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孝经》
礼仪是看得见的孝义
礼仪是看得见的孝义,而孝义是一种修养。修养一词,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评价。“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和提高;“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从表面上看,修养体现在人的仪表风度、言行举止上。
有一次,孔子的儿子孔鲤快步走过庭院,正好被孔子看到。孔子喊住孔鲤,问道:“学礼没有?”孔鲤摇摇头,说:“还没来得及学呢。”孔子训斥儿子道:“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你就无法立身处世。
这就是“庭训”一词的来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礼”的重视,他认为,礼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的根本,一个无礼之人,是无法立足的。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学习礼、懂礼,那么他自己是怎样做的呢?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时,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以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
身上戴孝的人是遭遇不幸的人,对他们应该表示尊敬;对有官位的人,也应该表示尊敬;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对他们更应该表示尊敬。
《论语》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就是说要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追问道:“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于是又补充了一点:“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道德后,如果你还有余力就替他人考虑一下吧。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兴高采烈,或者羞愧难当;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行为举止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
黄铃和段锐同时到一家著名广告公司应聘美编。从作品上看,两个人的技术水平不相上下。不过黄铃在思路方面略胜一筹,因为她已做过三年的美编。两个人一起被通知参加试用,但只能留下一个。
黄铃是个漂亮的女孩儿,只是有些不拘小节,上班时间从来都是一身T恤短裤的打扮,光脚穿一双凉拖鞋,也不顾电脑室的换鞋规定,穿着鞋就往里走,还振振有词地说:“原先公司里的人都这样。”不管是在工作台前画图,还是在电脑前操作,只要活干得顺手,一高兴准得把鞋踢飞。刚开始,同事们还把她的鞋藏起来,和她开玩笑,做一些善意的提醒。后来发现她根本不在乎,光着脚也到处乱跑,便有些反感。
相反,段锐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点拘谨,穿着也像她的为人一样——文静、雅致之外,带着少许灵气。她从来不通过发型、化妆来标榜自己是搞艺术的,只是在小饰物上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女孩的审美观点,说话也温温柔柔的,十分可爱。
有一天中午,电脑室的空气中忽然飘出腥臭的味道,弄得所有人都互相用猜疑的目光观察对方的脚,想弄清到底谁是“发源地”。后来,大家听见窗台下面有嗦嗦的响声,一看那里放着一个黑色塑料袋,胆子大的打开来一看,居然是一大袋海鲜。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黄铃的身上,没想到她坦坦荡荡地说:“小题大做,原来你们是在找这个。嗨,这可怪不得我,这里的海鲜一点都不新鲜。”这时段锐端来一盆水:“黄铃小姐,把海鲜放在水里吧,我帮你拿到走廊去,下班后你再装走。”黄铃红着脸把袋子拎走了。
试用了两个月后,公司留下了段锐,尽管她的方案没有黄铃做得好。
黄铃正是因为不重礼而失去了工作。由此可见,有的时候,礼是对人最有用的东西。
礼仪是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有修养的人必然会有好的礼仪。一个人的礼仪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一刻便可以赢得“有礼仪”的称赞。同样的,礼仪在关键时刻也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只是简单的礼仪,有时便能改变你的职场道路。在工作之中,要时刻保持礼仪,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要注意在大环境中可能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言教从孝中生
周文王姬昌,对父母非常孝敬。在他还是世子时,就对自己的父亲服侍得非常周到尽心,每天都要给父亲请三次安。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穿衣梳洗,整装完毕之后,来到父亲卧室门前恭候。他首先要询问服侍父亲的小臣:“我父亲今天是否安好?心情怎么样?”服侍的小臣如果回答“很好”,那么文王就会非常高兴。到了中午还要同样去请安,晚上也是如此,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如果听到父亲的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就会非常担忧,难过得路都走不好,无时无刻不为父亲的健康和心情忧心。什么时候看见父亲能吃饭了、心情好了,行动才能恢复正常。在父亲吃饭的时候,上菜时先要看饭菜的冷热是否符合季节、天气;父亲吃完饭之后,必然要问侍从父亲吃饭的情况,一切都问完之后,在确定父亲没有任何不适和不快的情况下,他才会离开。
作为一国之君,文王这片至诚的孝心和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自然成为百姓效仿的楷模,他推行的政策也得到百姓的一致认可,成为受万世瞻仰的圣君。正所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礼仪是从孝中来的,父母长辈对其子女或晚辈,抱着殷切之心,会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一一传下来,所谓言传身教就这种殷切之心的延续,要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礼仪教给晚辈,期待他们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人的教养往往由此而来,父母的教育影响着这个人的成长。而礼仪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是否彬彬有礼,直接反映了他所受教育的好坏。
在职场中,礼仪是人的一面镜子。一个讲礼仪的人,总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也更容易得到同事、老板、客户的好感。相反的,一个不讲礼仪的人,只会让人避而远之,不愿与之共事,得不到老板的青睐,也不会得到客户的赏识。
因而在工作中,多听多看多做,有礼貌有礼仪,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便利。不仅如此,人的教育并不只受一种因素的影响,儿时有父母,成长时有老师朋友,在职场中有同事和老板,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会在一言一行中给我们的礼仪带来影响。遇到问题多加思量,荣辱不惊,我们才能在企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做一个有礼仪的职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