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先学会自我管理,然后才思考征服世界是哈佛时常告诫学生的话。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先培养自制力,抵制过多欲望的诱惑。
为人要有自制力
要做好自我管理,先要培养良好的自制力,这是哈佛对学子的告诫,也历来为哈佛学子们所推崇。自制力不仅是个人成长中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与事业成败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自制力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哈佛,学习的氛围自由而热烈,很少有老师会强迫学生学习,也很少有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样的校园中,自我管理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尤其重要。如果不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这样是很难融入到课堂讨论和各种群体中去的;如果没有自控力,无法抵御外界环境的诱惑,你就很难专心学习,也就很难从哈佛顺利毕业。其实,不仅在哈佛,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人,很少有人没有情绪,也很少有人不面临外界的诱惑,只有先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抵御外界的诱惑,我们才能做好自我管理,进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成就一番事业。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被哈佛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后学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而良好的自制力为他的成功助了一臂之力。
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境非常清贫,为了生计,他曾经做过排版工。在工作期间,有位管理员因为对他的工作不满而把屋里的蜡烛全部收了起来,这种情况一连发生了好几次。有一天,富兰克林到库房里赶排一篇准备发表的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蜡烛了。他马上就想到原因,于是忍不住跳了起来,直奔地下室,去找那个管理员,而管理员此时正在悠闲地工作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富兰克林怒不可遏,他对着管理员破口大骂,直到自己骂累了为止,谁知管理员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面带微笑,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声调说:“呀,你今天有些激动,是吗?”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锐利的短箭,一下子刺进了富兰克林的心里,他顿时觉得无地自容。事后,富兰克林想:管理员虽然没有文化,而且所做的事不够光明磊落,但因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却在这场“战争”中打败了自己,而且,随意发泄情绪的大骂不但没有为自己挽回面子,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羞辱感。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于是他决定向管理员道歉。管理员接受了他的歉意,并笑着说:“你不用向我道歉,别人听不见你刚才说的话,我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们就把它忘了吧。”富兰克林听后,紧紧地握住了管理员的手。
在走回库房的路上,富兰克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凡事以愤怒开始,必以耻辱告终。你一旦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文盲,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将你打败。
这件事成为富兰克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正因为学会了自我克制,富兰克林之后的人生道路走得顺畅了很多。他回忆说:“一个人除非先控制自己,否则他将无法成功。”
哈佛寄语:
自制力是做好自我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想要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学会克制自己,管理自己。
哈佛风采:
自我管理能力是哈佛非常重视的能力。在哈佛校园中,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们的课程排得并不是很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浪费时间,纵情玩乐。因为在哈佛,老师讲课的速度非常快,而且课后还会布置很多作业,如果没有自制力,不懂得自我管理,就有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被淘汰。
欲望让心灵处在烦恼不安的状态
哈佛时常教导学生要正确面对和处理个人的欲望,因为欲望一方面是个人不懈追求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它能催人上进,也能使人的内心处于烦恼不安的状态。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得兹说:“一个忘掉自己身份的人是可耻的。”而过度的欲望就常常令人忘掉自己的身份,使个人为满足欲望而绞尽脑汁,烦忧不已。想要避免成为不能准确认识自己的人,我们就应该时刻警惕过度欲望的烦扰和侵蚀。在哈佛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平实而蕴涵深意的故事:
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新人,兴奋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日子,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7.5万美元。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理直气壮地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法庭上大声吵闹,各持己见,丝毫不妥协、不让步,让法官伤透了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在这个故事中,原本应该幸福的一对新人却因为内心对于金钱的强烈占有欲而对簿法庭,最终不欢而散,这样的结果是悲剧的,也是本不应该出现的。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贪婪欲望一旦迸发,就可能让人失去自我,丧失基本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并为了满足欲望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措施,这不仅破坏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常常使自己的内心处于烦恼不安的状态,实在是得不偿失。
哈佛教授最后告诫自己的学生,人并非不能有欲望,但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一定要努力发挥欲望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尽量避免被过度的欲望所侵扰,这样的人生才会是快乐而有意义的。
哈佛寄语:
欲望过多,人的双眼就容易被遮蔽,人就可能是非难辨,内心烦恼、痛苦,甚至可能失去自我。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一定要控制欲望,懂得舍弃,只有这样才能从贪婪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安宁。
哈佛风采:
在哈佛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并没有过度的欲望,也从不贪婪地希望能从科学研究中发财致富,支撑他们不断拼搏进取的是他们对于人类科学事业的热情。比如,弗里兹·李普曼,因证实了一种蛋白质“辅酶A”以及发现认识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他并没有因此就要求得到特殊待遇;罗伯特·伍德华,因在实验室合成络合物的分子,于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没有因此就想着利用研究成果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