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的一些研究。现在我们还正在去年的基础上做着一个研究,出口与碳排放的关系。根据我们的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到底有没有影响?刚才有专家也讲了,到底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对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首先看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日本研究的成果,贸易自由化对排放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规模效果、技术效果、结构效果三种。所获得的结论要点归纳如下:
(1)规模和技术效果是否会降低环境负担?
规模和技术效果(规模和技术效果的合计)对SO2为正值(规模效果大于技术效果),而对CO2和BOD为负值(规模效果小于技术效果)。这种效果差异的原因可以推测为SO2的技术效果低于CO2和BOD的技术效果。例如,CO2与排放地点无关,温室效应的受害地区遍及全球,而SO2仅污染排放地点周边的环境。因此,仅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实施了严格的环境政策,而轻微地区的环境政策则较宽松。结果,企业选址时从环境政策严格的地区变更为宽松的地区。这从整体上降低了一国的SO2技术效果,作为使规模和技术效果转为正值的主要因素发挥了作用。
(2)结构效果是否具有改善环境效果?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结构效果均为负值,具有减排效果。
(3)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污染天堂假说是否得到支持?
越是高收入国家(环境政策严格的国家),负面的结构效果越大。这意味着污染天堂假说获得了支持。
(4)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要素存量假说是否得到支持?
越是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资本对劳动比例高的国家),负面的结构效果越高。因此要素存量假说并未获得支持。
(5)效果如何因收入水平差异而不同?
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的规模和技术效果的负值大于低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
这主要起因于发达国家实施的环境政策较发展中国家严格。关于结构效果,发达国家的减排效果大于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是因为企业选址向环境政策相对宽松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负面结构效果。
(6)贸易自由化是否在整体效果方面对降低环境负担作出贡献?
贸易自由化减少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但未必会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
关于学界所研究的生态倾销问题。生态倾销,大家都知道也叫环境倾销,是指责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大国的。我们在低的环保标准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他说我们是生态倾销。但是通过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由此发达国家得益了,碳排放降低了。实际上对我们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生态倾销。
中国是一个出口贸易大国, 出口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 年的206.4 亿美元增加到2007 年的21738 亿美元;同时我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6.9%——出口贸易是一个双刃剑, 每年的出口贸易中都负载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不仅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内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扩张, 还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加工厂, 但要防止成为世界的能源消耗基地和污染排放池。中国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引导中国贸易方式向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进行转变。
研究表明,中国的贸易出口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有直接正相关关系。1997 ~ 2006 年,我国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都在逐年增加,但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总量大于进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总量。通过隐含碳的形式,中国实际上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7~2002 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 %~14 %,2002 年之后迅速增加, 到2006 年, 该数字已达29. 28 %。1997 ~ 2006 年累计隐含碳净出口达1 821 Mt 碳当量,超过2006年全国碳排放总量。
因此,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显著的,绝对不能忽视。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使中国碳排放大幅增长,占有很大份额,必须引起注意。
此外,中国的高新技术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和装置的引进和进口,仍然明显不足;引进外资特别是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扩大“碳交易”规模,也是推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注意的方面。
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办法很多,包括,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等。从贸易角度来说,我们可能下一步要加大服务贸易发展。
有几个数据,从服务贸易来说。现在一年服务贸易的出口大概是1000亿,这是什么概念呢?英国这样的国家不用说它的服务贸易总的出口量,光一年提供的海外金融服务就是500亿,这样大家大概就知道,我们1000亿的服务贸易的出口太少了。像世贸组织里面服务贸易是十二大类,160多个门类,但是我们很多门类都没有,说明我们对服务贸易的重视是不够的,然后一层一层到企业显然更是不够的。日本的动漫一年出口到美国是50多亿,相当于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的4倍,钢铁是多大碳排放量?动漫是多大碳排放量?一计算就出来了。我们还在生产DVD和电视机的时候,日本的松下、索尼、日立还在生产这些东西吗?很少了。他们做什么呢?做更高端的,做服务外包。另外像电影,好莱坞的海外票房市场一年的收入是183亿元,我们海外票房收入一年是3亿美元。体育产业,我们搞了奥运会以后,中国的体育产业估摸着说有2万亿,体育产业给经济的贡献率是多少呢?中国是0.7,美国是11%。
我只是从贸易的角度跟环境的角度讲这么多,一孔之见,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史育龙:刚才听了各位专家、领导的发言,很受启发。主要讲三点个人感受:
第一,全球各国都必须认真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家可能记得,昨天晚上8:30到9:30,北京第一次加入到了“地球一小时”的全球公益活动,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唤醒人们关注地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气候变化知识大普及的热潮,无论是科学界、媒体还是决策层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气候变化。气候系统是不是正在发生变化,确实有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质疑,刚才有些专家的发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实围绕着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这种质疑声,从气候变化问题浮出水面开始就一直存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后,以东英吉利大学的“邮件门”时间为标志,质疑可以说达到了高潮。比如IPCC的评估报告里面有很多值得讨论的东西,比如报告提出太阳变化对地球温度变化的影响只是人为因素影响的1/13,马上有专家提出,根据最近几十年的观察,太阳风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变化。尽管如此,我认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基本体现了全球数百位科学家的主流观点。刚才也有专家提出如果即使存在升温又会怎样?IPCC的评估报告说,与1990年水平相比,如果与1980-1999年相比,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达到1.5到2.5度,那么全世界20%—30%的物种可能面临增大的灭绝风险;如果全球气温超过3.5度,全球40%—70%的评估物种将出现大量灭绝。必须看到,人类社会最终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影响一定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只要其中一方面因素导致气候扰动超过正常范围,只要另一方面的影响不会对此产生抵消效果,就都会对地球生态系统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有科学家说这将是一种不可逆的影响。从现在情况看,还没有一个政治家敢于冒这个险说气候变化是无稽之谈,气候变化不用去管它。也正因为这样,气候变化成为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
第二,中国对气候变化必须采取行动,这既是体现我们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问题,我觉得更是基于我们自身国情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2002年以来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为核心支撑的快速增长,“两高一资”产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继续按照这种传统的发展路径走下去,不仅国际社会恐慌,我们自身的资源环境也受不了。2003年以后媒体和海外学者大量引用我们一年进口和消耗了多少铁矿石、多少煤炭、多少水泥等等,实际上这些数据还在继续攀升,去年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占到全球总量的53%,钢产量也占到40%多。去年我们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一方面体现了应对危机的成效,同时也让很多国外学者感到不安。今年1、2月份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00%,今年或者明年可能就会达到1600万辆,这是美国在正常年份的水平。受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我们目前的能耗水平还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去年一次能源消耗达到30.5亿吨标煤,占到全世界能耗的17%,而我们4.7万亿美元的GDP刚好是全世界GDP总量的8.5%,能耗水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根据自身国情条件采取一些行动,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正因为如此,去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我国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从现在各国公布的自主行动情况看,中国的这一目标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第三,应该说中国提出的这个目标已经对全世界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按照现在的估算,到2020年时,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减排量将占到全球同期减排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水平还很有限的国家而言,这样的贡献已经很对得起国际社会了。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他们在人均1万美元以前能源消耗都是快速增长的,英、美、德、法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人均超过1万美元以后能源消耗才达到峰值的。我们快速发展只有二三十年,目前人均水平只有3000多美元。在农村还有200多万户家庭没有用上商品电,200多万户不是一个小数字,相当于一个比利时的人口了。同时我们正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有1500万以上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水平增长。在资源禀赋决定我们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要求中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也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无理要求。更何况我们的排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产业转移以及出口企业生产带来的转移排放。
欧阳晓明:我的关注点与各位专家说的不是一个层次。我们作为企业的团体,我们更关注的是三个问题,一是现在不管对气候变化怎么争论,减排、环保、低耗能总是要发展的,所以我们更关注的,如果作为这样一个目标的话,国家的战略规划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更关心的是推动这样一个规划的体制问题。第三个问题,我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商机在哪里?在转变发展方式这个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商机在哪儿。
首先,从战略的角度,我觉得低碳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个经济的问题,如果只局限低碳技术范畴的话,光追求技术,肯定是会落后。而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没有随之形成的话,整个产业还将落后于别人。因此如果只强调低碳技术,这个指导思想肯定影响我们国家的利益。因为这个产业链上不仅是产品,而且还牵涉到金融和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很多的衍生品,国际合作,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系统工程。作为战略规划来讲,国家的战略应该有一个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