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怎样解释那个诱人的“法兰西悖论”更客观呢?我想,这需要各位看官开动自己的大脑。大家可能会发现:无论是什么关于饮用葡萄酒促进健康的研究,都是以法国人作为正面的研究对象,我们不妨把法国人的所有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罗列一下,看看除了葡萄酒以外,是不是还有能降低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
研究人员指出,“法兰西悖论”或许与法国人的下述饮食习惯有关:
脂肪摄入主要是来源于乳制品,如奶酪、全脂奶、酸奶等;食用大量的鱼;少食多餐并且主张慢餐的进食习惯;低糖饮食(与此相反的是,美国人喜爱低脂甚至无脂但是高糖食物);正餐间不吃零食;很少进食美国人通常大量食用的苏打饮料、油炸食物、零食、加工的半成品食物等。
因为有了这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即使不怎么饮用葡萄酒的法国人,也很少像美国人一样出现体重超标的问题。所以我有理由认为,法国人相对健康的心血管不只是因为他们饮用葡萄酒,葡萄酒对健康有益,但不应夸大其对健康的作用。
专题3 葡萄酒小史
猿开始直立行走,成了人的远祖。直立行走后的猿离开了树冠,更多地在地面活动,开始捡食落在地面的果实,由于病虫害或者掉落时受到机械损伤,有些果实开始发酵——这些是人对果酒最原始阶段的推断和描述。
葡萄酒容器(雅典出土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70年制作)
酒水混配罐(公元前410~公元前400年制作,发现于现意大利普里亚)
古埃及壁画上采收葡萄的场景
1. 葡萄酒的起源和历史
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7000年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和葡萄栽培随着移民传入其他地区(初传入埃及,后传至希腊)阶段。
最早种植葡萄的不是埃及人,但他们是最早记录葡萄酒酿造过程,把所有细节都清楚地刻画下来的人。古埃及的丰收景象并不显得比中世纪的法国壁毯或油画上描绘的收获景象遥远。3000 ~ 5000年前,酿造葡萄酒的技艺已被完全掌握了。那时埃及已经有能辨别不同品质葡萄酒的专家,他们的自信绝不亚于21世纪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经纪人。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雕,清楚地展现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Ptahhotep墓址据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4000年前,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有对葡萄酒买卖的规定,对那些将坏葡萄酒当做好葡萄酒卖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说明当时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而且也有一些劣质葡萄酒充斥市场。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逐渐传开。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已极为兴盛。希腊人不仅在本土,而且在其当时的殖民地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也进行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活动。
2700年前,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然而在当时,高卢的葡萄酒生产并不很重要。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至今,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6世纪中叶,法国胡格诺派教徒来到佛罗里达,开始用圆叶葡萄(Vitis Rotundifolia)酿造葡萄酒。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种葡萄带入墨西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16世纪,英国殖民者将欧洲葡萄带到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尽管做了多次努力,由于葡萄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侵袭以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原因,欧洲种葡萄在美洲的栽培失败了。
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后来用本地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以及智利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古埃及壁画上葡萄采收和葡萄酒酿造的场景
2. 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最早记载葡萄的文字见于《诗经》。《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反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 年),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并认为葡萄为延年益寿的珍品。
这是一首秦风,“豳”在今陕西省彬县一带,这首诗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农业奴隶的生活,主要是一年四季农业劳动。这几句中,“郁”是郁李,“薁”是野葡萄。
1 中国古代葡萄酒
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业的发展与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唐太宗和盛唐时期灿烂的葡萄酒文化;元世祖时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繁荣。清末民国初期萄萄酒业发展的转折,则是葡萄酒工厂化生产的开端。现在,在中国大陆葡萄酒年产量达100万吨。
史书中关于葡萄酒的最早记载是《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录了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的见闻。之后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如东汉时,据《太平御览》卷九七二引《续汉书》中记载: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以至于苏轼对这件事感慨地写到:“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唐朝是中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酒仙李白在《对酒》(《全唐诗·李白卷二十四》)中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可见葡萄酒普及到了民间。
另外,唐朝王绩的《题酒家五首》,刘禹锡的《蒲桃歌》,宋朝陆游的《夜寒与客挠干柴取暖戏作》,以及元朝的《马可波罗游记》,元曲、明清小说中都有大量关于葡萄酒的生产、消费的描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当数唐朝王翰所作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而在元朝《农桑辑要》的官修农书中,更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并且栽培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中也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
2 中国现代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的现代化发展,有三个标志性阶段: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栽培葡萄,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这是我国葡萄酒规模化发展的开端;1980年建成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这是中国葡萄酒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标志,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接纳外来事物的开端;2000年开始建设了中法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现在的中法庄园),这是广泛利用专业苗木、规范化种植的庄园式葡萄酒发展的标志。
张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
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必须提到科技与教育的推动作用。1985年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办了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是中国葡萄酒专业高等教育的开端,1994年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葡萄酒学院,这也是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这里毕业的几千名学生,工作在葡萄酒行业的第一线,构成了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队伍的主体。
中国葡萄酒产业截止到2010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94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8户;规模以上葡萄酒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2亿元。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产值居全国前三位。
201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108.88万千升。山东省葡萄酒产量达到37.54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34.48%,居全国首位;山东省、吉林省、河南省、河北省产值居全国前四位。全国葡萄酒新兴产区产量大幅度增长,宁夏的增长速度居第一位,福建居第二位,新疆居第三位。
3. 中国葡萄酒未能在历史上连续发展的原因
尽管葡萄酒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但是葡萄酒在中国为何没有像在欧洲那样深入人们生活?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以下有三个观点:
观点一认为:由于葡萄酒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黄酒原料(谷物)的获取、保存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元朝以前),葡萄酒的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葡萄酒既不适宜于长期存储,也不适宜于长途运输,因此葡萄酒的消费也没有广泛传播。这是合乎史实和逻辑的一种解释。
观点二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有组成部分,因此,国人消费葡萄酒也就不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似乎民族情结过重,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技术与西瓜同一时期传入中国,而番茄、胡萝卜、马铃薯等传入中国都要晚于葡萄。今天,有谁能说国人不能普遍喜爱西瓜、番茄、胡萝卜、马铃薯呢?
观点三认为:葡萄酒适配西餐,搭配中餐太牵强。这种观点又似乎不很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的川、鲁、粤、潮、浙等多个菜系,风味丰富,与法国葡萄酒搭配余地很大。普罗旺斯的鱼适配普罗旺斯的桃红葡萄酒,法国的烧鸡可以搭配香槟或白葡萄酒,法国的鹅(鸭)肝可以配法国葡萄酒,中国的鸡、鸭、鹅、牛为何不能?他们如何知道这其中的差别?只是我们对这两者了解太少而已。
个人认为,葡萄酒被过度神秘化、贵族化,或许是阻碍其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