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子(fǎ)
“法”字,古今只有一读,《广韵》作方乏切,中古入声字,今读上声fǎ。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将“法子”、“法儿”中的“法”审为fǎ。与此相关的词还有“好法子”、“变着法儿”、“戏法儿”、“没法儿”、“没法儿子”等。北京话里读“法子”为fázi,属于方音现象。“想办法”在口语里常被省略为“想法”,如“想法解决了”、“想法处理掉”、“想法弄到”等,不能读成xiǎngfá或xiǎngfā。为了与重轻格式的“想法”(思索后得到的结果或意见)相区别,还必须按“中重”格式称读。
令人发指(fà)
古文中作“髮”,指头发。“发指”,意谓因愤怒而使头发都直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刘邦参乘樊哙带剑闯入鸿门宴,卫兵挡其不许入,樊哙怒将卫兵撞倒在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
“发”,中古入声字,中古音均为方伐切(见《广韵》),但却有“發”、“髮”两字之别,词义也不相同。古“發”字,演变至今读阴平,如“发射”、“发达”、“发奋”、“出发”、“发生”、“发展”、“发布”、“发放”等。古“髮”字,演变至今读去声,指与人的头发及与之相关的某些事物,同时也做长度单位。贾谊《新书·六术》中说:“十毫为发,十发为厘。”现代汉语有“毛发”、“理发”、“结发”、“发乳”、“长发”、“剪发”、“染发”、“白发”、“华发”、“脱发”、“烫发”、“发廊”、“发卡”、“怒发冲冠”、“鹤发童颜”、“间不容发”、“一发千钧”、“不差毫发”、“擢发难数”等。
珐琅(fàláng)
读音fàláng,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定。珐琅是覆盖在金属制品表面不透明的玻璃质材料,具有防锈和装饰的作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可制造搪瓷、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藩篱(fān)
(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作为房舍的围墙。如杜甫《四松》诗:“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2)比喻为国家的门户或屏障。如《史记·陈涉世家》载:“[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贯弓而抱怨。”(3)代表封建王朝所封的诸侯国。有“藩国”、“藩镇”、“削藩”、“藩属”、“藩镇割据”等词。“藩”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fān。极易误读成阳平。
樊笼(fán)
意为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拘束或处于不自由的境地。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字不读阴平。
樊篱(fán)
指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如“思想的樊篱”、“世俗的樊篱”等。“樊”字不读阴平。
梵文(fàn)
古印度的语言文字。另有“梵语”、“梵书”等词。梵文,原是古印度的书面语,故在中国古代以“梵”表示与古印度有关的一切事物,以示与中华相区别。如沈约《均圣论》曰:“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另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也称“梵”,如“梵宫”、“梵天”、“梵宇”、“梵刹”、“梵钟”、“梵音”、“梵行”、“梵学”、“梵家”、“梵声”、“梵呗”、“梵净山”(贵州境内第一高峰,佛教圣地之一)等。译音词里的“梵”字,也应读去声。如“梵蒂冈”(天主教的世界中心,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罗马教廷所在地,是政教合一的国中之国)、“梵亚铃”(小提琴)等。
“梵”字,从《广韵》扶泛切,中古去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去声fàn。极易误读成阳平。
不妨(fáng)
可以如此、没有什么妨碍的意思。1985年之前将“不妨”中的“妨”字读成阴平音,是根据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的规定。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将阴平fāng并入阳平fáng。这样两音合一音、化繁为简的“统读”,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游舫(fǎng)
指游船,一般由两只船或多只船相并而成,也泛指船。由于这种合并起来的舫船宽度是原来船体的一倍以上,稳定性好,载重量大,战国和秦汉时常被用作运送军队和粮食等物资。也因其驾驶和操作不便,晋以后逐渐被弃用。如《战国策·楚策一》载,张仪为了秦国破从(音zòng,通“纵”)而游说楚怀王连横。极力吹嘘秦军可“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相关汉语词还有“画舫”、“石舫”、“舫船”、“舫屋”等。北京颐和园内有著名的石舫,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品。
绯闻(fēi)
指有关男女关系方面的新闻,即桃色新闻。“绯”,指大红色。汉语里另有“绯红”一词。“绯”字,极易误读成上声。
蜚声(fēi)
“蜚”字,容易误读成上声。指扬名,有声誉。汉语里还有“蜚声海外”等词。另外,读阴平“蜚”字,通“飞”,“流言蜚语”通“流言飞语”,“蜚短流长”通“飞短流长”。汉语里只有“蜚蠊”中的“蜚”字读上声fěi。“蜚蠊”,即蟑螂一类的昆虫。
腓骨(féi)
“腓”字,容易误读成阴平。人和脊椎动物(四腿)的小腿两骨头之一,在小腿外侧,比胫骨稍微细小。人的腓骨上端仅与胫骨相连,不参与膝关节的组成,下端形成的突起为外踝,参与踝关节的组成。
获益匪浅(fěi)
“匪”字,副词,意通“非”、“不”。“获益匪浅”指从中获得不少好处或益处。《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氓》的开句即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成语“夙夜匪懈”,指从早到晚一点儿也不懈怠。“匪夷所思”,指言行怪诞,不是一般人依据常情常理所能想象到的。
菲薄(fěibó)
(1)指微薄、量小质差的。汉语里还有“菲礼”、“菲材”等,多作谦辞。(2)小看、轻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劝后主刘禅:“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指不要毫无根据地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菲”字,在这个词里从《广韵》敷尾切,中古上声字。极易误读成阴平。“菲”字,读阴平音fēi时,除了指花草美艳、香味浓烈或碳氢化合物外,还常作译音字,如“菲律宾”、“菲力普”、“菲亚特”、“卡扎菲”、“菲尔丁”等。
悱恻(fěi)
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论语·述而》有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论语集注·述而》曰:“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悱恻”,形容内心悲苦、凄切。汉语词还有“情词悱恻”、“缠绵悱恻”等。
斐然(fěi)
“斐”字,极易误读成阴平。很有文采的样子。如《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推荐自己的弟子厓(音yá,通“崖”)求去鲁国做官,厓求即将赴行之际,孔子夸奖道:“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现也指做事情效果显著,有“成绩斐然”等词。南太平洋有“斐济群岛”,由840多个小岛组成。“斐济共和国”原为英国殖民地,1970年独立,现为英联邦成员国。由于地处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一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见到阳光的国家。
香榧(fěi)
“榧”字,容易误读成阴平。即榧子树,因有香气,故称。常绿乔木,树皮灰绿色,叶子呈针形,种子叫榧子,硬壳,仁可吃,可榨油,可入药。木质坚硬、耐潮,可做造船、建筑材料。
氛围(fēn)
“氛”字,容易误读成去声。“氛围”指笼罩在某种场合周围的特殊气氛和情调。至于“气氛”一词,在政治性很强的文体里,如新闻联播节目,一般是要读为qìfēn的。但在口语里可以将“氛”字读作轻声。
汾河(fén)
“汾”字,音fén,《广韵》作符分切,中古平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为阳平。极易误读成阴平。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源于管涔山,经太原南流到新绛,西折后在河津西汇入黄河。相关汉语词还有“汾水”、“汾州”、“汾阳”、“汾酒”、“临汾”、“临汾旅”、“汾河湾”、“汾河谷地”等。
忿詈(fènlì)
意思是因愤怒而责骂。另有“詈辞”一词。《战国策·秦策二》载,张仪归秦后,齐秦暗中交好。张仪至楚,楚怀王不满张仪称病不朝,于是“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偾事(fèn)
败事,败坏。《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趺坐(fū)
佛教徒盘腿打坐,即双足交叠而坐。分单盘和双盘两种。据佛经说,这样的坐法可以减少妄想,集中精力。王维《登辨觉寺》诗云:“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跗骨(fū)
指构成足的后半部(脚跟和脚面)的七块软骨,介于跖(音zhí)骨和胫骨之间,相当于手的腕骨。
敷衍(fū)
表示做事不认真或待人不诚恳,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敷”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为“统读”为阴平fū。极易误读成阳平。另外,“敷”还表示(1)“涂上”、“搽上”,有“热敷”、“冷敷”、“外敷”等词;(2)“铺设”,如“敷设”。
逝者如斯夫(fú)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说:已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夫”字中古时即有两音,在《广韵》里一作甫无切,合今音fū;二作防无切,合今音fú。读阳平音fú的“夫”字,古汉语里有三种指代:一作指示代词,指“彼(那)”、“此(这)”。二犹言“凡”。三作语助词。置于句首时,表示发表议论。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置于句中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论语·阳货》孔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置于句尾时,常表感叹或疑问。如“人定胜天,信夫?”
凫水(fú)
“凫”字,原指野鸭子,由于凫善游水,故称游泳为凫水。义与“浮水”、“泅水”同。如宋徽宗赵佶的中国画——《芙蓉锦鸡图》上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鹝(音yì,同鷁,古书上指的一种水鸟)”。
芙蕖(fúqú)
书面语中指荷花,也叫“芙蓉”。郑玄笺注:荷花“未开曰菡萏(音hàndàn),已开曰芙蕖”。
米芾(fú)
“芾”字,同“黻”字,音fǔ,从《广韵》分物切,中古入声字。北宋时著名书画家,行草得王献之笔意,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其山水人物画自成一家,史称“米派”。又喜蓄金石古玩,世有“元章拜石”之誉。
芣苢(fúyǐ)
古书上指车前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和种子可入药,古人认为它的子实可治疗妇女不孕。《诗经·周南·芣苢》篇,写三三五五的田家妇女采集芣苢、群歌互答的情景,与后世的山歌相似。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佛戾(fúlì)
指悖逆、违反。读fú的“佛”字,通“拂”。如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有“夫谈者有悖于目而拂于耳”句。
仿佛(fú)
“佛”字,极易误读成fó。似乎、好像、类似的意思。“佛”字只有在表示与“佛”或“佛教”、“佛事”有关的事物时才读作fó。
拂晓(fú)
接近天明天亮的时候。王安石《春寒》诗曰:“春风满地月如霜,拂晓钟声到景阳。”汉语词另有“拂面”、“吹拂”、“轻拂”、“拂拭”、“拂尘”、“拂煦”、“飘拂”、“微拂”、“拂煦”等。“拂”字,从《广韵》敷勿切,中古入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统读”为fú。容易误读成f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