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于内外有别的敬语意识
在日本社会中,日本人的“内”和“外”意识较强,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不仅要以身份、地位、年龄等来划分上下关系,还必须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内”和“外”的区别。内外有别是影响敬语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交际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集体内部,如果以上司、长辈为话题时,要使用敬语;而对外部人谈论自己内部的上司、长辈时,则不使用敬语。比如说当一位公司职员接进外面的电话要找部长,这时要使用自谦语,因为对“打进电话者”而言,职员和部长同属一个圈子的人,“打进电话者”是“外”。但如果是本公司的人打进的电话,就应该使用尊他敬语来回答。因为对部长而言,两个公司职员就都属于部长的下属了。以上可以看出,要正确地使用敬语,不仅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3.社交礼节和思维习惯的敬语意识
日语的“相对敬语”除了尊敬、敬畏外,也是在社交场合表示郑重的一种礼貌用语。敬语不仅仅出于尊卑意识或单纯地为了尊敬他人,也是出于公共场面的社交礼仪。一个人能否熟练地使用敬语,是认定他是否有文化修养的一个标志。
在日本,称赞一般是由上位者、长辈向下位者、后辈发出的,这是日本人的一种思维习惯,这种语言表现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有所注意。例如:学生对老师说:“先生、お疲れさまでした。今日の授業はすばらしゅうございました。”分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使用的词汇都是敬语,但实际表达却不正确。这是因为说话人没有注意到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而导致语言上的不准确。在日本人看来,虽说称赞是表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评价,是说话人的好意,但是下属、后辈是没有能力、资格评价上司、长辈的。正确表达应该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表示感谢更恰当。应说成「先生の授業を聞いて、いい勉強になりました。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等更为妥当。
三、日语敬语文化的社会背景
1.集团主义
(1)集团主义产生的背景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岛国思想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集团主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融入日本人的血液中,集团主义可以说是日本社会一个最大的特征。千百年来,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大和民族,都使用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种族上的高度同质性,为集团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日本四面临海,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以水稻耕种为主,水稻的种植与旱田耕作有很大的不同,插秧、收割等劳动都需要集体的力量与协作,由此形成了集团意识。再则,日本人在其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从小就受到家族的影响,非常重视家族的整体利益,一旦有人破坏了这个规矩就要受到惩罚,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也是形成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要因。
(2)集团主义的特征
根据加藤周一的理论,集团主义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强调“固守团体”,“追求一致”。他们坚信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有价值。对外,他们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和对集团的无比忠诚。第二,日本人重视集团内部的“和”。以集团内部的协调、合作为最高目标。在集团内部,当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相冲突时,日本人会以集体利益为重。第三,集团内部由各级领导者和成员构成。集团领导者要满足其成员的需要,这称为“恩”。作为回报,集团组织成员必须忠诚于上司,而且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称为“义理”。如此就构成了集团内部相互依存的关系,使整个集团更加紧密。
有的学者认为,日本的集团主义具有封闭性,集团内部追求和谐统一,成员之间可以顺利地交流。但对外却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把集团以外的人称为“外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外人”的排斥。
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形成了日本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常言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人的内心意识必然通过语言来表达,日本人的内外有别意识也必定通过日语来进行表达。
2.等级、序列意识
日本的等级秩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本古代社会,不仅存在贵族阶层,而且有着严格的身份制度。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日本人一直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日本人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家庭里,都必须按照自己的年龄、辈分、性别、阶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日本人认为只有“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感到踏实。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等级、序列意识极其强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能超越界线。
日本人重视“纵式”关系,他们对于自己在等级序列中的位置比较敏感。所以,等级序列意识存在于日本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各个方面。等级秩序时时都在制约着日本人的生活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对日本人来说,能否准确定位自己在这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这种思想观念在语言层面的突出表现就是敬语的使用。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敬语,是每个日本人的必修课。一个人如果不能恰当地、准确地使用敬语,就有可能到处碰壁。
3.二元化的民族性格
美国人鲁恩·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通过对日本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例如:“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凸显了日本人二元化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也充分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从而导致日语敬语使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
在独特的日本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日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敬语。敬语的表现形式是由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特征所决定的。以日语敬语的社会文化特征研究为视角,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及其文化传统。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产生巨大的语言差异。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就会发现语言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独立发展,学习日语更不能只停留在词法、语法的层面上,应该全面了解语言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根源,透彻地了解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门语言。通过对日语敬语社会文化特征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不但要学习语言,还要更深层地了解日本文化,这一点对我们日语学习者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日]加藤周一、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岩波書店1991年版。
[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英:《稻作文化与集团意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本语教育学会编:《日本语教育事典》,大修馆店1992年版。
陈桂钧编:《日语敬语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日]加藤周一:『加藤周一の思想·序税』,矢野昌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