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3900000051

第51章 传统佳节,民生万象(2)

关于元宵节点灯和赏灯的习俗,在中国民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于汉代的汉明帝弘扬佛法的活动。汉明帝推从佛法,当时又正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说,正月十五这天,印度的众多僧人都会云集寺庙,瞻仰佛舍利,这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听后就下令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之后,这一习俗便被推广并长久流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道教的活动。《岁时杂记》记载,道教有“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天、地、人三官分别主宰着这三元,而天官又非常喜欢热闹,所以每逢元宵节,人们都要举行热烈的庆祝活动,放灯观灯,因此这个节日也被叫做是灯节或灯夕。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一习俗起源于民间为祈求丰收的“火把节”。据说在中国汉代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民众通常都会在一年之始的这个月圆之夜手持火把到田间驱赶害虫,希望庄稼少受侵害,来年能有个好收成。到了隋、唐、宋时期,这一习俗非常兴盛,有时参加跳舞的人数多达数万人,从黄昏一直到黑夜,然后又到天黑。直到今天,在中国的西南的一些地区在元宵节这天,仍然会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然后一大群人聚在一起高举着火把,在田间和地里欢快地跳舞。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这一习俗始终是流传了下来,现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会在这一天举办隆重而热闹的灯会,灯的样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

除此之外,元宵节赏灯还是一项浪漫的活动。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可元宵节这么盛大的节日是例外。这天,女子能得到父母的允许结伴出游,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互相认识,男女青年也可以借此机会与情人相聚。辛弃疾在那首很著名的词《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描写了这方面的情景。

猜灯谜

元宵节这天,人们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后来才出现的一项活动,最早大约出现在宋朝。有历史文献记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实际上,灯谜是由一般额谜语发展而来的。在中国,谜语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盛行游说之风,一些人担心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会得罪国君,便将自己想说的内容用别的语言来暗示,这种隐语后来就慢慢发展为“谜语”的形式了。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很有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到了南宋时期,有些爱开玩笑的人就把自己想的一些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到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没想到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追捧,变得越来越流行了。“灯谜”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这天,人们都要张灯猜谜,场面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灯谜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不仅能抒怀遣兴、还能锻炼思维、启发人们思考。作为一种益智活动,它不单在中国境内盛行,在国外的一些中国人聚居地也慢慢盛行起来,如美国的唐人街、东南亚各地每逢元宵佳节也会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耍龙灯、划旱船和踩高跷

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人们还会在元宵节这天进行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耍龙灯”又叫“舞龙”或是“龙灯舞”。在中国古代,“龙”一直被人们当做是吉祥的化身。人们对它非常敬畏,并用“耍龙灯”这一形式来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在我国的汉代时期已经非常普遍了,唐朝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舞队表演。在历史的传承中,耍龙灯的习俗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活泼、动作优美、场面热闹的民间舞蹈。

龙灯分为龙首、龙身、龙尾,通常是由竹篾扎成,然后在外面糊纸,再画上图画或添上色彩。龙身通常都是由很多节组成,每条龙的节数为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等。而且在每节中间的空心位置都会点上蜡烛,在有些地方,人们还会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油捻代替蜡烛。

在不同的地区,“耍龙灯”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在形式上主要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

在表演的耍法上,地域不同,方式也各有特色。耍九节龙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表演者大显身手,观赏者看得津津有味。

和耍龙灯一样,不少地区还会划旱船和踩高跷。相传划旱船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所谓的旱船并不是真的船,而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用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而高跷原来就是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后来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和喜爱。高跷的高度并不是固定的,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的高达一丈多。表演者不但要踩着很高的木头行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扮一些滑稽相,甚至还会进行一些表演,如跳跃和舞剑等。在民间,这一新奇的技艺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节 清明节

清明节概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情景;在现在的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宋代画家张择端也对汴京清明时节的热闹场景有所描述。

清明不仅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还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因为这一时节的气候适合万物生长,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人们常常在此期间安排农事活动。关于清明得名的由来,《岁时百问》中是这样说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民间,还流传着“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在历史上,中国向来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由于清明在季节变化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再加上祭祖、寒食等活动,便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起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在古代,清明节又被称为是三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一些丰富的民俗活动。除了讲究禁火、扫墓以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是一个极富特色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特色习俗:

寒食节与禁烟火

不动烟火,只吃凉食是人们在清明节时的一个总要习惯。其实,这一习惯原来只是寒食节的重要内容。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节日的时间一般为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前后额一两天。节日期间的主要习俗就是禁止烟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原先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就合二为一了。而且,寒食不仅被作为了清明的别称,还成为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惯也就流传开了。

而关于寒食的来历,民间普遍认为与著名人物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国君的其他孩子。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原先跟随他的很多臣子都自谋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人跟随,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个。介子推忠心耿耿,有一次,为了救因为饥饿而晕死过去的重耳,他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

多年以后,重耳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涯,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重重封赏了那些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觉得心中很愧疚,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晋文公派人请了好几次,他就是不肯出来接受封赏,于是他只好亲自去请。没想到,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因为不愿意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见此情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这是,有人提议防火逼介子推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还是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苦了一场,然后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就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还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而且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旨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并且规定在这天只吃寒食,禁烟火。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到介子推的目前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又生长出很多新的枝条,于是就把这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这之后,寒食节的由来传说和清明节只吃寒食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于民间,几乎家喻户晓。

扫墓祭先人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先人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会在清明节这天扫墓祭奠先人。

清明扫墓,是缅怀祖先,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早在秦朝时期,扫墓活动便出现了,只是在那时这一活动并不一定是在清明时节才进行。可秦朝以后,清明扫墓的习俗就渐进形成并最终固定了下来。到了唐朝时期,清明扫墓开始盛行,直至今日。

清明时节的祭扫仪式形式有很多,由于地域和家庭条件的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先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点上香,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后,还要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一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铲除坟头的杂草,修整阴宅是清明扫墓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房子一般都是用茅草和木材建筑而成,屋顶也是用树皮或者草遮盖的。春天一到,雨水增多,为了防止屋顶楼宇,民间的百姓一般都会在这个季节修补房舍。一些人由此想到逝去的亲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难免会有塌陷之处。于是便在清明时节到坟头铲除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怀念。

另外的一项活动就是焚香和“烧包袱”。“包袱”指的是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最外层的纸上印有图案并写上亡人的名讳,中间装有冥钱。

在山西南部地区,到了清明节,每户人家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到场,以此来表示所有的后代都在怀念祖先;而在北部地区,清明扫墓的时候一般多是男子参与,而女子通常是不能去的。

清明扫墓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扫墓的活动逐渐被简化了。一般扫墓当天,子孙们首先会修整和清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然后再供上食品和鲜花等。而且,由于现在遗体火化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放置处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也在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在现在,清明节用花是有所讲究的。一般来说,祭奠时应该选择素色的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些白色的花表达的是一种哀悼之情。而白玫瑰、栀子花、菊花或另一些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当然,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有庄严肃穆、旺盛生命力意味的朴素植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人在选择用花的时候就不拘泥于这些了。

踏青和插柳

清明节时春风明媚,百花盛开,柳树繁茂,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季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时节一般都会走出屋舍,到郊外去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踏青这一习俗始于魏晋。虽然我们今天很难考证这两种说法那一种才是正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晋代时期确实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晋书》中有明确记载,说是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了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已经非常盛行了。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就说:“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此后,历代都承袭着这一习俗。

清明踏青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常常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给人一种舒适之感。多外出走走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在乡村或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能清肺健脾;置身于山水之间,饱览绿色,放眼远方,能缓解眼睛疲劳。

与踏青一样,插柳也是清明节的习俗。清明时节,古时的人们在踏青、扫墓、上坟时都要戴柳,而且还会在自家门口插上柳枝。而关于插柳习俗的来历,民间也有着几种说法。

同类推荐
  • 数学教学的趣味运用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运用设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且非常抽象的学科,要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愉快轻松地接受数学知识,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与如花的灵魂共舞(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与如花的灵魂共舞(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中国政治史速读

    中国政治史速读

    历史总是让人回顾,让人想一探究竟。本书纵横交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以时间为线索,从王朝更替说起,分类而谈,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那已逝的历史。
  •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

    《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装帧精美、制作新颖、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是一本经济而实用的优秀作文书,学生“一册在手,作文不愁”。《小学生作文全功能手册》既有实用的写作指导,也有优秀范文及点评;既有好词、好句的分类罗列,也有典型病文的分析;还独具创意地设有“作文速成宝典”,为小学生提供写作模板。
  •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本书包括了大自然之子、小小制作家、这个孩子变了、格兰瑟姆镇的中学时代、剑桥的孤独者、不寻常的学生、天才的思索、为学习机会而应试、避灾归乡、乡间奇迹、重返剑桥等。
热门推荐
  • 流水知音

    流水知音

    一位追梦女孩,为了梦想不惜一切代价,以及生命;一位篮球天才,内向冷漠,他又用了什么来包裹住了真实的自己呢?又是为什么包裹呢?他们之间又将发生什么呢?敬请期待!~~~
  • 百转登仙途

    百转登仙途

    仙途百转,少年的命运,英雄的崛起,烈日将军,悬壶济世,为了修真,最后进入了青天派,阴谋、人心险恶、妖魔之害,历经千磨百难,终成一代仙尊!
  • 两晋通俗演义

    两晋通俗演义

    蔡东藩最先撰写的是《清史通俗演义》,1916年9月问世,最后完成的是《后汉通俗演义》,1926年秋季脱稿。在大约1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1部演义,而每写一部演义,都得搜辑、研读有关的大量史料。前面谈过,光“正史”就有4052卷,但光研读“正史”还远远不够。例如他写《元史通俗演义》,除了根据《元史》,还参考了《元秘史》、《蒙鞑备录》、《蒙古源流》、《元史译文补证》与国外有关蒙古史的译文。由此可见,蔡东藩为了完成这部普及祖国历史知识的通俗演义,付出了多么艰巨的、几乎令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劳动。
  • 不可一世录

    不可一世录

    战神归来天下乱,不可一世为她战。…………
  • 梦依蓝

    梦依蓝

    一个午后,你在我旁边笑,笑得那么,那么灿烂.殇你依然,我依旧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呵呵!多么伤!从前,有一个女孩叫:依蓝,男孩叫:殇琦,他们多么的傻,因为太在乎对方,竟然殉情!
  • 十亿年以后

    十亿年以后

    无心的来到了这个不科学的世界,无语的想知道怎么回去,无法的告诉自己想回去必须要有十条命,无奈的告诉自己特码一定要回去。
  •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吴言生说禅贰:经典禅诗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诗》是对禅宗诗歌偈颂的体悟与阐释,探讨了历史上五家七宗的禅僧们所创作的修禅悟道诗偈,同时对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僧诗歌、禅诗美学境界、禅门七家之外的禅僧诗歌,也都设有专章加以阐释,将禅的精华要义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使读者深入透彻、直观亲切地领悟禅的精髓要义。
  • 冰山校花遇上花心校草

    冰山校花遇上花心校草

    主要讲了郑菲菲一个农村的孩子考上了一个贵族学校,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郑菲菲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她并没有几个朋友,只有一个朋友兼死党的林露本想平平静静的过完,确没料被花心校草许文龙给缠上了,还莫名的当上了校花,上一任的校花拼命的找他复仇,徐文龙可是A城最有钱和势力的人了,没人敢和他作对除了郑菲菲,一天郑菲菲在路上走,突然前面出现了几个流氓。。。。。
  •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儒家和道家都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天地万物各行其道,顺其自然,要求统治者行帝王之道,以己德滋养民心。“无为”和“自然”是《老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圣人像水一样“无为”,人民归附如百川之归海。倡导人们像水一样,无为、永不自满、顺从避让、以柔克刚、无微不至。本书是第一本尝试以水的哲学,向人们传播如何以水之道,与人相处,开创事业,修炼心性,做一个水性十足的人!
  • 夜启妍之时光之外

    夜启妍之时光之外

    这次我只有三年时间,不过三年对于我来说足够了!我一定会让你们彻彻底底的后悔!你们当初拿走了我的一切,现在,又想杀了我?呵,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