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0年以后
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50.4万辆,比2007年增加37.6万辆,上升12.0%。与2000年比较,7年来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192.6万辆,平均每年增加24.1万辆,平均递增10.5%。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为514.4万名,比2007年增加47.5万名,上升10.2%。与2000年比较,7年来驾驶员保有量增加了248.3万名,平均每年增加31.0万名,平均递增8.6%。图7.26和图7.27是北京市2000年到2008年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员保有量的增长趋势。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员的增长趋势这两年更是迅猛,截至2010年6月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432.8万辆,驾驶员594.7万人,这个数字在1949年北京市的现代交通建设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北京市目前的交通设施和交通资源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交通量了,因此不得不对交通进行限制,交通限制包括对行驶区域的限制和对汽车出行的限制。其中对封闭厢式货车的主要禁限措施为:四环路(含)以内道路,6时至23时,禁止货运机动车通行;五环路(不含)以内道路,6时至24时,禁止外省市货运机动车通行;长安街新兴桥至国贸桥昼夜禁止货运机动车通行。对外省市牌照的小货车和货车进京禁限措施相同,即:外省、区、市载货汽车全天禁止在五环路(含)以内道路行驶。但为北京市运送生产生活物资的外省、区、市载货汽车,在办理进京货运通行证后,准许每天0时至6时进入五环路(含)以内道路行驶。而对小轿车按尾号的现行从奥运开始一直要延续到2012年。
近十年以来,通过对市区道路的改造和扩展,一方面完善了由环路及若干放射状通道组成的快速干道系统,如二环路以内的“四纵五横”干道的建设;另一方面结合旧城的改建,理顺了中心区内的集散系统,增大了中心区路网密度。到2004年底,北京城区的道路建设里程已达4064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219公里,主干道834公里,次干道638公里,支路1622公里,街坊路751公里。图7.28是目前北京市的交通路网。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北京市近年来加大了公共交通建设,包括公共汽车交通建设和公共轨道交通建设。自1924年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北京公交车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数从10辆迅速增加到28071辆,运营线路从1条增加到861条,由单一的有轨电车发展到布局更加合理的多种运营结构,尤其是近几年,北京公交加快了“绿色公交”的步伐,不断增加CNG、LPG公交车,清洁燃料车拥有量已居世界各城市首位,公交车辆已经成为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一个重要标志。自2001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公共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该工程在东直门、西直门和四惠桥建设三个集公共电汽车、长途、小公共、出租、轨道交通等为一体的大型公交枢纽站。另外,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还正在新建和改建一亩园、西客站南广场、菜户营、望京、动物园枢纽等基础公交枢纽站。这一时期,北京市的桥梁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截至2004年,全市拥有城市桥梁共1299座,其中大型道路立交桥271座,行人过街天桥330座。另外,地下通道176座。立交桥的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由于地面交通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纯靠地面交通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无法解决北京市日益加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北京市加大了轨道公共交通的建设,这主要是地下铁道和地面轻轨交通的建设,形成立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回顾29世纪城市交通的历程,有轨电车从大发展到大拆除,然后汽车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又重回城市,并成为公共交通的主导。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北京也不例外。北京第一条地铁的修建始于1965年,经过40年的建设,由于经济技术条件以及以战备为主导的思想,地铁的发展并不顺利。地铁真正的大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地铁和轻轨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图7.29是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图,而这个规划图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新着。预计在十到二十年内,北京市的轨道交通水平将达到国际大都市的水平,其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将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三节北京现代交通声景概观
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景观是那个历史时期城市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交通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可以说是现代大都市的动脉。城市的发展轨迹、管理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通过交通景观反映出来。现代城市的交通景观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景观,而是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景观,而这种有声的交通景观就是交通声景。交通声景的内涵是用声音来描述交通景观,从景观的角度来记录交通所制造的声音。
交通声景的整体图像是由交通的诸元素与声景的诸要素结合所构造的。交通的诸元素包括道路、交通工具、以及交通管理。不同时期的交通水平不同,其交通诸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不同。在现代交通中,交通管理在交通景观的形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的交通是否通畅,是否拥堵,直接反映着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道路上的交通声景,许多是直接由交通管理所导致的。
声景的三个要素包括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基调声本来是指由自然产生的声音(地理和气象因素),如风声、水声、森林的声音、平原的声音、鸟声、昆虫声、动物声等。但是在现代大都市地区,人类活动的交通声已经成为了都市地区的固定的声音生态,也就成了基调声,但并不是所有的交通噪声都属于基调声。交通的诸元素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声景要素,比如道路上的基调声、信号声、标志声;不同交通工具的基调声、信号声、标志声;交通管理的基调声、信号声、标志声等。
从有声史料的角度来看,交通声景不是一种简单的声音记录,虽然现代交通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噪声,但记录交通声景绝非噪声测量。交通声景是交通诸元素与声景诸要素有机结合所构造的一幅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声音图像,或交响篇章。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去记录交通声景时,可以从文化与历史变迁等层面把交通景观分成为几类:
(1)遗存的或即将消失的交通景观;
(2)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交通景观;
(3)给当前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困惑的交通问题;
(4)承载了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的交通景观;
(5)预示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的交通景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社会的交通形态也逐渐地变化和发展。当一种交通形态逐渐被新的交通形态所取代时,那些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旧的交通景观,就具有了文化和历史遗存的价值。北京城内已经见不到那些曾经做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力轿子、人力车了,城内也看不到完全的土路和石子路了,那些已经完全进入了历史。但是依稀还可以见到原本属于上一世纪的交通工具。你不经意会在繁华的街区和平整宽阔的机动车道上遇到一辆马或骡拉的四轮大车,这是京郊的农夫偶尔进城贩卖瓜果、运输杂物的大车。为了适应城市的道路,这种大车用的都是汽车轮胎。当一辆破旧的大车,伴着清晰的嗒嗒的马蹄声,与轰鸣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并行在快车道上时,愕然之余会感到历史时光的交错。
一、自行车
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脚踏自行车,而今“钢铁洪流”已经成为历史,当初的非机动车道(也可以说是自行车专用车道),虽然在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但在其上行驶的已经不仅仅是自行车了。然而作为曾经的主力交通工具,自行车并没有消失,它的功能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人把它当做健身和旅游的工具。有时会在胡同里看到人们骑着自行车,悠然自得地转悠。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北京市近年来还推出了许多公益性的或免费的自行车租赁业务,统一标志的自行车放在地铁和公共交通的换乘站,成为一道风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的自行车绝大多数已经不再安装车铃了,骑着它们行走在道路上,除了偶尔有链条的低吟声外,悄无声响。
二、平交道口
地面轨道交通与地面其他道路交通的交会必然要占用交通资源,造成其中一方的暂时停滞,一般来讲轨道交通总是处于优先的地位。在有立交桥之前,火车与其他地面交通的交会都是平面交会,称之为平交道口。过去北京的平交道口很多。随着技术的进步,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大多数的平交道口都被立交桥所替代了,这样轨道交通和地面道路交通立体交会,各行其道,解决了因为交会导致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平交道口曾经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景观。如今,北京的平交道口所剩无几,按照城市的建设规划,那些仅存的平交道口不久也要成为历史和记忆了。平交道口会车时的信号声、警示音、隆隆驶过的火车声、道口栏杆的升降声、汽车和行人通过道口的声音等像是在故事中叙述了城市交通景观的历史中曾发生过的场景。平交道口的声景是上一世纪早期城市交通里特有的声音,一开始它是一种“进步”的声音,因为有轨道交通进入了城市,城市有了火车。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的头脑里,那是一种时代和生活的记忆。逐渐地,平交道口成为了现代交通的障碍,带来了许多交通问题,所以它不得不渐渐地退出城市,被立体交通设施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