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旅游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迎合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成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方式。回顾我国农家乐旅游走过的30年历程,我们已经完成了产业的第一次积累。但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主要问题是: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因此,理清思路,更新理念,是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经营升级和产品换代的关键。
第一节对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认识
一、谁愿意到我们乡下来——农家乐旅游的主体经营农家乐,首先应该了解我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为什么来乡下?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农家乐的市场需求。用我们提供的服务满足这些需求,就能使我的农家乐游客不断,财源滚滚。因此,认识、了解游客的需求,是开办农家乐的第一步。
农家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情绪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历来崇尚自然。“归隐山林,享受田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代英豪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携西施归隐山林成为千古佳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神情,今天读起来依然令人神往。而这种崇尚自然、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理念得到了增强,到乡下去,去亲近自然,去体验以“土、野、乐、趣”为特色的乡村文化,在清新的空气中休闲娱乐,就成为都市人普遍的心理和时尚的追求。农家乐就在这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城里人、都市人是农家乐旅游的主体;也就是说,农家乐经营服务的对象是城里人和都市人。
城里人、都市人到乡村来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感受和体验与城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怎么才能体验得到?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满足乡村旅游的各种需求。
二、谁经营管理农家乐——经营的主体
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整个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基本任务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搞好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编制经营计划,签订经济合同;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搞好质量管理;合理组织产品销售,搞好销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展企业经营诊断等。
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主要是从餐饮、住宿、娱乐、商品销售服务的各类企业角度,探讨管理思路、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组织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农家乐的经营主体应该是本地农民。因为他们了解、熟悉当地文化和环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经营农家乐,从而满足城里人的需求。
三、经营农家乐的可行性分析——经营门槛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经营农家乐旅游?从经济学角度看,乡村旅游说到底是因游客空间位移形成的经济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经营旅游,资源是基础,市场需求是导向。农家乐经营者应该以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情趣和农家生活方式为特色,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因此在考虑投资农家乐经营时,应该根据乡村的特征和资源条件,结合自身的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选择经营项目。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风,简单模仿,造成投资的浪费。
我国旅游专家对浙江、四川、陕西、山东、江西、广东六省进行的大规模市场调查和对1500余个乡村旅游点了实地考察,依靠GIS、旅游流等技术分析,借鉴国外经验,得出了经营农家乐可行性的“三三”条件:
(一)三大外部要素条件
(1)良好的区位条件。一般来讲,能够形成农家乐专业村的,要么是沿路(省级以上的主干道),要么是傍城(毗邻人口稠密的县城或大城市),要么是靠近自然、人文景区。这种区位优势,可以为农家乐经营提供相对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
(2)便利的交通条件。农家乐是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一般都将出游时间放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就要求发展这种旅游产业,必须具备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这种便利的交通条件正好符合人们驾车出行的心理,是农家乐发展兴旺的基础。
(3)安定的社会条件。平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心理底线要求。如果一个地方事故不断,社会治安环境不好,缺乏安全感,就是生态环境再好,交通再便利,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进一步分析,农家乐在选择经营地址时,有三类乡村旅游地可供考虑:一是年游客量在10万人以上的大型景区周边,尤其是山水型景区周围的村落备受中老年游客和自助游客欢迎,也是对景区接待设施的一种有效补充。二是环城市游憩带(城乡结合部),车程在50分钟左右,有一定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作依托的村落。如山林、庙宇、河溪、农业科技园、特色农产品基地等,以双休日家庭、亲友市场为主体。三是景观或建筑或民俗奇特的边远山村。如气候、水质特别的长寿村,建筑布局奇异的八卦村,风俗少见的民族村等,是自驾车、驴友市场重点关注的地方。它们能满足多层次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农家乐都在这三种类型的景区里。
根据旅游距离衰减规律,随着目的地离开客源地距离的增加,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农家乐产品之间替代性强,消费者消费不同产品的消费感受差异小,以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来延长空间距离的方法在乡村旅游区不完全适用。吸引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农家乐不可能吸引远程的游客。短时段休闲游客是农家乐客源市场的主体,如果旅游交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会大大减少游客的满意程度。距离的增加还意味着旅游成本的增大,这与农家乐目前“低消费”的特性又是不符的。
吴必虎对国内城市居民不同出游目的地的到访率的调查显示,有91%的旅游者在距城市15km的范围内活动,有近60%的旅游者在50km的范围内活动。在对云南、四川的一些乡村旅游区调查后,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区距大中城市50-100公里,公路交通时间在1~2小时范围内是较优区位。
(二)三大内部环境要素
(1)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农家乐的客源主体是都市人。因此,经营农家乐首先必须能够提供符合都市人习惯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等等。这就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
(2)舒适便捷的硬件环境。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村内公用设施比较健全,有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娱乐设施、硬化道路等;二是从业户自身硬件设施比较到位,有标准客房、取暖降温设备、洗澡间、水厕等。
(3)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人之所以选择农家乐,除了对于回归自然的追求,关键还在于对农村淳朴、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三、永续的农家乐——特色经营
经营农家乐依托的是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淳朴的农家风情和传统习俗也符合了城市人追求乡土气息的愿望。乡村旅游结合农事活动,开展与耕作、护理、收获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活动,既传播了农业知识,又增加了城市人的农事体验,“农味”十足。
世界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突出特色,开发出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才能充满魅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山西“大院”、山东“庄园”、江南古镇、云南村落等,都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旅游品牌。贵州与新西兰政府合作,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施“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引进了国际上生态化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强调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乡村旅游既富有魅力,又充满活力,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的赞誉。如果说以邻近城市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是当前最有市场的选择,那么,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则是今后市场越来越广阔的选择。
对自然、文化资源特色的考量可从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选择经营地时,同类型的村庄,优先考虑具备开展旅游活动条件、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的村寨。小的自然村两个或三个组成一个乡村旅游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乡村的内涵多种多样。每个乡村旅游点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农户,占总户数的40%,如果超过,可能形成产业链条中断。余下的60%农户可以从事养殖、种植、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尤其是本地生态型餐饮原料的供应,一般一个农户需要8~10个供应户,产业链还可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无条件从事乡村旅游的村寨。
资料链接“农家乐”旅游发展三字经
以“农”为根。农民要通过自家的良田、果园、庭院、鱼塘、牧场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通过展示吸引旅游者;餐饮接待设施可利用自家的宅地和现有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要充分体现农村、农业、农家、农民的乡土气息。
以“家”为形。“农家乐”应该以家庭为单位,不求全,不求大,其形应该体现出“家庭”的形态。既然是“家”,其规模就应该适度,不应贪大求洋;发展特色化,不应大众化。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就是以土、特、多而著名。所以,“家”是农家乐的载体,无家不以成“农家”。
以“乐”为魂。“农家乐”以什么取乐?现在很多“农家乐”千篇一律,提供餐饮、打牌、卡拉OK之类项目。城里人戏言:换个地方打牌。其实,“乐”也要利用“三农”做文章,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简单的农事、农活,如采摘、推磨、苗木盘扎等。以乐为魂就是要发扬光大“农家”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突出特色,做出项目,如农民喜闻乐见的花灯、皮影戏、山歌、龙狮、地花鼓、踩高跷、讲故事等,使“农家乐”旅游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 http://www t960 com)
第二节农家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乡村旅游是个新现象,其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地方,还属于实验性的,无论是接待设施、服务方式、活动内容都是在不断摸索阶段,和城市旅游相比,显然还很不成熟。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趋势,是值得我们经营者认真思考的。
一、对农家乐内涵认识不足
农家乐,是以乡村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旅游主体是市民,满足市民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在农户家庭中进行的吃、住、娱的活动,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不要求六要素齐全。旅游者在农家吃、住、娱的过程中,还要享用其他的公有资源,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
但普遍的现象是,经营者对农家乐内涵认识不清。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农家乐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农家乐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农家乐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在农家乐经营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体验”,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忽略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被称作“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也许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也许是更加不成熟的供给方,难以推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产品,于是经营者都在做着相类似的事情,数量越来越多,特色越来越小,最后开始削价竞争,低价低质,失去了吸引力。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农家乐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家乐的经营
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三、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质量等级差别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