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7200000018

第18章 修身行善: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1)

佛家的修禅就是俗家的为生。要想把一生活得痛快,活得自在,须不断修行,不断提高自我,涵养身心,丰富学识,吃苦耐劳。不必刻意让自己吃苦,而应学会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实地修为,才可在人生的旅途中披荆斩棘,成就一切。

慈悲是最高贵的生活方式

广州白云山能仁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将天下苍生的喜忧福祸放在心中,这是禅法的心意。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大慈大悲体现了佛心的深情,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佛的慈悲心就像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从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的生灵。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有危难,挺身而出,把鸽子放进怀里保护。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公平起见,鸽子身上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上的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忍痛割下自己的肉,可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以求均等。

看到修行者舍身,老鹰、鸽子全部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均等时,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以及无畏的精神感动,又使用法力恢复了他原来的健康。

鸽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鹰的饥饱也很重要,只有自己不重要,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心使释迦牟尼佛能够坦然地舍弃自我,舍生取义,救护众生。

佛陀能以这样的慈悲心待人,正是因为他心中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观念。佛学大师们也一直以此为自己修行的准则,他们认为,正因为内心对佛陀慈悲精神无限敬仰与憧憬,并以此为言行准则,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你对我错”,不知结了多少人缘,免除多少纷争,给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欢喜。若人人都能如此,人间何愁有问题不能解决呢?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清晨,洒水车司机发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一直尾随其后,一条街,又一条街。司机终于忍不住好奇,停车询问。原来,小男孩是个孤儿,今天是他的生日,而洒水车放出的音乐,正是那首《生日歌》。司机得知原委,双眼湿润,邀请小男孩坐在驾驶室。那个清晨,整个城市都飘荡着温馨的《生日歌》。

生命因有了爱而更加富有,因付出了爱而更有价值,更为芬芳。不过一首《生日歌》,就给一个小男孩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温暖着小男孩,也温暖着每一个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慈悲的力量,不可描摹,不可估量,由此可见一斑。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今天我们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方便,他人可能不会马上报答我们,但他会记住我们的好,也许会在我们不如意时给以回报。退一万步说,我们帮助别人,他即使不会报答我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日后至少不会做出对我们不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做不利于我们的事情,这不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吗?

生活的目标是善良,这是我们的灵魂所固有的一种感情。行善是一种美德。这样做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给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把泥巴甩向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与其在自我导致的疏远冷漠中承受孤单,不如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彼此的快乐。

红尘禅语:佛陀教我们以慈悲心待人,怀一颗好心,多做些善事,对人对己都是好事。多情乃佛心,当我们对世间的人与物用情,多行善事,我们也能像佛陀那样满手都是慈悲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何才能成佛呢?参禅打坐还是云游四海?还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艰苦修行?

其实修行成佛的道理很简单,就一句话,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找福德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窠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去鸟窠禅师的住处请教。

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窠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三岁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也说得出,但八旬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白居易初听到禅师的答案,不以为然,认为佛法就这么简单,但禅师的回答是发人深省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奉行呢?如果某人真能奉行,那他就真的离成佛不远了。

真正想要修佛的人,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能够成佛。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随风飘到了山下的村庄。到禅院来的信徒们都对菊花赞不绝口:“好美的花儿呀!”有一天,有人开口向智德禅师要几株菊花种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了几株开得最好、枝叶最粗的,挖出根须送给那人。消息传开后,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智德禅师也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不久,禅院中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园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呀。”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们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四溢了!”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的行为未能获得弟子们的理解,但是他仍满心喜悦,这正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出家人所拥有的善念。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善念,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红尘禅语:智德禅师开示众生: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

一事一物,莫不怜悯

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从来都是与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

古诗有云:“慈悲兹心亦非心, 无心慈悲是真心, 真心慈悲无兹心, 无心权作有心心。”意思是说,真正的慈悲之心是忘我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在佛家眼中,宁可失去一切,也不能没有慈悲。慈悲无处不在,即使是一滴水也有大慈悲。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他们平等对待众生,也望众生彼此平等以待,互尊互敬,这份慈悲之心不言而喻。佛法十分注重慈善心,而且一直都教导人们一心向善。佛法对善良的理解往往要比我们在世俗中的理解深刻得多,这也正是佛法的高深所在。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佛是站在与众生平等的位置上来展示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但凡在修习佛法上得道的高僧,其慈悲之心皆不输佛。历史上有一位滴水和尚,便是在慈悲中豁然开悟的。

滴水和尚十九岁时就到了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只被派去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他提了凉水来,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怎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蝼蚁、草根,这么烫的水下去,会毁掉多少生命。而剩下的凉水,可用来浇灌草、树。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呢?”

听完师父的话,他顿时开悟了,后来便以“滴水”为号。

这就是“曹源一滴水”的故事。佛法是十分讲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灵,即使是再小再卑微如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在佛家眼中也是一条生命,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一样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

佛的戒律规定,佛家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佛教起源地印度处于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会踩死很多生命,故不准出门。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

佛法中不杀生、众生平等的观念教义,极为深刻地体现了佛法对宇宙间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释迦牟尼佛曰:“一滴水中有四万八千虫。”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滴水中也有三千慈悲,即便是水中看不见的生物,一样应该得到人的敬重。

在这偌大的地球上,人们与身边的人、事、物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既然共生于同一个空间,我们就应该互尊互敬,平等友爱。生命的联系中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蝴蝶效应,可能因为我们做过的某一件错事,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最后遭殃的还是我们。所以对众生抱有慈悲之心,对生活抱着平和度日的态度,不但可以消除争端,人的内心也会自在。

但是慈悲也必须以智能为前导,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只有慈悲,没有智能,好比飞鸟片翼、车舆单轮,无法飞翔行走,圆满成功。没有智慧引导的慈悲,很可能会泛滥。所以,在大师的眼中,真正的慈悲,不仅是微笑、赞美,有时也是严厉的折服。

一般来说,常常到寺院中拜佛的人会发现这样的细节:一进山门,首先便会看到一尊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在山口欢天喜地地迎接所有信徒;但进入山门后,便会看到威严的韦陀护法天将,他手拿金刚杵,身穿盔甲,面色严肃令人不由心生畏惧。

有的人在爱的慈悲鼓励中进步,有的人在严厉的折服里有所警惕。所以,严厉有时候也是一种慈悲。

不管是严厉的慈悲,还是微笑的慈悲,都是众生的大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只要我们有一心之慈,万物皆庆。一念慈悲,不会伤害万物,万物当然欢喜;一心实践慈悲,万物受到爱护,当然就会庆幸。

红尘禅语:佛陀说过:“怜悯万物,即使将自身施与饿虎,也毫无懊悔。”一滴水珠中也有三千慈悲,如果我们都能满怀慈悲之心对待他人,世界也将充满慈悲。

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古语云:“一言之善,贵于千金。”弘一法师认为,为人做事,一言之善,只要对开解众生有用,就不要吝惜。所以,他平日虽然寡言少语,但是一旦遇到别人请他讲课,开导世人,他总是积极准备,不敢怠慢,生怕自己的一言之失或轻忽引起不好的后果。

的确,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体现信仰的重要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和联络情感、加深友谊,因此,语言表达的善与恶直接影响交流及人际关系。美好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别人的优点,消除他人的缺点;美好的语言还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美好的语言还能平息怨恨、和睦邻里、团结众人。一句善意的话语能使别人获得引导,点燃他的自信,给他以无穷的力量。

有一天,佛陀在衹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骂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后,便召集六群比丘来开示道:“过去,健驮逻王在统治得叉尸罗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一婆罗门就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头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热门推荐
  • 悠悠田园药草香

    悠悠田园药草香

    都市白领李芸莫名穿越成了九岁小萝莉,哎!即来之者安之,亲叔欺辱,她凶悍操刀护母;祖母恶毒,她强硬逼她退步;幼弟纨绔,她冷酷饿他肚腹;开荒地,种药材,努力变成白富美,悠悠田园药草香,引来采花俊儿郎,照样生活的和和美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不灭霸主

    不灭霸主

    祭骨诅咒,永世沉沦,九世记忆,完全复苏。为了抵抗宿命,侯顺重新踏上征途,过着彪悍的生活,没事调教调教天才,逛逛禁区之地,创造武技神脉,圈地建宗门……世人眼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只有一个目标:“祭骨不灭,诸神当陨!若有不服,统统碾压!”这是一个被诅咒少年养成神女、真神的发迹史。
  • 天台宗章疏

    天台宗章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过赵墟

    春过赵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君临天下:妖孽赖上女皇

    君临天下:妖孽赖上女皇

    被亲生妹妹背叛,醒来却发现自己穿越了。穿越就穿越,还成了一个皇子?喜怒无常,手段血腥,这真的是她?端木梓莘表示很头疼。还喜欢当朝王爷?这点端木梓莘倒是表示了解,毕竟,原主只是女扮男装。不过既然她来了,那么那个什么王爷就可以抛到一边了。嗯?反被缠上?无视,赶走。王爷走了,突然冒出这个妖孽是闹哪般?偏偏还一身金线织成的长袍,怕自己不够显眼?端木梓莘表示,自己喜欢金子并不代表自己喜欢金色。某妖孽立马换成一身白衣。没有丝毫违和感,符合她的审美观念,可以留着养养眼。只是端木梓莘没想到,这一留就是一世…
  •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3)。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 凤栖凰鸣录

    凤栖凰鸣录

    重温经典武侠系列作品。凤与凰的邂逅,只等一次涅槃,换来一世盛放。
  • 嫁人不难 幸福不远

    嫁人不难 幸福不远

    剩下并不可怕,离婚也不可怕,不懂得“婚商”才是真的可怕。淑鸿所著的《嫁人不难,幸福不远》是一本教女人如何掌握婚姻和恋爱智慧的书,是女人定制老公、打造幸福婚姻的范本。
  • 无限恐怖之舍生忘死

    无限恐怖之舍生忘死

    生意场上的顺风顺水,使得王宇坤对于一直以来的安逸顺利的生活产生了厌倦,在美国谈妥生意之后,纽约酒店中王宇坤为了寻求刺激,选择了恐怖游戏。在这疯狂的游戏中王宇坤的心境渐渐的得到了超脱,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王宇坤进入了一个恐怖片世界之中,奇异的养殖小队,可怕的一场场恐怖片中的生死挣扎以及恐怖片位面的一切,使得这个普通人从绝望中慢慢的走了出来,通过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逐渐的掌握了自己的生死,向着强者之路和那未知的未来不断的迈进......
  • 我就是吃货

    我就是吃货

    妖,世上有妖吗?流传于千古的各种传说中无不显示着妖的存在,那么在如今的现在,妖又在哪里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了,那些千古名妖现在又过得如何呢?好吧,以上纯属扯淡,还有别说我文笔不好啥的,因为咱就这水平了,我主要也是书荒了,写给自己看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