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两国的对外投资规模都相对较小,但增长迅速,中国总体规模上大于印度,但印度对外投资的力度明显大于中国。
由于两国对于对外投资的鼓励政策实施较晚,再加上两国的经济水平,所以对外投资总体规模都不算大,但增长非常迅速。中国2000年的对外投资仅为9亿美元,但到2005年已经达到69亿美元。2006和2007年则分别达到161亿和187亿美元,增长极为迅速。印度2001——2002年度的对外投资也仅为9.7亿美元,但到2005——2006年度则达到45亿美元,2006——2007年度更达75亿美元,增长也极为惊人。中国当前对外投资在规模上较印度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从对外投资的力度来看,印度则明显大于中国,无论是从对外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还是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比例来看,印度都大于中国。
当前中国在对外投资上的规模较印度的优势远不及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但两国总体来说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中国对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差距已经在不断缩小,而印度却基本上已经不再存在差距,并极有可能在近年内出现对外投资超过外商投资的情况。这也说明,相对而言,中国更注重吸引外资,而印度更注重对外投资。根据当前经济学界基本认同的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国际投资理论,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有权、内部化以及区位优势。其中经济发展的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邓宁的理论,一个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对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时为第一阶段,这时FDI的流入和流出都不显著。人均GDP400——1500美元为第二阶段,这时FDI的流入快速增加而FDI的流出缓慢增加。人均1500——4750美元为第三阶段,这时FDI的流入缓慢下降而FDI的流出快速增加,FDI的流入和流出最终基本相等,而人均4750美元以上为第四阶段,这时FDI的流入持续减少而流出缓慢增加。FDI的流出最终大于流入。从这一理论来看,中国应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近几年来FDI的流出增长速度也明显超过了FDI流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中国基本符合这种理论,这说明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符合一般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而印度本身的经济水平应属于第二阶段,但其已经明显体现出了第三阶段的特征,这说明印度的对外投资具有超前发展的特色。
其次、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印度对外投资的主体是私营企业。
中印两国在投资主体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一些从事贸易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而且一般采取绿地投资,也就是投资办厂的形式,在新世纪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后,投资主体主要为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而且一般以跨国并购为主。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所占比例只有10%左右,不过近年来比例有所提高。但印度对外投资的主体却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既有如塔塔集团那样的大型私营企业集团,也有大量的中小型私营企业,特别是在软件业的对外投资中,中小企业占了大部分。2002年印度印度软件业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额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47%。这说明印度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强于中国。在投资方式上,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日益倾向于跨国并购。
最后、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印度主要投资的行业为制药业、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的目的地中发达国家占了相当的比重,印度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高于中国。
从对外投资的行业来看,中印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最早从事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外贸业,后来逐渐发展到纺织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近几年来,由于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扩大,资源性产业特别是能源行业日益成为主要中国海外投资的主体。2006年中国对外投资中,采矿业(主要的能源行业)所占比例占全部投资总额的44%,商务服务占32%,制造业占10%。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成功的海外收购中,大部分都是在能源行业,如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5大油田的部分股份。2004年7月中国五矿有限金属公司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2005年9月中石油与中石化合作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的石油资产。2005年10月中石油以4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资产。当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也有一些大型的收购行为。如2003年11月TCL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法国Thomsonde电视机与DVD业务,2004年10月上海汽车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韩双龙汽车50.6%的股份等等。从投资的区位来看,中国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进行了海外投资,在以往以商务服务业为主要投资领域时,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几年来由于投资的行业重点开始放在资源和制造业领域,拉丁美洲、中亚、加拿大、非洲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日益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不过中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还相对较少。而印度的对外投资的行业则主要集中在制药业、服务业、IT产业。2005年印度的对外投资中,制药业居首位,达到15.8亿美元,占35%,其次为银行业,达到11.8亿美元,占26%,IT业居第三位,达7.86亿美元,占17%。印度投资的区域以往也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其周别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但其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也比较大。1996——2003年间印度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高达31.1%,近年来更是越来越倾向于在发达国家投资,如2005——2006年度印度投资最多的三个对象国分别是美国(10.5亿美元)、英国(8.15亿美元)和比利时(7.99亿美元),都是发达国家。印度的很多大型收购交易都是在发达国家,而且很多都是高科技行业。如2003年12月印度软件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2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Expert Information Systerms Pty科技公司,2003年11月印度大型软件公司韦普罗公司(Wipro)以24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美国一家100人规模的咨询公司。总的看来,当前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获取国外的资源和开拓国外的市场,获取资源是重中之重。而印度的对外投资虽然也有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目的,但其似乎更重视提高技术水平,其海外投资的技术含量本身就高于中国,其把重心放在发达国家更可以通过与东道国的合作提高其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中印的对外经济关系的转变是中印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为中印经济结构的转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大于印度,中国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规模上都大于印度,但是印度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都大于中国。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目的,使中国成功地克服了发展初期资金的缺口和产品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解决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遇到的资源瓶颈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中国的对外开放对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比较有限。而印度在融入全球化的力度上明显不如中国,其对外贸易对于拉动印度的经济增长方面极为有限,但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中的技术含量却明显高于中国。这也正是印度在整体经济水平和中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在部分行业如软件业和制药业等的技术水平却能明显高于中国的重要原因。
当然,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中印两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业和印度的软件业的出口都已经并且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西方国家需求萎缩的影响,西方国家投资于中印这两个领域的资金也将大大减少,这必将使中印两国在对外关系领域的政策发生较大的调整,中国将可能更重视出口商品的以及外商投资的技术含量,同时可能利用多年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战略性投资,这既包括进一步扩大资源领域的投资,也包括自身具有一定优势的制造业投资以期在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印度则除了进一步重视对外经济关系领域的技术含量外,还可能改变过多依赖单一产业产品出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