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辉
内容摘要:外语教学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分为了各种流派,其中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认知法在新的技术条件和时代环境中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和延伸。用于研究社会演进和信息传播互动关系的话语实践分析可以为在实际语言教学中培养批判的语言意识提供一种可行的理论思路。作为话语实践分析的三个重要环节,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为教学实践活动设定了基本的理论范式,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语言学者的语用能力和话语的社会实践素养。
关键词: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
一、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概述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而不完全侧重于听说。它批评听说法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在上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它最早叫整体结构法,又叫圣克卢教学法(因此法产生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的“全世界推广法语研究所”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古根汉(G.Gou-genhein)和南斯拉夫的彼塔尔·吉布里纳。的缺点,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奥伦多夫(H.G.Ollendoff)。古老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都属于同一类方法。它最初用来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等类似的语言,后来用来学习现代外语(本世纪初,这种教学法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正名,因而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Hester,1970)或“改进了的现代直接法直接法(Direct Method)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力兹(M.D.Berlitz)、艾盖尔特(B.Eggert)和帕默(H.E.Palmer)。直接法还有别的名称,如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口语法、妥协法、综合直接法、折中直接法、循序渐进直接法等,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注重形式语法。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Diller,1971)。
话语实践教学法可以看作对认知法的进一步延伸,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这种方法更加注重对语言社会实践和相关社会文化实践的分析。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riclough)在1995年的《媒介话语》中明确提出了传播事件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文本——偏向语言学的研究;话语实践——也就是文本的产生与消费;社会文化实践——它是解释话语实践的基础。语言使用中的变化方式是与广泛的社会文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将语言分析用作研究社会变化的一种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在语言教学中增加社会语言及符号传播分析的相关内容也必将有助于提高语言习得者的语用能力和语言素养,也有利于培养语言习得者适应社会和文化变化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在语言学和语言研究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各种语言的分析方法,让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和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是发展一种适当的与社会语言理论相关的社会的、政治的思想,从而将语言应用作为教学中心环节,使学习者更加从容地应对外语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差异,同时有利于培养使用习得者对语言进行思考和推理的习惯。根据课堂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局限,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批判性地导入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语言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为英语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设计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具体,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设计中解放出来,使得教师的讲解也更加轻松。在众多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中,原声英语电影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无论对于课堂本身而言,还是对学习者集中精力的时间跨度而言,原声电影的信息容量大,持续时间长,可以保证学习者的信息输入总量。由于电影本身的趣味性、故事性、戏剧性的特点,电影信息的输入一般呈现出连续和高效的特点。语言是表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化精神的载体和媒介。
2.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好国际新闻资源
国际新闻是国家间信息流动的主渠道,是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国际新闻本身的政治性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利用好国际新闻,在学习新闻英语的基础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的国际时政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接触到第一手的西方价值观和思想。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国际新闻,因而将其引入课堂简单易行。今天人们获取新闻的趋势是,阅读报刊的时间在减少,而使用广播电视和其他大众传媒(如广告、电影、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的时间在增多,但阅读无疑能促进对新闻视听材料的理解,提高新闻演讲和写作的能力,也是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互联网上最主要、最方便的新闻阅读材料,来自通过浏览器获得的网页内容。各大门户网站(如Sina English、Yahoo、AOL)登录快、新闻更新快,但其内容一般较简短,而且广告和动画干扰多,不便于阅读和分析。因为这些网站的新闻一般都是转载或链接其他专业新闻网站的消息,所以不如直接访问这些网站,如NYtimes、MSNBC、CNN、Reuter、China Daily等。互联网上有众多各种学科、各种用途的数据库(Database),可以查询各种文献和信息,并且不断更新,著名的就有EBSCO、ProQuest(UMI)、Lexis-Nexis等。
这些由商业公司经营的数据库,可提供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报刊的检索服务,《纽约时报》、《时代》周刊(Time)、《中国日报》等英语报刊均收录其中。它的好处在于可以用主题、标题、关键词、作者、报刊名、时间段等检索到各种新闻报道(不仅仅是消息)的全文或摘要,并且每日更新,和报刊同步。有些还提供文章的PDF或CAJ格式,同印刷报刊的版式、内容一模一样,非常便于阅读,而且不含印刷报刊中泛滥的广告。它的不便之处是只有订户才能使用,或对IP地址进行限制,并且当同一地方较多人访问时,速度会较慢。这种情况正适合教师上网将所需内容复制后,在新闻英语教学****学生们阅读,实现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的结合。网络资源在新闻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的问题。新闻多媒体材料的使用和内容的不断更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其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争取好的教学效果。
3.努力提高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
大学英语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个亮点。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道德修养、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培养人格高尚、知识面广博、志趣高雅、身心和谐健康的人为出发点,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
第一,重视语感教学。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言语表达所具有的直觉性领悟、把握及其运用的能力。英语语感是对英语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正确的理解力。它包括一些心理因素:如通过所获得的语言信息来激发自己的表象、创造想象和各种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强烈共鸣,并体验读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去判断鉴赏作品的深层意境。这既涉及英文写作过程中言语的表达能力,又关涉阅读过程中的鉴赏理解能力以及思想品格与创新能力,它是一种语言能力综合素质的反映,含有很强的文化因素和对语言惯例(convention)的认知,从中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综合性人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强调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层面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也就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层面上培养学生语感的承接与拓展,既具有用英语进行正常的听、说、读、写、译的交际能力,又具有欣赏英语语言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对语感的理解性分析与人本性分析上。对语感的理解性分析,是指通过解剖其语境的语用生成转换功能,从原理上揭示言语表达的文体性审美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在语言世界里感受语言之丰富,领略其哲理神韵和独特魅力的同时,身心亦得到陶冶。
第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外国语与外国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外语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大学英语课本中的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精文范作,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作品的文脉,去点拨、去启发、去引申,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等一切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在教学中尽量多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体悟、品味,注重阅读的整体美感和文学气脉,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欣赏原汁原味的作品的能力,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经典作品可以说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它们可以使学生较快、较准确地把握英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神韵,从中学到文学典律、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以及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英语,就是从实质上用活的方法学习活的语言、活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英语又学习文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学作品及其背景引导、感染学生,使学生自觉地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表现坚定的智慧理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外国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式阅读:这种阅读是感性体悟、放松惬意、无负担的;是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阅读、来娱乐、来欣赏、来审美的;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其中更多地注入了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这种自主式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浏览和探索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由此,学生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认识会由少到多,由模糊到清晰,各种知识信息、西方文明、文化因子会在头脑里积淀、碰撞、升华,其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乃至整个精神世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