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6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纵横谈(3)

第三,对广播剧的表现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怎样写广播剧》一文提出:“理想的广播剧应着重心理表现,避免不必要的实际动作,要从头至尾是一贯的感情流露。”另一篇研究材料上说:“广播剧不一定如舞台剧本有什么高潮部分必须夸张、全力以赴,有许多广播剧像散文一样的冲淡、诗歌一般的含韵、梦一般的幽玄,导演者应把内在高潮培养烘托出来。广播剧导演比诗人、画家、雕刻家、工程师、舞台导演还要值得赞扬,因为声音的感人力量太大了。广播剧的演出,有如一阙世界名曲,使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个天才的指挥者———广播剧导演。”这些论述在今天来看,也是颇有见地的。

第四,对广播剧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展开了研究。如剧本的写作特点,解说的写作方法,广播剧导演的特殊要求,广播剧演播艺术的特殊性,语言、音乐、音响的组织等方面的技巧问题都有所涉及。如演播方面,张望撰写的《演播音剧并不比舞台剧容易》指出,“播音剧岂不较舞台剧容易而简便多了,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播音剧以第二自我尤为重要,要认为播音时播音室已不是播音室了,而是入到含有戏剧气氛的境界里了”。关于剧本结构,钟卒的《广播剧的表现领域与分幕》说“广播剧的分幕,应该是电影的分镜头和跟镜头”,指出广播剧宁可从电影中借取表现手法,也要摆脱和舞台剧纠缠不清的关系;指出“为广播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必须是通达到一个与舞台剧截然不同的境界中去的。广播剧应该争取新的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不应该继续地和舞台剧抢天下。”这种提法,在当时来说是大胆而又明智的,是作者深思的结果。关于语言,如背景环境的说明,在《怎样写广播剧本》一文中提出,“措词可不要太主观,应当使听众有自己想象的余地”。

第五,介绍外国广播剧的情况。王枳的《闲谈播音剧》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介绍外国广播剧情况的文章,也是一篇很有艺术价值的研究文字。文章对美国广播剧作家瑙曼·柯温(Norman Corwin)做了介绍,说他用这种新式的艺术“为战争、为和平、为民主理想、为世界大同做过不少宣传”。为此,他获得了“天下一家”的大奖。柯温的播音剧《我们掌握着真理》,是一景一景地介绍美国宪法的制定修正、民主政治的实现。该剧动用了美国当时所有的大牌明星,听众达6000万人。作者明确指出“中国的旧剧就比较适宜于广播”,并说“话剧逐渐要从无线电中消灭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文章还说,美国舆论界“认为播音剧正在改变着美国戏剧界的远景。它的影响是将形成美国戏剧的新时代”。这无疑为中国广播界打开了第一扇天窗,使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二、广播剧理论研究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播剧理论研究开始活跃。北京广播学院编辑出版的《广播业务》杂志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活跃,直到“文革”掀起,《广播业务》停刊。

几年中在《广播业务》上共发表了十多篇有关广播剧的研究文章。这个时期的理论认识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广播剧音响的美学作用认识加深。张庆仁的《杂谈声音因素》一文,提出了三个值得重视的意见:其一,广播剧要善于以声咏情。典型的声音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起到“一声千金”的作用,能画龙点睛地使戏活起来,使某段戏的情绪更加深化。其二,提出无声的“静”,也是音响的一种变化。无声的停顿如果用到“点”上,其作用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三,提出人的大脑有时对声音存在主观选择性的生理特点,应当成为广播剧音响运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对广播剧的结构特点研究有所深入。如刘保毅的《广播剧〈红岩〉改编琐记》和邝远焉的《广播剧场景转换的艺术处理》,在这方面都有较好的阐述。刘保毅的文章分别从“人物的取舍”、“树立贯穿全剧的主线人物”和“场景衔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有理有据地指出,广播剧需要有主线人物,如果没有一个贯穿全剧的主线人物,整部剧的情节、人物就会松散,出现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现象。作者认为,把许云峰定为主线人物后,这部剧的结构就显得紧凑了。

场景的衔接是广播剧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情节结构是否紧凑、连贯、顺畅,还要通过衔接才能实现。衔接不仅起到连接场景的桥梁作用,而且是表现环境、时间,烘托场面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段,有突出主题和树立鲜明人物形象的作用。卫彬的文章《愿我们多有这样的节目———广播剧〈两幅油画〉听后记》,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对广播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更符合美学要求。刘溪的《从马天武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起》一文,缜密地分析了广播剧《三伏马天武》中两个年龄相近又同是男性军人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颇有学术价值。文章从人物出场前的适度铺垫给听众留下了第一印象,通过红军战士小刘的讲述,就能感到马天武这个素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一时的白军将领的骄横跋扈、刚烈豪爽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待人物一出场,他的话虽不多,包括他的感叹词都足以表现他的骄横跋扈。

作为一名战俘,他没有丝毫对生死的惧怕,对命运的担忧,而仍理直气壮,自负不凡,一脑门子的不服气。解说恰到好处的配合、渲染,以及演员的选择和潜台词的挖掘等,从多角度入手做了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说理性。

第四,这一时期,日本的堀江史朗、内村直也等有关广播剧的理论阐述,由蔡子民编译介绍到我国。他们的核心论点是“广播剧的最终目的不是在听众的心理构成视觉形象后再引起戏剧感觉,而是以声音本身直接打动听众的思想感情”。这一观点,对我国广播剧界的理论认识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这个时期还有于惠罗的《广播剧———看不见的戏》、祖文忠的《漫谈广播剧》、卫彬的《漫谈音乐在广播剧中的作用》等等,反映了当时广播剧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平。

三、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兴旺发展期(1976年至今)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广播剧的黄金时期,是艺术上卓有成绩的时期,是事业上蓬勃发展的时期,是理论上走向深入研究的时期。当然,这又是一个艰难竞争的时期。因为从1979年以后,另一种大众传播的艺术形式———电视剧,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广播不再是空中的唯一主角了。时代的审美心理在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向广播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新时期的广播剧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尤其广播剧被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后,科研成果相当丰富。本时期广播剧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广播剧的本质特征问题,比以前更明确地认识到了广播剧不仅仅是一种“看不见的戏”,“用耳朵听的戏”,而且是吸收了戏剧的营养形成的一种“特定艺术样式”。王雪梅的《广播剧艺术论》一书,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广播剧的艺术特性、编剧和导表演规律。该书指出,广播剧虽属戏剧家族,但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和影视综合艺术。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又称“想象的艺术”,一切要遵循的规律都应源于它自身的艺术特点。作者认为,艺术美学的共同规律表明,要掌握各种艺术的特点和规律,需“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的整体上去考察,才能收到比较完美的判断。”张凤铸、张育华的文章《关于广播剧本性的一点思考》,朱宝贺的《论广播剧艺术的本质》,王雪梅的《对广播剧艺术个性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也都有独到的见解。《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研究》是王雪梅的专著,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掘。

第二,对广播剧接受美学的研究,以及对听众的心理、广播剧内容与听众欣赏心理的沟通研究加深了。胡源、许志平的文章《广播剧〈二泉映月〉艺术特色浅析》从听众的欣赏心理需求出发,探索了广播剧的艺术特质。田本相的《听广播剧漫笔》指出广播剧“首先是‘剧’”,“必须环绕着人、人的命运来写,把塑造人物放到创造的重心。听众关心的是人,逗起人的兴趣的也是人的个性和命运”。于君的《脱弃陈骸,目标灵彩———听广播剧〈陈妙常〉》和花建的《听觉空间和艺术占领———广播剧创作漫谈》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广播剧的接受美学问题。江苏台的《主旋律·典型化广播特色———广播剧〈砺兵石头城〉评析》验证了受众接受心理———即使是久远的革命故事,只要赋予它新的意识、典型的个性,就不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倦。

同类推荐
  •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

    《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二十一年来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经济报道》认为,获奖经济报道是国家主流意识的体现,具有主要来自以党政机关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特点。而中国未来的经济报道及经类媒体应努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性,朝信息化、情报开发、数据库建设方向推进,并助力于国民塑造理性、健康的现代经济人格。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中小学骨干教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突出骨干教师的培训,既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又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长远之计。
  •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本书试图从传播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结合诸如信息论、控制论、传媒生态学、新闻学、美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来探索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传播现象、技巧和规律。
热门推荐
  • 佛说六字神咒王经

    佛说六字神咒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时光深存半夏微凉

    时光深存半夏微凉

    总有那么一个人,你会忍不住想他,想他的一颦一笑,哪怕是一个转身。他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他把你一伤又伤,可最终真正说起来,他又从未伤过你,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没喜欢过你,从始至终爱的都是另一个人。
  • EXO之我爱你们

    EXO之我爱你们

    女主角叫艾昭敏。她是富家千金,她父母叫她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叫林小寒,之后到了李秀满大SM给EXO当生活助理,她于伯贤又能擦出什么爱的火花。
  • 怨染血莲

    怨染血莲

    “嘚,何方妖孽,你往哪里逃,我普陀山第十八代弟子,苏墨在此,还不快快束手就擒。”她,苏墨,普陀山第十八代弟子,天生拥有鬼眼,能看见世间一些不为人所见之事,被自家师傅从一个不知名的山疙瘩里捡回来,便开启了伏魔除灵之旅。“什么?你来找我,让我帮你完成心愿?”苏墨看着面前拿着阴界回魂幡的女鬼,翻了个白眼,苏墨看着面前眼不能看话不能说的女鬼,很是无奈地接过了招魂幡。好嘛好嘛,师傅叫她下山驱鬼,她倒好,还没下上几天,小鬼没有抓到一只,就先收了一只鬼,若是师傅知道,肯定普陀山的草都不够自家师傅拔的。“你是谁,跟着我干嘛?”苏墨看着漂浮在地上但抱着自己大腿的小鬼,语气中充满了无奈,话说,你是哪位呀,不知道本姑娘是普陀山弟子吗?说好的威严呢?苏墨有些欲哭无泪,自从自己下山之后,便不停地被一些小鬼缠身,只是,如此也罢了,可是,她不是道家弟子吗?这些小鬼真的就不怕自己把他们都收了吗?师傅,你骗伦家!!!!!!
  • 蜜糖色的深情告白

    蜜糖色的深情告白

    前世被称"神女"哥哥一直深爱着她,皇上爱上了她让她做自己的贵妃,哥哥在圣旨下后杀了她。今世她成为了世界第一家族之女--南宫霏霁,从小被重人仰慕。世界大奖,著名明星,第一美女,可谁也没想到她为了躲避牛仔,带上了人皮面具。妈妈让她转入茧川贵族学院。带上人皮面具的她,却在转学第一天遇到了二个美男。一个妖孽,一个正太。却不知他们前世有着深如大海的渊缘。………………………
  • 绝脉逆袭:妃倾天下

    绝脉逆袭:妃倾天下

    巫族圣女冷凝遭遇背叛,穿越为天龙大陆皓月国第一世家冷家嫡女...在这大陆,以武为尊,冷凝身为第一世家嫡女,却是绝脉废材,更有传言未婚先休...她立誓,今生不再交付真心,行事果断绝情,却招来各种优秀的美男,魔王,武道少宗主,魔法殿主...究竟谁才是与她一起笑看纵生之人?
  • 偶像活动之蝶星学院

    偶像活动之蝶星学院

    星宫莓,雾失葵,紫吹兰联合创办的日本第一偶像学院——蝶星学院招生了,今年被录取的天羽元美,星宫雪依,音城沫,神崎梦涵,白鸟奈央实力都很强,而且长相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她们的目标——偶像界最闪耀的明星!!!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唐梵文字

    唐梵文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生的二分之一

    人生的二分之一

    从普通的高中开学那日起,顾木木和梁晓阳就再没想到这一生都离不开对方了。读者群:25652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