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莲
吕东莲河北怀来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与北京市延庆县、昌平区和门头沟区接壤,西与下花园区、涿鹿县交界,北与赤城县毗邻。怀来方言属于晋语的张(家口)呼(和浩特)片,包括沙城、狼山和官厅三个语区。沙城是河北省怀来县的县城所在地,位于北京以西91公里。沙城语区包括县城及周边9个乡(镇)。狼山语区则包括县城以东6个乡(镇),官厅语区包括2个镇。本人的方言语区属于狼山语区,与处于县城——沙城及其周边的方言语区有所不同。本文拟对同属一县的沙城、狼山两个语区的声韵调及连读变调规律做出对比,旨在探索方言的多样性以及解答与本人属于同一语区的说话者对于另一语区说话者语音差异的困惑。
下面分别列举出沙城话和狼山话的声母、韵母及文献中记载的单字调、连读变调规律,以期找到两个语区方音的差异。
一、沙城话的声韵调
下面列出沙城话的声母、韵母和单字调。
1.声母
沙城话共有2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2.韵母
沙城话韵母共有36个。。
3.声韵配合
4.声调
有关怀来方言声调方面的记载,参见朱星、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委员会、刘淑学、李建华及吕东莲(其中,后三个出处中所记调值来自沙城语区,而前两个并未提供具体的方言调查地点,权且列出,以便比较)
1.声母
狼山话共有25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2.韵母
韵母共有37个,与普通话韵母数量相同。
3.声母、韵母说明
4.声调
有关狼山语区单字调的记载,参见朱星以及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委员会的文章,文中均给出了怀来方言的五个声调的调值,但并未提供具体方言调查地点,权且列出,表中最后一项参见吕东莲的《河北狼山话的声调及连读变调》。
三、沙城和狼山两语区声韵调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沙城和狼山两个语区的声母相同,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韵母、声韵配合和单字调方面。
1.韵母、声韵配合差异
2.单字调差异
声学实验后得到的沙城话和狼山话中的阴平、阳平、去声和入声调型、调值均相同,两个语区的单字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上声方面,沙城话中的上声是一个升降调,调值为352,狼山话中则是降升调,调值为214。
四、两字组连读变调
1.沙城话两字组连读变调
根据吕东莲《河北沙城话的声调及连读变调》,沙城话有8个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1)阴平44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352,去声51,入声51}→44+{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去声51,入声51}。例词:干杯、天桥、浇水、车票、书桌。
(2)阳平542+{阳平542,入声51}→32+{阳平542,入声51}。例词:红糖、黄河、油漆、毛笔。
(3)上声352+{阴平441,上声352}→阳平542+{阴平441,上声352}。例词:海关、火车、水果、检举。
(4)上声352+{阳平542,去声51,入声51}→35+{阳平542,去声51,入声51}。例词:厂房、广告、粉笔。
(5)去声5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352,入声51}→32+{阴平441,阳平542,上声352,入声51}。例词:汽车、树皮、中暑、外出。
(6)去声51+去声51→35+去声51。例词:电视、上课。
(7)入声5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352,入声51}→32+{阴平441,阳平542,上声352,入声51}。例词:石灰、国旗、结果、瞎说。
(8)入声51+去声51→54+去声51。例词:落后。
2.狼山话两字组连读变调
根据吕东莲《河北狼山话的声调及连读变调》的研究,狼山话有6个双字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1)阴平44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去声51,入声51}→44+{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去声51,入声51}。例词:干杯、天桥、浇水、仓库、生铁。
(2)上声214+{阴平441,上声214}→阳平542+{阴平441,上声214}。例词:火车、起风、火把、手巧。
(3)去声5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入声51}→32+{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入声51}。例词:看书、戏台、放手、大雪。
(4)去声51+去声51→上声214+去声51。例词:唱戏、放炮。
(5)入声51+{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入声51}→32+{阴平441,阳平542,上声214,入声51}。例词:国家、国旗、国宝、及格。
(6)入声51+去声51→43+去声51。例词:出嫁。
3.两字组连读变调差异
通过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沙城、狼山两个语区在连读变调方面有以下差异:
(1)沙城话中,阳平542+{阳平542,入声51}变调为32+{阳平542,入声52};而狼山话中则没有这一变调。
(2)沙城话中,上声352+{阳平542,去声51,入声51}变调为35+{阳平542,去声51,入声51};而狼山话中的上声214则没有这一变调规律。
(3)沙城话中,去声51+去声51变调为35+去声;而狼山话中去声51+去声51变调为上声214+去声51。
结论
本文从分析怀来方言沙城语区和狼山语区的声母、韵母、声韵配合以及单字调入手,继而比较了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发现这两个语区在语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韵母和声韵配合不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同导致狼山语区的人在听觉上觉得沙城话“硬”,不符合普通话标准;其他声韵搭配方面也由于其在沙城话里存在,而在狼山话中不存在,而使狼山语区的人听起沙城话来觉得别扭。
(2)上声的单字调不同:沙城话中的上声是一个升降调,调值为352,狼山话中则是降升调,调值为214。
(3)从文中所列的两字组连读变调差异来看,沙城话的连读变调规律比狼山话的多。这也是狼山语区的人觉得沙城话与自己的方音不同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沙城话中阳平542+{阳平542,入声51}变调为32+{阳平542,入声52},是狼山语区的人觉得和自己的方音差别最大的方面。
由此可见,以上三点,特别是韵母、声韵配合和连读变调方面的差异是导致沙城语区和狼山语区方音不同的主要原因。正因为这些差异,狼山语区的人觉着沙城话“硬”,没有自己的方言好听。由于狼山语区与北京郊区延庆县相邻,所以前者的方音较之沙城语区的方音更接近普通话,而现实中狼山语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方面确实比沙城语区的人容易,并且说普通话更加准确,而不易听出口音。例如,沙城语区的个别人在说普通话时,仍然无法改变将前鼻音发成后鼻音的情况,把“门”说成“蒙”。本文所探讨的只是关于沙城话和狼山话的语音部分,不一而足。造成同属一县的方言差异还有词汇和语法部分,本人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而且同属一县的官厅语区的声韵调及连读变调等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这也是本人以后需要努力的研究方向。
(作者吕东莲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