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派表演艺术】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黏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布莱希特也发展了表现派表演艺术理论。他的“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既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文华奖】
文华奖,是我国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政府奖”。
【梅花奖】
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
第二节中国戏剧史
【百戏】
汉代兴起的百戏也叫散乐,是汉代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角抵等杂耍娱乐节目的总称,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值得指出的是,在百戏之中还包括鸟兽虫鱼的扮演和人物故事的扮演,如傀儡戏(即木偶戏)等,包括歌舞、音乐、动作、活动布景,呈现出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元素。
【歌舞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音乐中开始出现有故事性的作品。这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称为歌舞戏。歌舞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百戏中有情节性的歌舞和角抵,其重要的节目有《代面》(即《兰陵王》)《钵头》《踏谣娘》。
【隋唐散乐】
隋唐散乐便是百戏的代名词。除了跳丸、吞刀、吐火、寻橦、旋槃、觔斗等杂技外,还包括《踏谣娘》《五方狮子》《旱税》等歌舞戏,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隋唐散乐中已经包含了戏剧的最初形式,即歌舞戏、参军戏等。
【参军戏】
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参军戏的“参军”本是官名。唐代的参军戏,有的讽刺后汉贪官石躭,有的讽刺后赵贪官周延。参军戏最初只有舞与对白,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加入了鼓与弦乐器的伴奏乐队以及唱腔等。其唱腔一般都取自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和大曲的片段。随着歌舞戏与参军戏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才形成了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的雏形。
【宋杂剧】
宋元时期的戏曲艺术主要有杂剧和南戏两种艺术形式。杂剧在北宋时期,既是各种技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存在于各种技艺中进行演出,或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技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由“艳段”(表演情节较为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以及“杂拌”(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付净、付末、孤、旦等。在表演类型上,宋杂剧则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
【元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最为成熟的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当于“幕”或“场”),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增加一个楔子。在表演上,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在音乐上,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出于大曲、诸宫调、词调和其他旧曲者,也有当时的创作,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合称元曲四大家,再加王实甫则合称元曲五大家,再加乔吉则为元曲六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关汉卿的《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关汉卿】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元剧四大家之一。他的戏曲多描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他们的反抗精神,揭露贪官污吏、流氓恶霸的丑恶行径。戏剧冲突尖锐,情节发展紧凑,场面生动,文辞质朴。代表作有《单刀会》《救风尘》《窦娥冤》等。《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贞孝两全、竭力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悲剧形象,并借此向社会黑暗发出控诉。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太素,号兰谷。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白朴的剧作,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间墙头马上》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元剧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和亲的故事,但情节有较大改动,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主线,同时揭露了汉君的昏庸无能,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形象,并成为戏曲中汉明妃的定型。马致远的散曲成就颇高,语言清新豪爽,声调和谐优美,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枯藤老树昏鸦”被推为元散曲中的极品。
【王实甫】
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他创作的杂剧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仅有13种。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和《丽春园》《芙蓉亭》等。《西厢记》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被称为杂剧之冠。《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
【康进之】
元代剧作家,作品有《老收心》《李逵负荆》。
【纪君祥】
元代剧作家,作品有《赵氏孤儿》《松阴梦》《驴皮记》《韩退之》等。
【南戏】
南戏是北宋宣和年间在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基础上所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后来为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或“戏文”。南戏的剧本灵活,演唱方式多样,其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风格婉转、细腻、流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南戏的代表作品有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又名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
【明清传奇】
传奇,是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它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了元杂剧的优点,以文人为创作主体。传奇的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后期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徐渭】
徐渭,明代杂剧作家。代表作品有《四声猿》,分别是《狂鼓史》(或叫《渔阳弄》)、《翠乡梦》(或叫《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汤显祖】
我国明代著名的戏曲家,代表作品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分别是:《牡丹亭》(又称《还魂记》,主角柳梦梅和杜丽娘)、《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
【梁辰鱼】
明代戏曲作家,作品有《浣纱记》。
【玉簪记】
明传奇,高濂撰,主要描述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
【李渔】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其作品《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
【南洪北孔】
指清初著名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孔尚任】
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其作品《桃花扇》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从内在情节到外在排场,无一不严谨工巧,更为难得的是其内外两层结构能够和谐统一,相互映带。作品深刻的思想主旨因其近乎完美的艺术结构得到了极佳的体现,反映出孔尚任非凡的创作能力和对于传奇结构高度自觉的形式审美意识。
【洪升】
清初著名剧作家,作品《长生殿》是其十余年苦心经营而成,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并且把帝妃恋情同当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起来,以垂戒来世,寓意深刻。该剧排场精美谨严,堪称传奇典范,曲辞音律,也独步一时,自问世后,一直流行剧坛,盛演不衰。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其所创立的“梅派”艺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秧歌剧】
20世纪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新歌剧】
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素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新歌剧的代表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白毛女】
《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民族新歌剧。1944年10月至1945年5月创作于延安“鲁艺”,编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作曲有马可、张路、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其内容描写的是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既表现了封建租佃关系中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血泪事实,又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正确前进的方向。
《白毛女》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
其次,不仅吸取了民间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和音调基础,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广泛吸取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例如:喜儿的形象音乐《北风吹》是借鉴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旋律;杨白劳的形象音乐《十里风雪一片白》是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的。但是这种“吸取”并不是简单“引用”,而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和歌剧情节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
最后,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总之,《白毛女》在民歌、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的基本做法,对以后的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首演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产生,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南泥湾】
贺敬之词,马可曲。1943年作于延安。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而《南泥湾》则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战士们把荒山变“江南”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