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1.“文化产业”的提出
在历史上,“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193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一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今天所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使用“文化产业”一词。2002年11月1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放在了与文化事业同等的高度上,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从概念上做了明确区分。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落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文化产业的概念
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和文化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也存在着差异。
1997年,欧盟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文化产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音像业、网络业、文学艺术、音乐创作,并且包括一切具有文化内容标志的产品和贸易活动,比如摄影、舞蹈、艺术拍卖以及演出、教育活动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那些包含创意、生产、交换、分配、再生产,并且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来保护商品的创意权和获得经济利润的权利的‘内容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1997年出台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这样定义:文化产业体系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通讯和信息四大行业门类。
1999年2月,韩国发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具体行业门类有: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2003年9月,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分类
1.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企业为市场主体,向市场提供文化商品及其服务,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社会化生产,以获得经济利润为根本目的的基本组织机构。
文化产业的内涵包括:
(1)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它是文化生产的基本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协作性、规模性。例如,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音像公司等等。
(2)提供的商品是文化产品或服务。如同汽车制造业生产的是汽车及其零部件,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商品和服务。
(3)文化产业需要完成资本的转换。传统意义上,资本一般与金融有关,但在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产业已然成为资本———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通过进入市场流通转化成货币资本,也就是将艺术品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从而为文化企业及社会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文化产业的所有市场行为都是为了通过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从市场中获得回报———经济利润。这是所有文化企业进行市场行为的原动力和最终目标。缺少了这一环节,文化产业将失去发展的原动力和活力,获取利润是文化工业进行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
2.文化产业的分类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成三类: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等,主要管理部门是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外围层,包括网络、广告、娱乐、旅游、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相关服务层,包括提供文化用品、文化生产设备以及销售业务的行业,主要指文化产品的载体即硬件产品的制作业和服务业。
3.文化产业的投入资源
从总体来看,文化产业的资源投入主要包括四大类:
(1)资本资源。它是文化产业运作和发展的动力。
(2)技术资源。它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设备等。
(3)专利资源。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还有形象特许经营使用权,是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
(4)智能资源。它直接决定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文化的含量的投入,主要以人为载体。
4.文化产业生产的过程
第一,创意。即我们通常讲的作品的原创,需要独特的创新能力。
第二,生产,或加工—复制。它的主体是企业,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机器和分工协作,把独特的创意通过标准化、大批量的流水线方式生产出来。
第三,销售。通过各种销售手段和销售网络把文化商品销售出去,把文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收入和利润。
第四,文化产品的延伸开发。这一环节属于文化产业的下游阶段。通过进一步挖掘、利用已有文化产品,使其以新的文化商品的形式出现,出售给消费者。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
1.文化产业的一般特征
文化产业生产的商品是文化,因此文化产业本身天然地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
(1)传承性
文化的传承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横向上来说,文化可以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中传播。从纵向上来说,文化可以世代相传,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延续性,上一代的文化成果可以为我们继承,并发展出全新的文化。
(2)民族地域性
从民族性来讲,由于文化传统和心理因素等的差异,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如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信仰,等等。从地域性来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我国很早就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
2.文化产业的特征
与物质产品通过使用价值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创意性、审美性的突出特征。
(1)意识形态性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联姻”,文化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继承了文化的这一“基因”。文化产业的支配主体是人,不同种族、国家乃至地区的人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简而言之,文化产品蕴涵着文化生产国对内对外的某种政治宣传、价值观念。比如,某些国家通过电影产品的出口来宣传本国的政治理念,改变文化产品输入国民众的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世界观、价值观。
(2)创意性
一般产品通过物质化的形态———商品来满足大众的某些需求,而文化产品是通过无形的文化形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这就需要文化产品具备独特的艺术创意,以独具特色的创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3)审美性
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产品的审美性。比如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正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刻画、优美的文字语言吸引着广大读者。
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是商业属性,包括创意、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
文化产业的基石是市场,市场是文化产品的起点和归宿。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亟须满足,从而催生了最富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商业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以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文化产业采用了机械化的大批量复制的流水化作业。
文化产品具有一般消费性。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用来“被消费”。与一般的物质消费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功能是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1.经济意义
(1)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市场为基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它的发展成败关系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应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积极引导,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它的发展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节省物质化能源,加快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淘汰速度。
2.文化战略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它既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又发展具有文化软力量的特征。文化产业将文化深深植根于经济发展中,与经济融为一体。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