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一词源于罗曼语,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反映英雄冒险与神奇经历的诗歌或传奇,后来用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1815年欧洲封建王朝的复辟,使得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文化艺术发生变化,尤其是艺术家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束缚。浪漫主义主张艺术尤其是音乐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灵的活动上,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
通常我们把浪漫主义音乐分为四个阶段:早期以韦伯、舒伯特为代表,盛期以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为代表,中后期以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为代表,晚期(浪漫主义之后)以布鲁克纳、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为代表。下面,我们逐一作简要的介绍。
1.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1)生平介绍
韦伯(1786-1826)是建立真正德国风格音乐的作曲家,他揭开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序幕,又是欧洲浪漫派音乐的先声。他生活在欧洲封建复辟时期,自幼熟悉舞台,又研究民间艺术,在当时他主要的身份是钢琴家和指挥家。
韦伯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或者能演奏一两种乐器。因为韦伯的父亲喜欢四处流浪,在他父亲的第二次婚姻后,将家庭组成“冯·韦伯剧团”,到处旅行表演。因此韦伯就跟各地老师学琴,其中还包括交响乐之父海顿的弟弟。所以,韦伯13岁就举办了钢琴演奏会。韦伯的钢琴音乐有一种戏剧的情调、优美的情思以及绚丽的技巧。
韦伯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所生,出生时他苍白瘦小,股动脉的病变使他成为瘸腿。更不幸的是,在1806年,20岁的他与父亲经营印刷事业,在一个闷热的日子里,他误把装有铜板印刷用的硝酸液的酒瓶当做葡萄酒一饮而尽,硝酸液严重烧伤他的咽喉、食道和胃部,连声带也无法正常发音。韦伯曾暂时放弃音乐而担任了斯图加特的符腾堡公爵的私人秘书。但因他的父亲品行不端的影响,他不得不辞退了这个职位。
悲惨的遭遇磨炼了韦伯,使他迸发出很大的创造力,他谱写出了许多传世作品,如最伟大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叫《自由射手》)。《魔弹射手》仅6个月就横扫了德奥境内所有剧院,揭开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序幕。
1810年,德国法兰克福歌剧院演出歌剧《席娃娜》。演出刚刚结束,台下传出如雷的热烈掌声,催促作曲者韦伯上台接受喝彩。观众兴奋地等待韦伯出场谢幕,可是身材矮小又有残疾的韦伯总是躲避人群,不愿在众人面前露面。此刻,他根本没有理会满心期待的观众是如何痴迷地守候他出场,就在现场气氛尴尬紧张陷入僵局之时,忽然有一只温柔的手伸向韦伯,并挽住他,一起从容地走向幕前。
当观众看见韦伯是一个残疾人时,越发对他产生敬意,掌声更加热烈。而伸手挽住韦伯的就是主唱本剧的女歌手卡洛琳,后来他们结为夫妻。
韦伯的歌剧创作不仅达到了德国歌剧的最高峰,而且给欧洲同时代作曲家以重要启示。
(2)代表作歌剧《魔弹射手》
《魔弹射手》是韦伯历时3年的作品,完成于1819年。1821年首次演出,它标志着德国歌剧的诞生。它取材于《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猎手》的故事。故事是说有个魔鬼能使人成为神枪手,只要出卖自己的灵魂就可以得到7颗魔弹,且百发百中,而最后一颗必须射向魔鬼指定的目标,还要在3年内交出自己的性命,否则就要找个替死鬼。猎人马克斯为了爱人爱家特,必须在一场射击比赛中获胜。于是在坏人的引诱下,马克斯与魔鬼进行了交易。就在射击到最后一颗子弹时,魔鬼指定他射树上的白鸽,而白鸽正是爱家特的化身,幸好爱家特有隐士赠送的花环逃过一劫,坏人则中弹身亡。
《魔弹射手》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还在于韦伯体裁与形式的选择。他对曾使贝多芬激动的英雄行为不感兴趣,也极度反感浮夸和虚饰,而是展示了一幅让自己同胞感到亲切、新颖的画面。乐曲展示了德国北方的森林、偏僻的村庄、普通人的爱情、幻想、忧虑和欢乐。
2.弗朗茨·彼得·舒伯特
(1)生平介绍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人,诞生于维也纳一个教师家庭。8岁时,舒伯特的父亲教他学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当过教堂唱诗班歌童。他能用假声唱歌,并且总是选择女低音或女高音声部。11岁时,他进入康维特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4岁时开始作曲,后来还担任过乐队指挥,也当过教师,从事音乐创作和研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在他18岁时违背父亲的意愿,抛弃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独立谋生,于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爱情的失意、朋友的离散、贫病的困扰,给这位稀世之才的一生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舒伯特和韦伯是同时代,都是欧洲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他属于第一批真正的维也纳“自由艺术家”,以作品的演奏和出版为生。他的生活圈子也不再是贵族宫廷,而是市民阶层志趣相投的朋友、知己。
舒伯特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校长非常欣赏他。因为他灵感一来,乐思就源源不断,所以校长特别交代老师关照他。不料,老师竟然报告校长说:“似乎是上帝自己在教舒伯特,这孩子不等我教就样样都会了。”
舒伯特才思泉涌,有人形容他的曲子是“流”出来的。一天,舒伯特与朋友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诗集》。他拿起来朗读,忽然叫道:“旋律出来了”,赶紧把桌上的菜单翻过来,画上五线谱,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曲子,就是著名的《请听!云雀》。
舒伯特在1812年给他哥哥的信中写道:“我迫不及待地想对你说些心里话,或许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靠一小块面包和几个苹果活下去,尤其是当一个人必须在简单的午餐和可怜的晚餐间等上八九个小时,其惨状自不待言。我相信使徒马太说的:凡有两件斗篷的人,应该把其中一件送给穷人,因此我请求你听一听这个声音,他不断地请求你记住那个亲爱的、可怜的、有信心的,而且相当弱小的弟弟。”
舒伯特与贝多芬同时居住在维也纳,他十分崇拜贝多芬,于是他将《未完成交响曲》送去给贝多芬看,可惜没有见到贝多芬本人。有一天,风把舒伯特的乐谱吹到了地上,贝多芬捡起来一看,发现这是一部奇才之作。然而管家却忘了舒伯特的姓名,只说是一位看起来很憔悴的青年留下的作品。舒伯特和贝多芬虽然彼此珍惜,但他们都没有见面。有人把《未完成交响曲》列为世界四大交响曲之一,它独特的作曲手法、优美动人的旋律成为浪漫派音乐的旷世巨作。
舒伯特力图在创作中延续古典乐派的传统,但他毕竟经历的是革命后的沉寂、复辟的黑暗、世风的庸俗和人情的淡漠,使他感到压抑、悲哀。社会目标的不明确、对“理性”的厌恶,使他沉于幻想。他重视古典的形式,但更善于个人主观情绪的抒发,他在自己的艺术中建立起一个幻想的王国,那里充满生命、自然、艺术和纯真的爱情,因此他的乐曲给人无限的光明和动力。他在音乐中蕴涵了充沛的情感,将瞬息间的遐想化为音乐形象,乐曲洋溢着激情,展现出19世纪初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他自我超越的创造力。而他对社会现实认识的逐步深化和个人生活中的坎坷,又使王国的天空往往充满着抑郁、孤寂、迷茫甚至绝望的气息。
在舒伯特短短31年的生命中,最后的3年是他的巅峰时期,不仅音乐思想臻于成熟,形式和技巧也炉火纯青。
舒伯特一生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他对诗歌特殊的敏感赋予歌德、席勒等人的著名诗歌和不知名诗人的诗歌作品以音乐特有的韵味和意境。他的歌剧情境交融、深切感人,把传统的德奥歌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著名作品有《野玫瑰》、《魔王》、《鳟鱼》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
起初,舒伯特对于创作钢琴奏鸣曲存有疑虑,因为他出生于贝多芬之后,他的奏鸣曲总被拿来和贝多芬的作品相比较。他一直苦恼于生活在贝多芬的阴影里,乐风也与贝多芬有相似之处,因此舒伯特被称为“小贝多芬”或者因其阴柔被称为“女贝多芬”。
舒伯特还留下了包括《未完成交响曲》在内的9部交响曲、大量的重奏曲及钢琴奏鸣曲。在这些作品中,饱含着舒伯特的抒情风格,他将全部的幻想与热情注入传统形式中,使贝多芬之后的德奥音乐家沿着优秀的传统继续向前发展。
(2)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
1822年10月30日,25岁的舒伯特创作了此曲,结果只留下第一、二乐章的总谱和第三乐章的部分草稿。43年后,维也纳音乐协会指挥约翰·赫贝克发现了这份乐谱,于是在1865年12月17日首次公演了这部只有两个乐章的交响曲。从此,它以《未完成交响曲》的曲名传遍全球。这部抒情性的乐曲,形势上似乎“未完成”,但实质上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