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2000000023

第23章 《资治通鉴》:把古人的经验用在今天

第二章 第九节 《资治通鉴》:把古人的经验用在今天

【资治通鉴其书】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书,他尤其喜欢《资治通鉴》,前前后后读了17遍。除了借鉴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马光的著书毅力。

《资治通鉴》一共有300多万字,其中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这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告诫皇帝要懂得治国的道理,也用于让后人思考历史。

【资治通鉴名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解读: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

解读: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

解读: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

解读: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

解读: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

解读: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

解读: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资治通鉴故事】

砸缸少年长大后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他小时候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在他20岁时考中了进士甲科,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在洛阳时,司马光每次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籍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籍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籍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1071年,王安石为相,由于政见不同,司马光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治国的经验。

因为他公然反对王安石,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耿直。当王安石下马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被迎回宫中,担任了相职。他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他的画像“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司马光工作室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皇帝给他开了不少绿灯。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外,神宗还赏赐了司马光3400卷参考书。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他著书的条件非常优越。

司马光工作室还包括刘恕、刘攽、范祖禹和儿子司马康。他们既是当时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

《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排列丛目;第二,编写长编;第三,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司马光的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司马光一人完成。

编完一部《资治通鉴》,剩下没用的材料堆积有两屋之多,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志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

据说司马光睡觉用的枕头,不是普通的枕头,而是一段圆木头。头枕在上面,难以睡安稳,只要稍稍一动,他就会惊醒,遂立即起来,挑灯夜读,刻苦用功,所以有“警枕”的来历。

同类推荐
  • 小心孩子这样问你:巧妙回答孩子的260个雷人问题

    小心孩子这样问你:巧妙回答孩子的260个雷人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那些看似幼稚、好笑或者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恰恰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己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与父母沟通的重要途径。对此,父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书针对孩子最常问的260个问题,首先点出父母最容易做出的错误回答,然后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告诉父母该如何巧妙、科学地回答孩子那些令人赧颜的雷人问题,从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亲子关系,为孩子认识世界、发展身心健康、扩大认知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所选小小说都是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具有很强代表性、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通过本书作品,不仅可以折射出活灵活现的人情与世相,而且这一篇篇经短的小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如今社会的一种别样档案。 《那一抹春风的温柔》由厉剑童编著。
  • 天龙侠

    天龙侠

    本书以苍鹰国、秃*国、虎国之间的斗争为主线,展现了隐形兔、铁头羊、飞叉鹿、铁掌熊和鹰龙等侠客形象,他们个个历经磨难,却又不屈不挠,最终成长为名闻遐迩,受人爱戴的英雄豪侠!
  • 魔术不难(走进魔术世界)

    魔术不难(走进魔术世界)

    《走进魔术世界:魔术不难》就是抱着这个让你成为小小表演者的目的来编排的,力求内容广泛,语言浅显易懂,让你一学就会。相信聪明的你在仔细地阅读完《走进魔术世界:魔术不难》后,定会成为人人称羡的表演者。
  • 生物故事

    生物故事

    本书通过选编丰富多采的生物学故事,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索世界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热门推荐
  • 凝花

    凝花

    终有一天,这把无名之剑会重新拾取它那古老而又神秘的名字“凝花”。
  • 黎落笙歌

    黎落笙歌

    七年前的那场相遇,彼此都记住了对方;七年后的那次相遇,彼此就像是陌生人。不管多少年,夜黎都记得那刻着“笙”字的玉佩,还有那悠扬婉转却略带凄凉的笛声。在那阵阵笙歌当中,黎明升起却又落下,这世间没有永恒的故事,一切都是转瞬即逝。
  • 公主的农家小调

    公主的农家小调

    她是皇室的公主,却遭受哥哥们的欺负,还要面临妃嫔们的暗嘲叽讽,她不能反抗,只能默默地忍受她们所谓的爱女待遇。某天,被人从假山推进池塘,百里绯陌就这样享受完她六年公主的待遇。前身虽死了,但从现代来的二十五岁的灵魂成为了百里绯陌,当她在池塘里睁开双眼,一脸凶煞地爬到岸边,她不再是任人欺负宰割的公主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西游遗闻录

    西游遗闻录

    天地开辟之时,阴阳分化,万物滋生,人类因部落纷杂,各自交相攻伐,北方共工氏因欲谋帝位,被黄帝之孙颛顼败于高阳,其后怒触不周山,圣人女娲炼五行石补天之后,遗下仙石将其弃之东胜神州花果山,那仙石久受日月精华孕育胞胎,化成石猴孙悟空,本书以孙悟空由道转佛为主线,其中穿插种种神仙及妖魔鬼怪的奇闻轶事。最后拜唐朝玄奘为师,开始了漫长的取经之路。
  • 风起云霄

    风起云霄

    昔年,玄宗走尸破天咒,今日,为求真相入组织。不为懵懂人,不当襁褓儿,我撒我热血,我求我真心,云霄过眼烟,风起笑苍天!
  • 邪神转世之翻天覆地

    邪神转世之翻天覆地

    他是威震神界的凌云大将军!他手持一把封魔剑打退妖族魔罗族,但是奈何天意弄人,邪神血脉,必须诛之。他重情重义,到最后却被天帝逼得走投无路,转世之后化身凌飞,无意中遇见一款名为“傻妞”的玩具娃娃,他的人生从此颠覆了...
  • 魔剑擎天

    魔剑擎天

    赠君杯酒一盏,乱舞剑光幽寒。醉意天下谁属?看吾魔剑擎天!剑,乃兵中王者,既可发挥刀的刚猛霸道,又可走轻灵路线。重剑、阔剑、巨剑、短剑、长剑,分门别类!这是一个属于剑的世界,剑者纵横,御剑无敌!在剑的世界里,演绎爱恨情愁,仅以一把剑,力擎苍穹!
  • 我家房客是悍妞

    我家房客是悍妞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房东。我拍电影写歌只是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西方神话中的雅典娜,这个是僵尸里面的优,学园都市的御坂美琴……同样是穿越,王小春不是一个人穿越,而是和几个电影、神话、小说中的悍妞一起穿越——每天为了哄几个悍妞开心,闹的鸡飞狗跳,不亦乐乎。PS:这是一本包含了各种欢乐元素的都市小说。走过路过收藏一下咯~
  • 查理九世之不会负你

    查理九世之不会负你

    “唐晓翼,如果我走了,你会后悔吗”辰清皖。“不会”唐晓翼。“为什么”“因为我不喜欢你”“好,那就再也不见”
  • 宝行王正论

    宝行王正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