    超能少年丫头,我爱你

    “诺翊枭!”一个企业遍布全球的17岁天才少年怎么到她面前就是一个“诺三岁”了?“怎么?灵璐儿?”少年魅惑的紫眸盯着她。这还不是因为那个祖辈上留下来的婚约,让这对本来是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成了未婚的“夫妻”。灵璐儿表示非常无语。在这个勾心斗角的豪门圈子,他们由青梅竹马渐渐成长为一对在众人面前随时随地撒狗粮的“模范夫妻”……
  • 恶魔的拽天使

    恶魔的拽天使

    他,原本是校内数一数二的高冷王子,却因在校外举办的独特晚会的结束曲而决定改变自己的高冷作风,踏上了追求她的霸爱之路。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天下为聘:许君一生

    天下为聘:许君一生

    别人家穿越要么是跳楼穿,被人陷害穿;而夏曦儿的却是睡觉都能穿!回回都是穿得没有预兆,始料未及。别人家穿是要么是魂穿设定,要么身穿设定,她的却是身穿和魂穿一起穿!回回从天空上掉下来;最特么要命的是,落在了某爷的金汤浴池上,还不小心扒了人家唯一的遮挡物件,这下好了,自己跑得没影儿了,下回在遇见却是砸在了人家的婚礼上。于是乎,夏曦儿光荣地进了大牢,还被“严刑拷打”质问。“夏曦儿,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每次你都跑得没影儿,在见面却是从天上掉下吗?你是嫌本王的屋顶没有修够是吗?”“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 恋爱病患

    恋爱病患

    你有过这样一种感觉吗?你在心里最深处种下了一朵玫瑰,整日以心血浇灌,可玫瑰带刺,你却舍不得摘下它,只愿它将自己的心脏扎得千疮百孔,无所怨言。你见过这样一个人吗?他并非多么俊朗,却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你见他宛如靠近一团火焰,此生只愿化身飞蛾扑火。
  • 皓洁如雪

    皓洁如雪

    少女一夕变魔惊慌失措,身世之谜魂牵梦萦波折不断,毅然踏上寻梦的路途,她又将面临着什么呢?路途多舛,状况百出,男主们的陪伴是否能每次都让女主化险为夷?少女芳心更要许向何处?是跨越千年的等待?还是温柔温暖的陪伴?欲知详情请给点支持哈……
  •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