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研究战略联盟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战略联盟的定义、特征、作用和种类。把战略联盟的含义与企业并购、卡特尔、企业竞争以及业务外包、虚拟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作一个界定,指出战略联盟是优势企业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所进行的长期合作。因此战略联盟具有战略性、平等性、模糊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单个企业无法达到的许多好处,如优势互补使竞争力增强,可跨过贸易壁垒,可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可实现企业规模无形扩大但并不产生“大企业病”等许多好处。但组建战略联盟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如技术泄密、控制权受影响、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等等,在联盟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战略联盟的种类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想要联盟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联盟形式。
第三章对战略联盟作一个理论分析,由于战略联盟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前人的许多理论涉及到合作与联盟。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协作理论,已触及到了企业兼并与联合。博弈论中区别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不同后果,并指出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非合作博弈必然要向合作博弈转变。新制度经济学的威谦姆森用中间规制结构解释处于企业与市场中间状态的联盟等合作组织,并指出这种组织形式能使交易费用最小。价值链理论进一步指出合作的各种形态,包括与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互补厂商的联盟,都能增加企业价值和竞争力。战略联盟是产业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联盟可能引起垄断,因此一些产业组织学的学者一直倡导竞争,反对合作。但随着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学的许多专家也认识到了联盟的重要性,并认为战略联盟不同于卡特尔,不会引起垄断。
第四章研究战略联盟的历史渊源。战略联盟从本质上说就是企业间的一种合作形式,而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社会开始,合作与竞争就是相伴相生的,共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国一直都重视人际间的合作,但由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企业合作的历史并不久。西方国家尽管一直强调竞争,但由于企业追求利益的内在动机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企业必然寻求外界的合作与联盟。卡特尔、辛迪加是战略联盟的雏形;托拉斯、康采恩是企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就是战略联盟。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国家也积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如横向联合、企业集团,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也开始与国内外的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第五章分析战略联盟产生的经济效应与运行条件。联盟产生的经济效应用数学方法可以证明,联盟效应大于各自为政。从经济上分析,战略联盟可以不扩大企业规模就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不扩大生产就能实现生产上的范围经济效应;通过联盟,能快速对市场需求和变化产生反应,实现速度经济效应;通过共享知识和相互学习,实现知识经济效应;通过合作技术创新,产生一系列相关技术创新,从而使各联盟企业技术都获得提高,产生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企业想要组建战略联盟还需要一些运行条件,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要有精益化、智能化、敏捷化和弹性化的组织条件,在技术上具有完备的技术信息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人员条件和文化条件。
第六章论述了战略联盟如何达成与管理。首先在联盟前要有一个战略规划,分析本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以认识到企业优势与不足之处,以及企业受到的挑战与机遇。然后根据战略规划寻求能使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合作伙伴,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能成为合作伙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即看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容性、能力和投入资产。在找好合作对象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合作项目的谈判,在谈判前要进行细致准备,尽量考虑到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就对合作的组织形式、联盟目标、各自利益的分配、技术合作与保护,以及联盟的解散达成协议。在协议达成之后,还要对联盟体进行全面的管理,联盟体才能持久,其中包括双方领导人交流的管理、企业员工合作的管理、合作企业文化的管理、可能出现风险的管理、利益分配的管理、知识保护与相互学习的管理,以及联盟体终止的管理等等。
第七章是战略联盟的实践和经验及我国战略联盟的发展前景。战略联盟最早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实行的竞争战略,因此研究它们的战略联盟实践对我国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西欧和日本的战略联盟各有特色。虽然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与国外大公司或跨国公司相比并不强,但我国企业在战略联盟中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市场上的优势,丰富的人才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得我国的国内外战略联盟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组建战略联盟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观念上排斥或盲目追求联盟,对联盟的战略意义认识不清;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企业还没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联盟中不重视学习等,阻碍了战略联盟的建立或使战略联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战略联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再以汽车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我国战略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4研究方法
企业战略联盟的问题非常复杂,前人的理论不多,已有的论述又多是侧重实践操作上的分析,为了使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性。我在文章中,首先,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既分析战略联盟是什么,又分析如何达成战略联盟;既分析战略联盟演变的中外历史,又分析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其次,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微观、中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使理论能结合实践,应用于实践。
再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人们对战略联盟这种新的企业发展竞争战略和企业组织形式,还不熟悉,所以文中多次采用比较分析法。如通过战略联盟与并购、垄断和虚拟企业的对比分析,以及美、日、欧战略联盟模式的比较分析使人们加深对战略联盟的理解。
要强调的是,虽然各国政府之间也组建战略联盟,但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以一国的企业间战略联盟作为基准,同时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几乎统一,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内研究战略联盟,与现实情况不符。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具全球性的特征。
案例:世纪联盟: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微软与英特尔
从1978年开始,英特尔(Intel)与微软建立了美国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商业联盟(Wintel联盟:Windows+Intel)。从Wintel联盟形成之日开始,他们之间互相合作,默契配合,开始进行争夺这场世纪浪潮领导权的角逐:英特尔的386、486、奔腾、奔腾Pro、奔腾MMX、奔腾二代系列微处理器所向披靡,而微软基于英特尔芯片的DOS操作系统、视窗3.0、视窗3.1、视窗3.2及视窗95、视窗98则确定了软件产业的工业秩序。在近20年内,二者之间通过竞争与互补的崭新商业合作方式,从曾经称霸世界的苹果、IBM手中夺得了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地位。
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格罗夫说:“我们把微软公司视作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彼此之间不完全买断对方,而且除了他们的软件需要我们的微处理器,我们的微处理器需要他们的软件这一点之外,我们两公司之间不存在任何契约性伙伴关系,他们是最大的软件供应商,我们则是最大的微处理器供应商,仅此而已。我们之间相互关连的市场本质上具有互补性,使我们彼此注定要相互协作。或许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不依赖对方而生存,但这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从长远看来,微软和我们的命运都紧密联系在PC机的增长上,这就是我们能够保持合作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假设我们不合作的话,我们又有什么现实的机会而必须去插手对方主要的经营领域呢?围绕着边界,我们可以周旋,并且可以为对方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