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现实世界还不曾像网络世界兴起后那般的猖狂与躁动。这一年,十六七岁的帽子在作别他的初中时代后,毫无表情地踏进了他日后将要生活四年的旧城高中。
大约将近20年前,旧城高中如旧城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毫无名气可言,每年的七月靠着仅有的一点高考升学率,在旧城的东区享有一点点地位和名誉。没名气是因为没能力,没能力是因为不会修炼,当然不会修炼时因为没机会。
其后某一年,小小的旧城在全国数百计城市中一举成名,大约是因为被一条名为京九线的铁路直插其柔弱的身躯,娇声大作,顿时才引起世人的目光。旧城高中声名鹊起,大约同样是因为当初某一年,开始拼命地恶办补习班,通过大小通吃的方式汇集上一年高考落榜的学生,按照高考分数的高低决定每一个人是否需要交纳补习费甚或多交少交,来不停地拉拢废品人才,进行撒网似的人才勾引计划,并且通过这些筹码,与其他同类高中一决雌雄。
对旧城原本同类别的高中而言,很不幸,在这一次的精彩博弈中,旧城高中一炮走红,日后并逐渐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高考达标率路线,一直延续到今天。旧城高中依靠自力更生、独立研发所走出的这条特色路线,从当年一直持续到今,中途虽有几届校长因贪污腐败问题被拿下,但是当年的带头大哥所定下的百年发展大计依然不为所动。所以,校长虽败,但成绩尤荣。
在很多人看来,旧城高中能在旧城****的教育界出类拔萃,摇旗呐喊,并一直红旗不倒,大约是走了****运,于是没走****运的其他高中也开始学习旧城高中的办学模式,只可惜总也触不到骨子里去,因此在同类学校中,旧城高中的升学率总是最高的,其他徒子徒孙就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了。
十年间,旧城高中几经风雨,多任校长因贪污腐败和生活作风等问题,被抓的抓,逮的逮,多数都没能寿终正寝。不过随着历任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旧城高中日渐丰满端庄,越来越向品牌高中靠近,一度有超越旧城一中的欲望和潜力。
2002年以前,旧城高中的操场像个瘦弱的少妇一样,端坐在旧城高中拥挤的臂弯里,每日大小中学生在操场摸爬滚打,偶尔也干点匍匐前进的运动,只可惜作案现场太过简陋,始终不能满足要求,后来功能渐失,所幸被新上任的带头大哥一纸批示圈为学校食堂,该地逐渐人前冷落。至于2003年食堂修建一新投入使用,却令领导者们和食堂承包者们大失所望,一度竞争不过学校东门外的那些小吃小贩们,这令当初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们倍感好笑。
过了四五年,等到我再次回到旧城高中追寻少年的光影,发现旧城高中的东大门已经被死死的堵了起来,我怀疑那是为了杜绝校外的小摊小贩们与学校食堂抢客户的原因。他娘的,这帮孙子,东门一堵起来,很多学生不愿意翻墙跑到外面来吃,只好硬着头皮到食堂里去吃那些难以下咽的东西。学校的东门原本是旧城高中的正大门,之前的大铁门头上还安装了四个巨大的铁水浇灌的字体:旧城中学。里面放上五彩的塑料灯泡,每晚夜幕降临,灯火闪亮依旧,映照得整个东门小街光辉一片,仿佛一个十足的灯红酒绿之地。在灯火的映衬下,每次帽子和我打从东门经过,他都忍不住叫道:走,李絮,我们到夜总会爽几下子去。
操场被食堂压在身子底下以后,从此再无喘息的声音。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正常的开展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场地,旧城高中的带头大哥们出面与周边的农户深入交换意见,遵照市政府的相关文件,花巨资买下了校园外的几块地改造成了现在的操场。红色塑胶、喷绿的铁栅栏、铺满细沙的沙坑,每一种装饰都宣示着旧城高中的改变。
东门堵起来以后,学校从原来的校园背后打通了一条路。这条路东西路紧靠旧城高中的背后,坐北向南,原本是通往西边的村子的,由于旧城高中的介入和开发,路面已经被开发成了类似双车道一样的石头路。而在这条路上,以及它的周围将持续上演诸多陈汐和我、帽子和萧玲之间的故事,来丰满旧城高中贫瘠的灵魂和孱弱的精神家园。
关于那条路帽子后来告诉我说,学校大佬们给他起了个很牛叉的名字:北大路。目的是寄希望于未来能有更多的旧城高中毕业的学生能考上北大。但是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唯一打破的是2002年,有一个名叫刘清华的女生考上了清华大学,举校举城震惊,学校大佬们个个弹冠相庆,以示成绩斐然。不过此后再无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