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两个月后的一天,车间的一台机器出了问题,技术师傅忙了半天也没修好,小伙子过来摆弄了一会儿,机器居然又正常运转了,这让大家大吃一惊。原来,小伙子已经在这两个月中学习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对机器的把握和操纵也非常熟练了。
主管对他的学习精神非常欣赏,很快就把他提升为车间的负责人。然而小伙子对此并不满足,依然像原来一样,抓住各种机会学习,学习产品生产的其他知识,还自学了外语,每个月自费去总部参加培训。
如此半年后,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成了总公司生产制造部的主管,两年以后又提升为经理,深得总裁信赖。
善于在工作中学习的农村小伙子,成长为公司的经理。工作中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小伙子一生的命运。工作就是课堂,懂得抓住机会努力学习,就能够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实现事业的发展,创造自己的幸福。
工作是学习的平台,成长的空间,也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一个发源地。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迟疑、抱怨,而应该认认真真的在工作中学习,把握每一个进步的机会,我们就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推动自我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带给自己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阅读思考:
1.在工作中,你是一个不断通过学习取得成功的吗?
2.工作之余,你是采取什么样的途径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发掘潜能,找到你的幸福潜力股
一个有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是注定要成功的。
——亨利·福特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
潜能是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旦激发就会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一项调查说明,常人潜能的利用率只有6%~8%,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仅使用了10%左右,换句话说,人所利用的潜能只是蕴藏在体内潜能的极少的一部分,如果这些未被利用的潜能全部释放出来,人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1%的脑力。"一个正常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个博士学位。人的大脑真是个无尽的宝藏,可惜的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忽略了如何有效的发挥它的潜能-----潜意识中激发出来的力量。电-3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与他本身的学历、背景、相貌等都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关系,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这股与生俱有的潜在本能(潜能)。善于挖掘自身潜能的人,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的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而幸福的人生。
“疯狂”的李阳,是众所周知的大名人,伴随着他“疯狂”的个性,他的“疯狂英语”已经家喻户晓。但又有谁知道,李阳的过去令他“不堪回首”。
他少年时是一个内向的、有些自闭的孩子。很夸张的是,已经十几岁了,亲戚朋友还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个孩子,用“丑小鸭”来形容他是最恰当的。只要电话一响,他就会躲起来;他看电影之后,父亲总是要他复述电影的内容,因为他并不喜欢回答父亲的提问,所以,他宁愿多年不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这种内向伴随着他上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
谁能相信今天的英语教师当年曾经是连“60分万岁”都办不到,常常补考才能过关的人……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必须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否则拿不到学位证书。如果拿不到文凭,那他的大学就上得毫无意义了。这次他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打起精神,每天早上都去学习英语。他本来是一个懒散惯了的人,如今要集中精力,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集中精力,他干脆跑到兰州大学校园里的烈士亭上放开嗓门大声背诵起来。这一声大喊不要紧,喊出了李阳的灵感:这样不仅思想开不了小差,效果还不错!
他就这样“疯狂”了几个星期,居然还“疯狂”出了信心!胆子大了,他就去了学校的英语角,说出来的英语居然还像模像样。知道他底细的同学都感到惊奇,急忙向他“请教”绝招!李阳从中总结出了一套学语言的独特方法,他决心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李阳就像疯子一样在烈士亭等地方大喊大叫,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晴天,还是沙尘天。有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胆量,他穿着46号的特大美国劳工鞋、肥大的裤子,戴着耳环,在兰州大学校园里声嘶力竭地喊叫。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依然我行我素。从此,那个曾经不敢接电话的内向李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这样复述了10本左右英文原著,在四级考试中得了个第二,最令他恐惧的英语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他的疯狂故事就这样走出兰州大学,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李阳有一句“格言”:“I enjoy losing face!”(我喜欢丢脸!)“疯狂”的李阳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能否超越自我,只要超越自我,你就能走向卓越。现在李阳的目标是要让所有的中国人说一句流利的英语!做一番自己梦想的大事业,当然也可以大大地赚一笔钱。
疯狂的李阳喊出了自己的潜能,由一个内向的孩子变成了影响全国的英语培训大师,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潜能是一种创造人生价值与幸福的力量,它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航向。潜能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多种可能,发挥潜能,我们就可以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创造一个精彩的幸福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优秀的多,发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就可以达到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多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渴望让自己生活的更幸福。战胜现在的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充满自信的去做事,我们一定可以比现在做的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之更美好、更幸福。
阅读思考:
1.在工作中,你认为自己拥有无限的潜能待发掘吗?
2.你怎样看待李阳的成功?
在磨练中走向优秀
在任何时候,主动找方法的人,是最容易在企业里脱颖而出的人。
——李·艾柯卡 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
在培养人才方面,柳传志的方式就是要狠狠地“折腾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才。比如在培养杨元庆时,柳传志前后“折腾”了他们十几年,一年一个新岗位,换了许多岗位,才成就了他的“全才”。
杨元庆在1988年进入联想,他先从销售员做起,推着旧自行车,奔走于北京市的大街小巷。1992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计算机辅助设备部(CAD)的总经理,由于他不断地学习惠普公司的管理经验,不仅作出了很好的业绩,还培养出了一支十分优秀的销售队伍。1994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2001年4月,37岁的杨元庆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为了磨磨杨元庆不肯妥协的脾气,1996年的一个晚上,柳传志在会议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地把杨元庆斥责了一通:“不要以为你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你这个舞台是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你不能一股劲只顾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不公平。你不妥协,要我如何做?”
就是这样的一番话,使当时已经身为微机部总经理的杨元庆当着众人失声痛哭起来。第二天,杨元庆收到了柳传志写给他的一封信。
“来香港后,虽然任务繁重,但对你的情况仍不放心。自我检查后,觉得这几年和你沟通少,谈的都是些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客观原因是你和我都忙,主观原因是没有特别注意我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我想利用边角或休息时间写信给你,用笔谈的方式会比较冷静,但我也不想很正式,只是拿起笔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还是自然感情的随意流露,未必逻辑性、说理性很强,一次谈不完,下次接着再谈。
我喜欢有能力的年轻人。私营公司的老板喜欢有能力的人才主要是为了一个原因——能给他赚钱,有这一条就够了。而国营公司的老板除了这一条以外,当然希望在感情上要有配合。谁也不愿找个接班人,能把事做大,但和前任关系不好。开句玩笑,找对象如果对方光漂亮(相当于能力强)但不爱我,那又有什么用?
联想已经是一番不太小的事业了,按照预定的计划将发展到更大。此刻不对领导核心精心加以培养,将来的一切就都是空话。”
2004年,杨元庆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的那种妥协,联想可能就没有今天了。”
经过不断“折腾”,杨元庆最终被练就成了一名经得起任何压力的“铁人”。杨元庆29岁时就出任了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以“低成本战略”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
能力是在实战中锻炼的,不真枪实干的在工作中磨练一番,如果柳传志没有“折腾”杨元庆,他的能力就无法提升。
努力工作,把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经受考验,积累经验,认真的学习,我们的工作能力才会不断提高。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在实战中锻炼能力,能给我们带来人生成长的快乐。
什么样的工作锻炼什么样的能力,工作越困难越是我们磨练成长的机会。积极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在挑战中成长,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虚度,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工作中的历练是我们人生成长的营养,历练越多,“营养”就越丰富,我们这棵生命的大树就会越旺盛的生长。善于在工作中吸取营养,可以让我们更快乐的成长。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一个地主家里有两个做工的男孩子,一个男孩子强壮,一个男孩子弱小,地主本来分配强壮的男孩放马,分配弱小的男孩放羊。可是强壮的男孩欺负弱小的男孩,非要弱小的男孩去放马,而自己去放羊。于是每天那个弱小的孩子就骑着马去放马,把成群的马赶到草原上去放牧,而强壮的男孩则把 羊圈到附近的山上去放,自己躺在山上睡大觉。弱小的孩子因为放马,需要练习骑马,身体越来越强壮,学会了很多骑马的本领,开始变得身体强壮;而强壮的孩子 则每天睡大觉,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放马的孩子成为了将军,这个孩子就是成吉思汗的护卫将军虎哲。说起自己吃苦的经历,虎哲说,人要吃苦,不吃苦是不能锻炼一个人的精神和能力的,如果自己也想偷懒的话,现在也许还继续在地主家继续放羊呢。
在工作中偷懒的人,只适合一辈子放羊。在工作中历练成长的人,才能成为将军。偷懒偷掉自己的人生幸福,磨练铸造自己的成功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铁是打出来的。没有其中艰苦的锻造,是不可能打出好铁的。人生和炼铁一样,在水与火的夹击中磨练自己,我们才能提高把握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
1971年前,吴金水从来没有接触过水泥,也不知道其生产过程。在职业选择十分有限的年代,他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选择当一名煅烧工人。没想到一做就是30多年。“兴趣,让我走到了最后,让我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工作中。”吴金水说。
当年什么都不会的吴金水,凭着一身的干劲,不怕苦不怕累。上班时,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工友请教,屡次实践,细心琢磨煅烧的每一道工序,精心研究如何把握火候、风速,透彻掌握立窑各个部件的性能、作用;下班后,他总是伏案攻读有关的技术书籍,潜心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金水终于掌握了一门过硬的煅烧本领,总结出“大风适温,大料重负荷”的煅烧操作方法,为立窑稳产、高产、优质、低耗闯出一条新路子,使公司的煅烧技术达到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正是由于吴金水练就的这一手“绝活”,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窑王”,声名大振。恩平市20多家乡镇水泥厂点火投产都请他去指导。他带的100多名徒弟也个个成了技术能手,为公司的发展立下大功。1985年,海南三亚水泥厂因立窑煅烧技术不过关,派人不远千里来恩平请他去作指导。经吴金水一番指点后,该厂不仅煅烧技术过了关,而且提高了水泥质量,实现了产量翻番。
他针对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大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曾提出用硫铁矿进行煅烧,并带领全班工人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凭着多年的煅烧经验,几经攻关,终于获得实质性的成功,使公司的吨熟料耗煤量减少了10.71公斤。
能力是在工作中渐渐磨练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好工作。什么都不会的吴金水也在工作的历练中成长为一名技术能人。迎接磨练,欢迎磨练,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掌握过硬的能力,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如此我们才能快乐的工作,幸福的工作。
工作的过程就是开发我们的能力的过程,每一次工作的锻炼,都在考验我们,激发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在工作中成长。每一次的成长都会给我们更多的信心与肯定,让我们更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在工作中创造价值,体会快乐。工作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工作的成长给我们带来幸福与欢乐。
阅读思考:
1.你认为能力和机遇哪一个更重要?
2.如果你是一个能力好的员工,但和公司的文化理念相冲突,你会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