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72页。
90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的应用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4页。
91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92王国平:《公有产权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93刘诗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经济研究》1988年第3期。
94刘伟等:《经济体制改革三论: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95高尚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96段毅才:《西方产权理论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8期。
9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65页。
98吴宣恭:《关于物权法基本权利体系的几点经济学思考》,《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99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7页。
100洪名勇,《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经济学家》1998年第1期。
10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5页。
102杨宏云、胡吕银:《集体土地所有权内容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03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3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4、635、637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5页。
108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09摘引自罗必良在中国制度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上提交的论文《农地产权模糊化:历史、现实与变革》。此前他曾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面临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课题报告中表达这一观点。
110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111农村合作经济研究课题组:《1994年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及合作组织运行考察》,《农村经济文稿》,1996年第2期。
112登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113Heller Michael A,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J],Harvard Law Review 111(1998): 621-688, 659.
114李昌平:《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读书》2003年第6期。
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116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下),《读书》,2006年第3期。
117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1页。
118王永锡等:《主体经济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119在斯密看来,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从人的利己主义的本性出发的,而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自动增进社会利益。斯密的经济理论与他的人性观是一致的。他在《国富论》(1776)中写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伦敦丹特公司1955年版,第246页)这段话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经济人假定也正发源于此。他在《道德情操论》(1759)中也阐述到,“虽然他们(富人)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们提供生活资料。”(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0页)
120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21J.N.凯恩斯:《经济学方法论》,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年版,第78页。
12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页。
123巴斯夏:《和谐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页。
124肯尼斯?阿罗:《经济理论与理性假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8页。
125Sen,A. K.Rational Fools:A Critique of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i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6. Summer1977,p.317—344.
126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61页。
127蒋永穆等:《经济人假设的复归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2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129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如何看待“经济人假设”——与程恩富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30方兴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理论假设——对程恩富教授“四大理论假设”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132斯密(1759)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了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人类行为的自然的动机。他在开篇指出了人的利他本性,“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关于利已的本性,他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同前,第101—102页)
13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40页。
1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13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页。
13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页。
137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138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139周诚:《“经济人”新论》,《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14日。
140程民选:《信誉与产权制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41唐昌黎:《两类人假说——中国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支柱》,《经济学家》2007年第2期。
142大卫·科茨指出,公共所有的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目标而不是仅仅追寻利益最大化,可以致力于政府制定的各种公共目标。具体地说,它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避免经济衰退;改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使经济增长往往有着更长期的能力和效率;降低收入不平等水平;公共企业并不剥削自己的员工。公共所有权的这些优点,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大卫·科茨:《所有权、财产权与经济绩效》,庞娟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143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144罗润东:《和谐社会中的“劳动—资本”关系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
145王永锡等:《主体经济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