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澄(dēngdēng)
“澄”字,极易误读成chéng。金黄鲜明的样子。
氐族(dī)
又称西戎,殷周至南北朝时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从事畜牧和农业。魏晋时大量接受汉族的文化和技术,说汉话,穿汉服,习农耕,从汉姓。两晋年间,前秦、后凉等皆为氐人所建政权。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氐”字为dī,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加以确认。
羝羊(dī)
“羝羊”指公羊,即牡羊也。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羝羊”为dīyá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再次确认“羝”字“统读”阴平dī。《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将郎苏武受武帝之遣出使匈奴。单于曾屡次派人劝其归降,苏武皆不屈其名节。于是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于北海“杖汉节牧羊”,凡十九年。归汉时须发皆白矣。汉语里还有“羝羊触藩”的成语,意思是公羊的角钩缠在篱笆上,伸不进也抽不出,比喻进退两难。
提防(dī)
小心防备。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为dīfa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再次确认。极易误读成tífang。
提溜(dī)
北方方言中指垂手拿着或悬着。如“老刘手里提溜着两瓶酒”。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审为dīliu。极易误读成tíliu。
(mìdī)
西汉大臣。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司职马监,年仅十四。昭帝时与霍光、桑弘羊等同受遗昭辅政,为五位顾命大臣之一。
的卢(dílú)
也写作“的颅”。“的”为白色,“卢”通“颅”,古时指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的卢马”,虽是骏马,也常因乘者而不吉。伯乐《相马经》中曰:“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输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世说新语·三十一》载:“庾公(亮)乘马有的卢,或语(音yù,动词,告诉)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后人也将的卢马比喻为名马或快马。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的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此句易误读成“马作的(de)卢飞快”。“的”字读阳平dí的汉语词还有“的确”、“的当”、“的确良(dacron的译音)”等,表“确实”、“实在”义。
觌面(dí)
相见、探访。《荀子·大略》载:“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现代汉语只有“觌面”一词,不常用。
嘀咕(dígu)
“嘀”字,容易误读成阴平的dī。(1)小声说,私下里说。(2)心里犯猜疑或犹疑。
墨翟(dí)
墨子的名字。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居住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之“礼”,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学派。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翟”字,从《广韵》徒历切,中古入声字,仅在这个词里读dí。作单姓用时要读zhái。
锋镝(dí)
指箭头或箭。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载:“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音chú,‘锄’的异体字)豪杰,维万世之安。”又如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上阕结尾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一种带声音的响箭)。”
骶骨(dǐ)
人腰部与尾骨之间的骨头,上部连着第五腰椎,下部与尾骨相接。
标的(dì)
指在经济活动中,双方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如货物、劳务、工程项目等。“标的额”,指的是招投标时标书中所预定的招标工程的价目,也叫“标底”。
“的”,本指箭靶的中心。《玉篇·白部》:“的,射质也。”《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写周王朝贵族们饮酒射箭取乐时的场景,有“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句。后引申为目的或标准。现代词有“目的”、“鹄的”、“有的放矢”、“无的放矢”、“众矢之的”、“一语中的”等。
娣姒(dìsì)
(1)古代妾与妾之间的互称,年长者为姒,年幼者为娣。(2)指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颜氏家训·兄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镜花缘》四十回中有“姒娣和睦,妯娌同心”句。
谛听(dì)
“谛”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dì。注意地、仔细地倾听。相关汉语词还有“谛视”、“谛观”等。另外,在佛教中“谛”字指真实无谬的道理,“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佛教有四种真理: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圣者所见的神圣真理,所以也叫“四圣谛”。汉语里有“真谛”、“妙谛”等词。“谛”字,容易误读成tì。
睇眄(dìmiǎn)
斜着眼睛看,也指泛看或流盼、环视。王勃《滕王阁序》有“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句。汉语词还有“凝睇”、“含睇”等词。
棠棣(dì)
又称“唐棣”或“棣棠”。(1)指古书中的一种植物。(2)指“山樱桃”。一种黄花,黑果,叶子略成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重锯齿的观赏性蔷薇科落叶灌木。我国和日本等地均有栽植。棠棣花可入药。郭沫若有戏剧作品《棠棣之花》。
发嗲(diǎ)
吴方言里指撒娇的声音或举止态度。如“嗲声嗲气”。“嗲”字,容易误读成diē。
掂掇(diānduo)
原指用手称量物品的轻重,现指斟酌、估量。如“这事儿你掂掇着办吧!”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掂掇”为diānduo,容易误读成diānzhui。
滇池(diān)
即昆明湖、昆明池。在昆明西南,面积约340平方千米,为地壳断层陷落所成。“滇”是云南的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至汉武帝以前为滇国地而得名。相关汉语词还有“滇剧”、“滇南”(云南省别称,因在国土之南得名)、“滇军”(旧时云南境内的子弟兵)、“滇红”(云南红茶)、“滇西山地”、“滇桂军阀”、“滇缅公路”、“滇藏公路”、“川滇公路”等。
碘酊(diǎndīng)
俗称“碘酒”,是碘和碘化钾的稀酒精溶液,能渗入人的皮肤杀灭细菌和真菌,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踮脚(diǎn)
指将脚跟提起,用脚尖着地。如“他踮起脚来才能看见”。方言里“垫脚儿”指的是一只脚有毛病(跛足),走路时用脚尖点地。“踮”字,极易误读成阴平。
佃户(diàn)
也叫“佃农”,旧时指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地为生的农民。今另有“佃农”、“佃租”等词。
玷污(diànwū)
“玷”字,意为白玉上的斑点或污点,比喻人的缺点或过失。“玷污”,指沾辱、污损,使之有污点,多指声誉、名节受损。相关汉语词还有“玷辱”、“白圭之玷”等。“玷污”极易误读为zhānwū。
靛蓝(diàn)
“靛”字,容易误读成dìng。又叫“靛青”,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用蓼蓝的叶子发酵制成或人工合成,用来染布。
蚁垤(dié)
“垤”字,指小土堆。“蚁垤”,是指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又叫“蚁冢”或“丘垤”。“垤”字,容易误读成zhì。
日昳(dié)
太阳偏西,即日落的意思。
堞墙(dié)
城墙上呈齿状的矮墙,又叫“女墙”,泛指城墙。《墨子·备梯》中说:“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汉语里还有“城堞”、“雉堞”等词。
喋血(diéxuè)
“喋”,通“蹀”,指踏、顿。“喋血”,即踏血而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流血满地污足下也”。形容激战时杀伤很多,血流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