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和颜悦色,待事虔诚认真
明朝的时候有个农人,一年四季辛苦耕作,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个农人生活的村子里,很多人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他家却能顿顿饱餐,这让村里人很是羡慕。因为家有余粮,农人用一部分粮食当做学费,让自己的儿子上了私塾。这以后,老农见到谁都显得非常开心,经常对村里人说:“人活一世,不就是吃饭养家识字,做个好人嘛。现在这几样我家都做得差不多了,以后你们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开口,乡里乡亲的,我一定帮忙。”
半年后,这个农人的兄弟家遭了灾,来投奔这个农人,农人让兄弟先住在年久失修的祖屋,说过一阵子给他修个新房,到时候再让他搬过去。农人的兄弟听后很高兴,逢人便夸自己的兄长对自己如何如何好。为了表达感谢,农人的兄弟抢着干农活,无论做什么都很勤快,渐渐的,农人自己不用动手了,家里有什么事都让他的兄弟去做。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这个农人说的新屋迟迟不见动工,他的兄弟有些等不及了,思来想去,便硬着头皮跟农人提起了屋子的事情。听完兄弟的话,农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他说:“这个事情啊,我还真给忘了,你放心,自家兄弟的事我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第二天,农人的兄弟走在田埂上,有人问他房子造得怎么样了?他红着脸说不出话来,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冬天,他还住在四处透风的祖屋里,而农人正在温暖的家中喝着自酿的米酒。次日一早,农人的兄弟没有跟农人打招呼,就离开了村子。
没多久,村里人便知道了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人说:“还说什么有事尽管向他开口,你看看,这种人,对自己兄弟都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我看哪,还是离他远点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理睬农人。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儒家认为,正人君子一般都很少夸口,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做不到。农人因为心里一高兴,承诺“有事儿您说话”,结果对待自己的兄弟却是另一套,言行不一,自然会遭人唾弃。
孝是谦和的精神态度,会让人心境平稳而对他人谦和有礼。而言行一致,行为端正,则是孝的延伸和推广。农人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了做人表里如一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别人,都应该保持言行一致,否则,会给人留下不可靠的印象。
言行给人以好感,那么和顺的态度更能获得他人信任。有一句俗话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在职场中,不管心情如何,都应该笑脸对人也笑对自己。对待同事、老板、客户以及社会上的人,和颜悦色;工作的时候努力认真,抱着虔诚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任务,这是一个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一个企业乐于拥有的好员工。遇事在心里思量一下,生气烦躁的时候也要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不把坏情绪带给同事、带到工作中,保持虔诚的心态,认真努力。
敬亲人尊他人,举止大方
孝是一种自律的美德,天性中对亲人的爱护加上自我提升的意识,可以使一个人在言行上都达到儒家所说的“圣贤”的境界。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那么他身上的美德不仅仅是孝,还有谨信、慎独,等等。
唐朝汝州有个叫夏子胜的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高中,被皇帝授予南县县令。这日夏子胜携一家仆赴任,来到县衙,大小县吏已在门口等候多时,见新县令到来,一个个急忙迎上去。夏县令问他们去年南县老百姓生活如何,粮食是否丰收,商贾是否安分行商,官粮是否收齐,赋税是否完成,然后叫来师爷将县吏们所说记录在册,逐一核对账簿。几天后,师爷对夏县令说,一切都如县吏所言,去年南县一切安好。听完汇报,夏子胜心中甚慰。
在南县县吏们的眼里,这个新来的县令与以往的县令大有不同,除了处理诉讼官司时会开口说话外,平时听不到他说一句话,不过话虽然很少,但是做的事情极为合乎规范,往来公文,刑罚办差,无论是上司还是下面的老百姓,都称赞夏县令做事稳当,是个好官。
这些官吏们十分不解,这个不爱说话的老爷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一天,有个胆大的县吏将这一疑问向夏子胜提了出来,夏子胜听后,呵呵一笑,说道:“圣人行道,心正而行端,做官做民都是一个道理,为官之道在于教民养民,为人之道贵在德行,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做起事情来就不会有偏颇,如此,又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
我们可以将夏子胜的话当做对“执事敬”的最好注解。事实上,正如夏子胜所言,行圣人之道又何必多言,“行”首在“知”,这是心灵净化、涵养提升的必然结果,由此,对人忠信而不诡诈,与人交往而不奸猾,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与此相对,再多的话都不过是水中倒影,没有实际意义,孝亦是如此。
在职场中怀着一颗充满敬畏和感恩的心来工作,言行就会变得不同寻常,自然而然也会更加慎重起来。与尊敬自己的亲人一样,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尊敬同事,人与人之间你付出多少同样也会得到等价的回报。做一个工作沉稳,行为上举止大方,尊敬同事的人,把礼仪当做一本书细细品读,会发现有更多的风景值得欣赏;成为一个有礼仪的人,也会得到企业更大的肯定和鼓励。
与人言认真倾听,与人对彬彬有礼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拜访。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要去了。张飞则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探访诸葛亮。这一次到卧龙岗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
诸葛亮看到刘备有志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刘备三顾茅庐,以礼待人,终寻得贤士。在古往今来的孝行中,也不乏讲礼仪的故事流传下来。侍奉父母,认真倾听长辈说话,和对长辈尊敬懂礼是很重要的。父母在年迈的时候,因为辛劳一生而感到疲惫,更会担心自己的年迈带来麻烦,因而他们内心有时会焦躁或不安。他们需要倾诉,也需要晚辈去倾听,去给予慰藉;同样也需要晚辈以礼相待,让他们得到尊重,来减轻内心的惶恐不安。
认真倾听、彬彬有礼已经不仅是孝的表现,更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礼仪,一种行为规范。
在职场中,与人交往倾听有礼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讲礼仪的人,自然会让他人以礼相待。乐于倾听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对人彬彬有礼,才能获得他人同样的尊重。倘使一个人三心二意,无理取闹,可以想象,他的工作将是怎样的一塌糊涂。
很多企业的面试官或者老板,越来越重视一个人的礼仪。礼仪在无形之中就对你的面试成败产生了影响,带来某个机会,或者让你错失某个机会。有礼仪的人总是更容易得到青睐,没有一个老板会喜欢蛮不讲理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