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企业资本日益社会化的要求。现代工业建立的初期,工厂手工业居于主要地位,这个时期的企业主要是规模较小的手工作坊,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说,资本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主要依赖企业自身的积累以及所有者的私人财富解决,而企业也表现为单一所有者拥有。随着经济及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资本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仅仅依赖企业的自我积累及单一所有者的私人财富已不能满足企业规模发展对资本的巨大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社会的财富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利用,一个途径是通过对外借款,另一个途径就是突破单一所有者的局限,引入更多的其它投资者,这促进了银行机构、资本市场及其它金融中介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企业及其资本的日益社会化。
资本市场的出现为企业所有权凭证(股票)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率的交易平台,同时推动了企业股权的日益分散化,这种状况使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要股东获得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与控制权,不再要求必须掌握绝对多数的资本控制权,而更多的表现为对企业资本的相对控制,反过来,这又加大了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的流通。越来越多的更少关注企业控制权、而更多关注股票所能带来收益的交易者参与到资本市场中。那么在资本市场交易中股票的交易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主要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也是金融领域较受研究人员关注的研究课题。由于单位股票实质上代表了上市公司特定数量的资本或资产,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多数纳入到资产价格框架之下。当然,现今的资产价格的内涵已不局限于股票,房地产价格和汇率(外汇价格)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资产和政策对象,它们的研究也纳入其中,本选题在文中所提到的资产价格未作特别说明均指股票。
资本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融资渠道,其本身也成为整个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金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其高效、稳定及安全。那么资本市场的状况在这期间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资产价格是反映资本市场状况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信号,也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参照因素。本选题就来源于对金融领域这两方面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1研究选题的背景
有限的投资期限内,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不仅包含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还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价格增加的收益,而特定时间段内价格增加的收益甚至远远高于红利的收益,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会单纯追求短期股票的价格增值收益,这种收益的示范效应又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激发起市场中的投机泡沫,使一定时期内股票的价格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造成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最终当市场无法维持这种上涨和满足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破坏一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在国际上几次著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都可以观察到资产价格泡沫的首先崩溃成为这些危机的诱因。因此,金融安全与资产价格波动必然存在重要的联系。
国内外金融学的研究中,对金融安全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外从金融安全角度研究金融问题的文献并不多,对于同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机问题研究,包括资本市场危机、银行危机等,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力量经济体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及金融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金融危机的出现并不会导致国外对于国内金融的过度影响力;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不同,金融危机既容易因为国际金融投机活动而引发,同时金融危机出现后也容易导致外来势力形成对国内金融及经济的过度影响力,因此这些国家就有更多相关研究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国内金融安全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研究最初的出发点是国际投机资本可能对国家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扩展到研究金融开放条件下如何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国际投机资本只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外在诱因,这场危机在发生国国内也有着深刻地内部金融和经济缺陷的原因,包括过度的资产价格泡沫、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及外债政策。因此,仅仅从抵御外来势力的影响角度研究及定义金融安全具有片面性。实际上作为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安全问题,也就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金融开放所可能导致的对国内金融控制的弱化,使得政策的制定失去弹性和灵活性,受制于外在势力;另一方面是内部的金融效率和金融控制问题,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系统的经营效率与安全控制,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抑制过度的投机泡沫和保持金融稳定。综合两方面的考虑,金融安全可以看成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由于金融安全的这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孤立,并且在金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金融安全的两个方面会相互影响,因此本选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单一某个方面。
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但期间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波动。2001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达到2240多点以后,开始了近五年的下跌行情,到2005年最低跌破一千点至998点,幅度接近60%,是沪、深交易所开业以来经历的最长周期的下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一个低潮期。由于资本市场的持续低潮,中国证券业经营整体陷入经营困境,许多证券公司由于出现巨额亏损导致严重资不抵债而陷于破产,如南方证券公司。这家证券公司多年来在证券业一直居于前三位,但2001年后经营陷入极度困境,国家虽注入80亿元的巨额资金也无法使其摆脱困境,2004年被迫破产清算。因此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巨幅波动对中国证券业的经营形成了严重冲击。然而在相同的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发展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平均的GDP增长速度在10%左右,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经济发展时期之一,金融数据也显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在经过不断的重组后,综合经营效率也获得显著改善,这期间资本市场萧条的影响似乎仅仅局限于该行业的范围之内。2006年起,中国资本市场通过全面解决历史遗留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上证综合指数在2007年10月更是达到了6124点的历史高位。由于短期升幅过大,其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至2008年10月上证综合指数最低下降到1665点,跌幅超过70%。同期,虽然周边许多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形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而中国虽然经济遭遇一定困难,但金融运行状况仍然良好,这次暴跌至今没有显现出对中国金融安全形式影响。基于这样的情况,是否预示在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无关紧要?这种想法存在片面性,对这个疑问的合理解释必须考虑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及背景。2005年以前的这段时期,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规模仍然有限,按当时最高股票市值计算,也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由于这期间中国资本市场中接近70%的公司股份为限制流通的国有股份和企业法人股份,实际流通市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2006年后至今,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但绝大部分股份按照时间安排还没有获得流通权,即使已经获得流通权的原法人股或国家股,由于时间较短,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比例也很少,因此真正流通股份在全部股份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有限。这种情况下,股价的剧烈波动显然难于对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过度冲击。但是,2001年至2005年这期间中国证券业所遭受的严重冲击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当资本市场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及资本市场股票全流通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与国家的金融安全可能会有更紧密的关联。这方面国外的几次著名的资产价格泡沫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对金融和经济的破坏更能说明在资产价格和金融安全间的关联。
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事件,对美国金融系统产生了严重冲击,最终引发了也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股市崩溃之前,道琼斯指数从1922年的40点增加到1929年最高的385点,增长了四倍,股票的价格远远脱离其真实价值。这期间某些金融活动和金融创新对股市的投机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的证券经营业务和保证金交易。虽然当时美国的法律限制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业务,但在高额利润驱使下商业银行通过设立证券公司规避政府管制,由此大量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另外一个途径是保证金交易,即股票交易者购买股票只需要向股票经纪人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余款由经纪人提供,经纪人通过向银行抵押股票获得信贷资金,同时一些企业也以短期剩余资金向股票经纪人提供贷款,这使得大量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扩大了股市泡沫,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1929年过高的股票价格已经改变了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单纯资金推动的股市增长已经难以继续,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冲击下股市突然崩溃,最低时道琼斯指数不足最高点位的15%,并且直到1958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股市的大幅下跌造成银行和一些企业的信贷资金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呆坏帐。这种状况的蔓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许多国家的生产下降了40%——60%,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日本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金融危机,同样始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1989年12月日经指数攀升到38915点的高位,是1985年的近三倍,1983年的近五倍,股票价格同样远高于其实际的价值,总市值是美国的1.4倍,房地产及土地总值竟然是美国的4倍。之后股票和地产泡沫相继破裂,股市大幅下跌,到1992年最低下跌了63%,2003年更是最低跌去近80%,不足8000点。由于监管的相对松懈,大量进入股市的银行资金价值缩水,产生巨额不良资产,对日本的金融系统造成重大冲击,形成持续的金融危机,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经济也一直增长乏力。
2008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而诱发的金融危机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新体现,虽然这次危机的直接诱因是金融创新工具在美国次级债券发行中的滥用,但其传导渠道仍然是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世界范围的信贷收缩,并造成严重的流动性不足。
这些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均伴随有危机前过度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当泡沫破裂时,同之前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类似,资产价格这时也往往会在短时期内过度下跌,这种突然的崩溃又对金融系统产生了严重冲击与损害,导致金融危机。中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国内金融业正在逐步对外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完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至近期,全部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在最高时超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也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逐步解决,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实现中国资本市场股票的全流通,到那时股票总市值不再仅代表一组数字,而可能会对金融和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股市的大幅下跌及资本市场的持续萧条是否仍然对国内金融和经济无关紧要?显然,这样的推断会出现偏差,国外的金融危机事件表明,在这样的资本市场规模下,国家金融安全与资产价格波动应该有更紧密的关联关系,如果出现过度的资产价格泡沫,那么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必然使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这里把“金融安全与资产价格”作为研究的选题。
1.2.2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分析金融安全和资产价格波动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同时依据这样的关联关系,探讨金融安全和资产价格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经济和金融政策是否应该回应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些政策措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效力如何,从而为国家的金融安全和资产价格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研究的意义
金融安全与资产价格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理论上还是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国际国内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资产价格对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重要关系,宏观政策措施应该回应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此,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