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影新闻比,它能通过卫星远距离的传送与接收;和广播新闻比,它能提供活动的画面图像和字幕文字;和报刊的文字新闻比,它能在时效上更快速、在范围上更广泛。
因此,电视新闻的写作与拍摄就应该做到:
1.必须突出新闻事实。要知道,用事实说话是电视新闻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还是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说的那句名言:“说出真相。”要说出真相,当然就得忠于事实,用事实说话。那么,怎样用事实说话呢?
(1)突出新闻的五大要素,也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因为这五个词的英文字母都是“W”开头,所以也称之“五个W”。有时还需要加上一个“H”,也即“怎么样”。比如去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新闻报道,从全球的“火炬”传递直到它的闭幕式结束,都是既快速、及时,又非常开放、公开、透明,获得国内外的好评。四川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更是如此。
它们都是很及时、很公开、很透明地报道了“为什么”和“怎么样”,所以才获得国内外的一致称赞。不像平时报道许多“群体性事件”或矿难的时候,往往只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最重要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都是避而不谈的。即使像有的矿难报道了“为什么”,像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安全许可证、疏于管理,因为官商勾结、官员拿着“干股”,所以玩忽职守、不严格监督,等等。那么结果“怎么样”呢?怎么处理呢?没有跟踪报道,也就不了了之。
(2)选择和运用典型事实,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能在整体上反映事件或事物的本质。比如在全球金融风暴所掀起的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2010年的“人大与政协两会”,政府拿出好几万亿的人民币来拉动经济扩大内需,电视新闻一经报道,世界各国反应良好为之兴奋,这就很典型、很具有鲜明特点。
还有,新的医疗改革出台了,要落实“全民医保”,使广大农村的农民受益匪浅,这也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3)善于选择典型的现场环境,并能补充画面看不清的内容。最典型的莫过于电视新闻报道四川“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活动中,因为灾后一片废墟杂乱无章,救灾人群涌动,救援方式多种多样,灾民们因失去亲人和家园而悲痛欲绝,因此很多画面模糊不清至少不够清晰,这就需要解说词进行说明与补充。
(4)用解说词交代必要的概括或背景资料,便于观众了解新闻的大时代背景下的意义。比如今年年初电视新闻报道美国刚上任不久的国务卿希拉里所进行的亚洲四国(日本、韩国、印尼、中国)访问,解说词就讲这是很罕见的现象,因为历来美国的新任国务卿出访,总是先去欧洲,唯一的一次是当年为了解决越南战争,新上任的国务卿腊希克才破例地先访问亚洲。那么这次的罕见重复是为什么呢?因为全球的金融风暴需要和中国与日本合作,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童年在印尼度过(兼有讨好穆斯林之意图,因为印尼人绝大数是穆斯林教徒),还因为朝鲜与韩国的关系危机。这一解说,观众便清楚访问的背景意义了。
(5)通过事实表达观点,让观点议论与事实有机结合,相互印证,才会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但官方总是“套话”、“公式化”地报道:“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躲在幕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制造谣言,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闹事,不法分子趁机打砸抢烧……”然而又总拿不出事实来让公众“明白真相”,其实官方心里都明白,只是不愿意也不敢“说出真相”罢了。群众心里也很明白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所谓“闹事”,结果让官方这么一说,只有无奈和哭笑不得。这使我想起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事件”,那便是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人民群众纷纷涌向天安门,利用“清明节”悼念与怀念周恩来总理,控诉与抗议“四人帮”的滔天罪行,却被“四人帮”污蔑为是“邓小平躲在幕后阴谋策划的”。其实“四人帮”们的心里和人民大众的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事实真相”,但邓小平却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领导职务。幸亏粉碎“四人帮”后才还以“事实真相”,才有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也才有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中国。
2.必须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贵在及时、新鲜、新近或正在发生,因此时效性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解说词必须准确无误地说明时间与地点,乃至时间与地点的变化,情况与事件的发展。比如“今天早晨”、“今天中午”、“现在还在举行”、“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到发稿时为止”等。记得2001年我应邀在海南省海口市写一个电视剧,住在宾馆里。美国发生“9·11事件”时,香港凤凰卫视一天二十四小时滚动播放事件的电视新闻的方方面面信息,我也就十分震惊地屏住呼吸不知道疲倦地观看,充分领教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可我们的新闻,特别是报刊新闻,常用的字眼是“近来”、“不久前”、“最近一个时期”等,这样的时效性就差多了。
3.必须突出新闻人物与事件的特点。只要能抓住新闻人物与事件的个性也就意味着抓住特点了。否则,千篇一律,套话连篇,只抓住共性忽视个性,新闻也就容易似曾相识了。而抓住个性就得在拍摄或写作时,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各种细节,赶紧抓拍或赶紧记下。要知道,细节最能表现个性,显示区别,突出特点。比如今年年初希拉里访问日本下飞机时,风吹起她的风衣下摆,原来那风衣是日本货!访中时,与温家宝对话,她引用我国成语“同舟共济”,温总理则解释其典故。这些都是很好的独特的细节。而在画面出现细节时,解说词就得及时补充画面中未能表现清楚的地方,像希拉里风衣下摆的日本货商标,观众就肯定看不清楚,于是就该用解说词来深化和升华画面细节的内容,阐述其细节背后的现实意义。
4.必须突出新闻解说词短小精悍的特点。电视新闻只要是通过画面表达,解说词一定要简练扼要,只要说清楚最重要的事实就行。千万别那么多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废话,尤其是画面已经展现了、表现了,解说词还重复说明一遍,这是最讨嫌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电视新闻是很常见的。如同我们讲过的广告片,也常常是解说词啰唆得很,生怕观众不明白,特让人心烦。
解说词的作用就在于“画龙点睛”,完成画面拍不到或看不到的地方,以及进行某种说明与阐述。
这次的作业是要求大家拍摄一个简短的新闻片,最好是到校外抓拍,拍完剪辑完再写解说词录入,我们再互相观摩点评。(附上谢潇同学《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策划文案)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策划
一、新闻题目:热点:甲型HINI流感来袭
二、采访核心:最近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病毒(猪流感)疫情。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病毒呢?很多人还不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它,然而又十分害怕它,有些人却又很不以为然。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认识这个甲型H1N1流感。
三、采访目的:通过这次新闻采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了解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及防御措施。既不要过于害怕也不可不闻不问,要按医生所说的预防措施去做。
四、采访对象:天荣超市附近的一些路人,及医院的医生与医护人员。
五、准备工作:
1.上网查一些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资料,这种病毒是从哪里开始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2.与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拿到去医院拍摄的介绍信;
3.与一些路人、医生及医护人员进行聊天式的采访;
4.关注甲型H1N1流感的最新动态;
5.要与医院行政楼里的人员说明拍摄原因,请他们允许我在医院里拍摄。
六、此次拍摄新闻(好处):
1.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
2.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如何防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
3.是给自己一个实践机会,也让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七、拍摄内容:真实。要求采访对象实话实说,想到什么说什么。
新闻解说词
一、画面解说(开头):甲型H1N1流感来时,你害怕吗?很多人都知道甲型H1N1流感这个病毒,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呢?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在你看来,它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当你听到这个病毒时,会注意些什么?
又会采取怎么样的防御措施呢?
二、画面中,对路人进行采访所提的问题:
1.您对甲型H1N1流感了解多少?
2.您认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
3.您害怕它吗?
4.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病毒的?
5.平时会对这种流感做怎样的防护措施呢?
三、画面解说:我们再来到塘厦人民医院进行采访时,罗医生介绍说,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甲型H1N1中经常发生,但很少导致甲型H1N1的死亡。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近年也发现一些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患者大多是与甲型H1N1病源有过直接接触的人。目前已证实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病例,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
罗医生还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在预防方面,现阶段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四、结束语:禽流感记忆犹新之际,甲型H1N1流感又气势汹汹而来,它对全球和我们国家的影响如何,现在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第七节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与写作
说起来,电影的老祖宗就是纪录片。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发明电影的时候,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影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录片。而中国的纪录片出现在清朝末期,当时有影片记录了清末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片断、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生活,等等。不过,这些纪录片不是中国摄影师拍的,而是外国摄影师拍的。中国人当时还没摄影机及洗印设备。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才有了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纪录片,朱连奎拍摄了一部《辛亥革命》,它用胶片记录了中国社会当时的大变革。到了1913年以后,出现了专业的电影公司,如亚细亚影戏公司、商务印书局、民生和联华等电影公司,新闻纪录片开始盛行。这些公司先后拍摄了《上海战争》(1913年)、《长江名胜》(1920年)、《南京名胜》(1921年)、《北伐大战争》(1927年)、《十九路军抗日战史》(1937年)等著名的类型繁多的纪录片。到了抗战期间,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更快,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映场、西北电影公司等电影制作单位摄制了《抗战特辑》(1937~1939年)、《中国新闻》(1939~1940年)、《华北是我们的》(1939年)等纪录片。
而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开始制作自己的纪录片,当时就有了《延安和八路军》(1939年)、《南泥湾》(1942年)这样的纪录片作品出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新闻电影纪录片在东北解放区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一支精壮的摄录队伍活跃在各大战场。建国后,中国第一家专业性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宣告成立,各省、市的电影制片厂也设立了新闻纪录片制作室。从此,纪录片的生产遍及全国。
曾辉煌半个世纪的电影新闻纪录片,一向由政府资助成本经费,随着计划经济的消失,新闻电影纪录片的式微是必然的结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电视台兴起,电视新闻纪录片逐渐代替了电影新闻纪录片。在实力强大的电视台的支持下,新闻纪录片得到迅猛的发展。
前一节曾说过,新闻片和纪录片过去都通称新闻纪录片,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属于纪实性,必须真实地反映事件和人物。当今,随着电视新闻片和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与发展,我们就该了解和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1)电视新闻片更突出它的时效性,快速与及时是它的生命;而电视纪录片则是把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加以选择并真实可信地再现出来。
(2)电视新闻片很注重抢时间报道,电视纪录片则既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也可追溯过去的事。
(3)电视新闻片选题一般离不开社会新闻、政治、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电视纪录片选题则可以是纯粹的自然生活记录,比如花鸟鱼虫、风光名胜、人文地理、考古文物、科学发展、太空探秘、观光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