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孤危不立道方高,入海还须钓巨鳌;看小同事灌溪老,解云劈箭亦徒劳。
【评】人们常常会对得失、成败、祸福念念不忘,总是无法解开身心的束缚。唯有保有一颗平常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才能学会惜福,珍惜身边的每一个善缘,才能与欢喜相伴。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因缘便是串起世间万物的条条红线。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若是迟迟不能放下不着边际的妄念和过度膨胀的欲望,我们就将跌进一个无力摆脱的深渊。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身边的每一个善缘,我们才能跨过自己心中的门槛,与快乐相伴。
自在随缘,身心无缚
几乎每个人都在心中有过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并为了尽快实现这一心愿全力地寻找适合自己努力的范式。不过,寻找的结果却是大为不同。有人从此踏上阳光灿烂的旅程,有人却仍旧饱受痛苦、挫折与失败的折磨。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佛曾经给世人指明了千万条路,每个人总可以选择一条令自己畅行无阻的大道。
当放下身心的束缚,善待身边的因缘时,我们就可以找到摆脱痛苦、挫折与失败的路径,就可以向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大步迈进。
曾经有一位僧人向云门禅师请教:“佛法就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是这样吗?”
云门禅师回答:“清波无透路。”
僧人又问:“和尚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禅意的呢?”
云门禅师反问道:“你又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禅意的?”
僧人继续问:“如果就像现在这样一路向上怎么样?”
云门禅师回答:“重叠关山路。”
在这则公案中,僧人所提问题个个都涉及核心法理,云门禅师的回答却非常活泼,充满了自然意境之美。从表面上看,这是双方境界上的差距;若从深层根源上来说,却是对待身心束缚态度上的差距。提问的僧人虽然对佛法已经有所体悟,但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怀抱,只是在佛家经典提及的事境上打转。云门禅师却能敞开怀抱,将自己的体悟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敞开胸怀,放下得失,身心无缚同样是我们需要的状态。如此,我们便可以扫除阻拦自己的障碍,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便可以丢下心中沉甸甸的包袱,在生活面前展开如花的笑靥;便可以把握住身边的各种因缘,使自己身心富足。
佛家认为真正的贫穷是无路可走。当我们把自己的身心紧紧束缚起来,不肯放松,也不敢走向外面的世界时,真正的贫穷就降临了。此刻,无论佛祖曾经为我们指明多少条路,都无济于事,因为正是我们自己斩断了那丝走向新生的希望。此时,无论曾经有多少期望,都会一丝不剩地转化为痛苦,因为我们已经用自己的过度依恋和种种不舍将那些期望转变成了无法填满的欲望。
每个人都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每个人都想做人生的强者。可是,这些期望和梦想必须建立在现实和身心无碍的基础之上。这便是生活。当你能够背负重担支持到夜晚,当你能够在完成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微笑着看太阳下山,生活的真谛就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华严经》中有言:“众生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种种对于得失的考虑,种种无法放下,使得我们心中生出了妄念,使得我们为自己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终点。当梦想的泡沫散去,我们失去了最初的欢喜,变成了一个身心俱疲的人。唯有放下得失,舍弃不切实际的期待,顺其自然,我们才能身心无碍,拥抱快乐的明天。
【莲心慧语】
圣严法师说:“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我们若是能够把握身边的因缘,顺其自然,舍弃种种计较和得失,就能够身心无碍,与最初的欢喜重逢。
跨过“莫强求”的消极和“不松手”的执著
佛家四祖道信禅师在悟道之前曾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大道。
道信禅师诚恳地向僧璨禅师请教:“禅师,我觉得人生的苦恼真是太多了,希望您能指引我找到解脱之路。“
僧璨禅师并没有急于回答,反而问了道信禅师一个问题:“捆绑你的人又是谁呢?”
道信禅师想了想,便回答说:“没有人。”
僧璨禅师微笑着回答:“既然没有人捆绑着你,那么你就是自由之身了,为什么还要寻求解脱呢?”
僧璨禅师一语中的,道出了道信禅师真正的问题所在:尽管人生苦恼很多,但捆绑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此情形不仅出现在悟道的过程中,还常常出现在生活中。
《佛道大师开释人生》之“僧璨禅师:捆绑你的就是自己。”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对他们会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件是等待,另一件则是希望。穿行于生活中的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始终怀有希望和理想的人,最终多会梦想成真;而那些以随缘之名不思进取的人却往往一事无成。智商并非是决定人们成败的唯一因素。有时,思考与行动之间的距离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一生。云门禅师就是深谙其中真谛才对弟子们做出了如下开示。
云门禅师说:“你们这些整天忙着到处参访的人啊!别总是在各州各县周围晃来晃去了。你们只是拿着一些闲言杂语在向各位高僧谈禅问道,向上如何,向下怎么样,然后把这些话记在本子上,再用头脑记住。有时候,你们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讨论这个是公才语,这个是就身打出语,这个是马上道悟,这个是体里语,实际上你们根本就没有体悟到其中的真意。你们只是吃了饭就说梦话,并且时常宣称我懂得佛法了呀。可是你们晓得吗?这样的参访就是参到猴年马月也不会有效果。”
到处参访、满足于记录一些开示是一些行走在悟道途中的禅者的通病。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停留在悟道最表层的载体——语言之上。正是对于这些语言随波逐流式的囫囵吞枣,他们才迟迟没有悟道。实际上,他们的行动与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同一条轨道之上,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悟道进行积极的争取。
人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也是我们心中通行的随缘的法则。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法则是建立在竭尽全力地努力和争取的基础上的。若是事到临头的时候总是偏向“莫强求”的消极放弃,或是“不松手”的执著顽固,我们就会掉进痴嗔的陷阱,在痛苦与绝望中无力地挣扎。
世间万物都是由无数因缘聚合而成。我们既要有积极争取的勇气,又要有懂得何时舍弃的智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随缘。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以一颗澄明的心从容面对一切,才能向实现理想的大道上迈进。
【莲心慧语】
佛家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勇敢地跨过“莫强求”的消极放弃和“不松手”的执著顽固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随缘,才能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的天地。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世间万物都是不完美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佛家称之为“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会遭遇不少困难,都会在去往圆满的道路上与陷阱时时相遇。若是对此过分执著,我们就会与真正的圆满失之交臂。
有一天,慧可禅师向达摩祖师请教道:“师父,如何才能得到诸佛法印呢?”
达摩祖师回答说:“诸佛法印,不是通过从别人那里学习得来的。”
慧可禅师听后感到非常茫然,就对达摩祖师说:“我的心很不平静,请师父帮我把心安好了。”
达摩祖师回答说:“你将心拿来,我帮你安上。”
慧可禅师闻言沉吟不语,过了很久之后才对达摩祖师说:“我找不到自己的心了。”
达摩祖师回答说:“我已经帮你把心安上了。”
闻听此言,慧可禅师突然豁然开悟,心中雀跃。原来,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以用来获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以用来安住。所谓安与不安,都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之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身边九年。后来,他继承达摩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