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听说了一百回,也不如亲眼见到一回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传言未必可靠,亲自去观察和考证不失为获取知识的好方法。所以,我们有条件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多观察和实践,在行动中掌握知识。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解读:被一千个人所怨恨,就算是没有病也会死掉。经常被人指责和怨恨,人就会变得抑郁,这是很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所以历代明君都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触犯了民心,否则国家就会灭亡。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解读:方圆百里的地方就会风俗不一样,方圆千里的地方就更是习俗不同了。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所以在交流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先去了解别人的风俗习惯,以免造成误解。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解读: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怎么能画上等号呢?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间流逝了无法挽回,时间中的事物也是无法简单等同的。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学会珍惜,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遗子黄金满嬴,不如一经。
解读:给孩子留金银财宝,不如让他们明白事理,有学问。黄金固然能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它终有用尽的时候,但是头脑中的知识是永远用不完的。多掌握一些知识不仅能令我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而且还能为我们创造出更多地财富。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解读:用绳当锯子,时间久了能把木头锯断;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后来,人们将“绳锯木断”和“水滴石穿”作为成语来运用,以此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肯定能成功。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
解读:有德行的人单居独处,也坚守正道,不肯屈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正确的处事原则,不能为了迎合别人或是因为世俗的偏见而随意改变。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解读:骨肉至亲,即使分离,也断绝不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管我们身处何地,不管我们的身份和地位如何,骨肉至亲的情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胜利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用这句话来抒发了对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的看法。
§§§第四节 前四史
前四史概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历史悠久,因而记载历史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的。历史书很多,而人的精力却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细读,所以就要善于选择。我们常说的前四史,就是值得精读的几本历史书。所谓“前四史”,指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
前两本我们已经介绍过,在此就不详述了。《后汉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人范晔撰,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这其中的八志是司马彪续作的,它记录的主要是东汉时期的历史,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中间有195年的历史。在体例上,《后汉书》大部分沿袭了《史记》和《汉书》的,相比而言的创新点在于,范晔在这本纪传体史书中还添置了添置了皇后纪,同时也将历史上有名的一些妇女列入了传记。
《三国志》是晋代的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国别史,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之间60年的历史。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文笔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因此,《三国志》也是一本读来非常有趣的历史书。
前四史名句:
舍近求远,劳而无功。
解读:舍弃近处而到远处去寻找,只会浪费精力没有结果。舍近求远并非明智之举。远方并不一定就是美好的,与其幻想未来的美好,不如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以切实的行动去创造幸福。
有志者事竟成。
解读:有志气的人,就一定能实现他的志向。在做一件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轻易就放弃了,这样的人算不上是有志气的人。只有真正内心坚定、有毅力,才得的上是“有志者”,也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郭沫若先生有一副赠给年轻人的对联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解读:一场大风中才能看出哪些是强劲的草,一场大雪后才能看到哪些是顽强不凋零的树。所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松柏常常是文章中赞美君子的植物,因为他们不畏严寒,在大雪过后依然生机勃勃。有劲草的品格,有松柏的意志,这样的人才是经得起考验的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读:不要因为事情的错误不大就去做,不要因为事情的好处太小就不做。凡事要是非分明,如果知道不对,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做。因为做人要有原则,明辨对错。今天做了小的错事,明天就可能犯下更大的错,今天做了小的善事,明天也可能行更大的善。因此,从小事上要求自己,是我们应有的认识。
乘人之危,非仁也。
解读: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与他竞争,这是不仁的。真正的勇者敢于和最有实力的对手较量,因为对手的实力也说明了自己的能力。如果在别人落难的时候赢了对方,又能算什么英雄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读:早上失去了,但在晚上又得到了。在一个战场上失败,也可能在另一个战场上获胜;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着自己的优势。所以成败得失,不是短时间能够看出来的,坚持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解读:人生的基本在于勤劳,没有勤奋,哪里能有收获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收获美好的果实,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只想收获而不愿付出辛劳的人是永远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的。
动则三思,虑而后行。
解读:行动之前要再三思考,考虑好了再去行动。在行动前多思考,不仅能让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也能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总是莽撞行事,凡事只凭一时冲动,这样的人有一个脑袋又有什么用处?
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解读: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短处,就抛弃了他的长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缺点就忽视了其优点,而是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充分利用别人的长处又避免蹈袭别人的短处。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读:宁愿在乱世保全性命,也不愿意身列诸侯,闻达显贵。因为富贵只是一时,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出来一展身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解读:如果连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都不做的话,那又怎么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呢?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可贵,但也不要忘了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事。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解读: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风险和机遇是并生的,害怕失败,缺乏勇气,就很难抓住机会,取得好的结果。只有鼓足勇气,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我们才可能有意外的收获。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解读: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有志气,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既然立志要干一番事业,我们就不能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干劲。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解读:离别几天后就应该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他人。指别人已有进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此后,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要抛弃原有的观念和成见,要重视别人。
不患位之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知之不博。
解读: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够高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在官位俸禄上患得患失,而去追求个人道德和学识的进步。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解读:努力地学习,广博地阅读各类书籍,这样就足以贯通古今。学习力是个人的重要能力。只有多学习、多阅读,我们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不断积累自己的智能资本,从而成就卓越。
§§§第五节 五代史
五代史概说:
前面说到了司马迁写《史记》和班固写《汉书》的事迹,他们为了完成这两本史书的编写,几乎倾尽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了几十年才最终完成,而且,他们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别人的一些帮助。可见,对于个人而言,想要完成一本史书的编写工作的确很困难的。在唐代以前,之所以还有一些人自己编写史书,是因为当时朝廷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编写史书的机构,到了唐代以后,朝廷一般都会有专门的编史修史机构,所以几乎就没什么人自己编写史书了。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史书都是由政府成立编书机构后,由很多人一同编写而成的,独自编写史书的人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在宋朝时期,尽管当时政府成立的编书机构已经编写了一本《五代史》,但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还是坚持自己编写了一本关于五代的历史书,也称之为《五代史》,所以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两本《五代史》。后人为了将两本书区分开来,就分别叫做《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宋朝时专门的编书机构依照皇帝宋太祖的诏令编写而成的,主编和兼修为薛居正,参与者主要有卢多逊、李昉、刘兼、李九龄等史官。由于是官方修史,资金比较充裕,掌握的资料也比较丰富,这本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这本书主要记述的就是“五代十国”的历史。五代十国是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的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时间为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由此称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编写太快,对一些史料只是照搬照抄,缺乏慎重的选择和中肯的评价,所以存在一些误差。
正由于《旧五代史》的缺漏,再加上历史的发展,一些新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写进这本史书之中,六十多年之后,欧阳修便在这本史书的基础上,自己又重新编写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新五代史》虽然在史料价值上比原来的那本要略逊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却要优秀得多,全书文笔简洁,叙事生动,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还纠正了旧史中的一些错误说法,而且还补充了一些新鲜的历史材料。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这本书“文比《史记》,义近《春秋》。”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朝廷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史书,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
新旧两本《五代史》,相比而言,后人们普遍认为欧阳修的要写得好些。这不仅是因为欧阳修本身是个文学家,善于写作,还因为人们比较赞同欧阳修的历史观点。到了金朝章宗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逐渐代替了旧史。
五代史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读:具有忧患的意识、辛勤地操劳可以让国家兴旺;安逸的生活环境和犹豫不前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深处险境之中。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欧阳修在总结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则会使人失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读: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就再也难以找到了。这句话出自《旧五代史》。抓住一个好的机会胜过长时间的出谋划策,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要重视机遇,但也要知道,机会只照顾有准备的人。
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
解读: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无道而兴旺、积德而王国的。这是欧阳修对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是他著书立说的立场,他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以德治国,国家常能长久。
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
解读:只有庐陵的欧阳修先生,敢于担当书写历史的重任,静下心来钻研了好几年才写出一本《五代史》。欧阳修的新史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下了很多功夫,用心去写了好几年。
世乱识忠臣,诚哉!
解读:只有在乱世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真的是这样啊。从古至今,越是在危难紧急的时刻,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气节的高低,因此,欧阳修专门写了《死节传》,表扬乱世忠臣。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读:历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调的,要么隐居在陋巷之中,要么藏身于草莽之间。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历史总会遗漏很多故事,但是崇尚正义、仁慈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读: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够领会一的奥妙,才能去治理天下。“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自然的规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性,才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当我们勉励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