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3900000036

第36章 华夏精神,侠胆仁心(3)

其实不仅是在儒家及儒家思想的推崇者重视“中庸”,并且将它作为一个正面的道德价值标准来理解,这一思想的结晶还受到了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和其他一些人物的推崇。比如,佛教思想中就认为“万法皆空”,我们应破除内心的固执,避免走向极端,以获得合适的“中”。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同样是一个主张中庸之道的哲人。他认为,人生幸福的关键并不在于对物质不断地追求,而在于努力求知并驱除心中的忧虑及贪念,人类要获得幸福,必须学会节制。无论是从佛教教义还是从苏格拉底的人生幸福哲学理论中,我们都不难看出中庸之道的光辉。

现代视野下的中庸之道:

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圣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阐释,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呢?

我们要认识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是适用,并且很有意义的。古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都比较简单,中庸之道在当时有着特定的意义,但毕竟有限。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很快,很多社会问题纷纷凸显,人们间的社会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从中庸之道中吸取营养和精华变得更有意义了。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双赢共享,多方兼顾,反对只看现在、不计后果,反对只顾个人利益却漠视他人利益的处世方式,这对于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以执中来对付极端、以平常之心来应对世事变化、以切实行动来应付高远目标的思维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我们还需要明辨是非,正确区分带有正面价值取向的中庸与那些虽然挂着中庸的名义,但实际上却是伪中庸的行为。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了保全自己而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或是在需要明确立场的时候,却采取折中与调和主义的人,或是以中庸的名义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他们实际上坚守的并不是中庸之道,而是一种伪中庸的思想。

由此可见,中庸并不是像我们表面上理解的那么肤浅和无用,而是很有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更好地理解和吸取其中的精髓,摒弃其中那些不值得传承的因素,识破伪中庸。

§§§第四节 君子

君子概说:

我们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么这句话前面定义的主人公是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它的最初来源是《周易》中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定义的主语都是“君子”。这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为:天是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在运行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君子应永不言败;地也是非常博大的,它能包容万物,君子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和素养。

那么,何谓“君子”呢?

在古代,君子的称谓一般指两类人:第一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一般多指国君,《论语》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的“君”就是这样。第二是对才德出众的人的尊称,与“小人”相对,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如此。

而要探寻“君子”一词的内涵和意蕴所在,就不得不提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如果说,“仁”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就是说,做一个君子,总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这些都是孔子,同时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君子”行为的起码定义。

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尽管在古代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冠以君子相称,但在封建社会的制度下,对君子的行为有着更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随着时代的推进,就逐渐发展出了与君子有关的的四不理论: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就要非礼勿言,不说空话和谎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这是因为人们关于为人处世的原则还有一条,那就是:在不应该说话的时候说话,那是失言,在应当发表意见的时候而不说话,同样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而,要做个君子,必须既不失礼也不失言。君子从不乱说话,一旦说话,说出的话应该都是有意义的话,符合社会正义的、善良的话。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中国有句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应当是一个爱惜名誉的人,宁可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也不会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宁愿守着清贫也不会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来谋求私利,更不会因此而损害别人的利益。一旦君子有所求,必定是出于正义和责任,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人民。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在言行上不会随便,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懂得从全局、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一切都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是合乎正道的。不仅是儒家这样认为,佛教教义也认为,但凡修行的人,也应该符合正道,即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这两种思想是有契合之处的。可见,做一个君子,就要以正道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在“四不”理论的基础上,有人对“君子”的标准做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总结: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段话的解释就是:所谓君子,就是不谄媚有大权的人,不依附强势的人,不奉承姿色倾城的人,不厌恶容貌丑陋的人,不畏惧强者,不欺凌弱者,对善良的人要有友好,对品质恶劣的人要远离,尊敬年长老者,爱护幼小孩童。做百姓要安分守己,做官要做好承担的工作,穷困但不能不失礼仪,发达但不能背离道义,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孟子说:“不得志时就要修养自身的品德情操,显达时就让天下的人都能这样。”

能做到如上的种种,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君子。

§§§第五节 天下

天下概说:

天下,是东方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在“世界”这个词没引入中国之前,国人只知有天下,而不知有“世界”。

“天下”一词字面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却突破了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古人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这种意思。当然,它还可以指代社会、人和物产等方面。就像封建时期的某位君王常说,这是“朕的天下”那样,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臣民、牛羊等物产统统都是他的。有一个白话词对“天下”的这层意思表达得可能更彻底——“打天下”,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武力夺取政权、创立事业并统治天下的一切。

在古代社会中,“天下”的概念,多被权力集于一身的皇帝所主宰。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作为与高度集中的政权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天下”,也明确发展和确立起来。秦朝将自己的战果说成是“天下之统一”,这也就是说已经将六国统一合并,自己国家的版图已经扩大到囊括整个“天下”的程度了,言下之意也就是“中国等于天下”。到了汉朝时,当时实行的册封制度明显影响着这一思想观念,将周边诸民族包含在内的“天下”概念形成了。在之后的朝代发展中,“天下”在大体上延续着这样的意思,只是在特定的时代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皇帝治理国家,便是治“天下”,包括保卫国家土地,管治天下子民等等。

文人与“天下” :

所谓“天下人管天下事”。古代的学人,对世事人事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每家学派自然渴望通过政治上的诉求来达到他们“平天下”的目的。当然,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自然不会不关心“天下”。因而,在儒家著作中,“天下”是一个热门词汇。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我们后世把这句话简称为“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道出了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修养和能力,成为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人才。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一种过程,你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必然要经过这么多个阶段的磨砺。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但是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作为一名君子所应具备的修养)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人对待自身、对待天下的态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始终不衰。

在中国的历代文人中,关于如何对待“天下”、如何处理自己与“天下”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有人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来只是后周当节度使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后来,兵变成功,赵匡胤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宋太祖念其功劳,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此时的赵普仍然位居宰相之职。有人出于私心,向宋太宗进言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向来知道赵普是不怎么读书的,你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不完全相信。”后来,宋太宗接着和赵普闲聊的机会,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这个故事一方面显示了赵普的谦逊,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论语》的伟大。这一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先天下只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的大文豪、大政治家范仲淹对“平天下”一词最完美的解释。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在百姓有忧愁之前烦恼,在百姓安乐之后快乐。这里的两个“忧”和两个“乐”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范仲淹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结合在了一起,以这句话寄托着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既饱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又展现出浓厚的忧乐情怀。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不止是范仲淹这么想,天下的读书人几乎都有这种想法。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有追求的读书人的心声,而且也理应成为所有读书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第六节 佛教在中国

佛教概说:

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起源于古印度,于汉代时传入中国。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大约也就是在我国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称他为释迦牟尼佛。其中“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暗含着“能”、“勇”的意思,而“牟尼”则是圣人的意思。

同类推荐
  •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本书针对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内容,将精彩的好句子好段落进行科学、系统地归纳,既为小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供急需的素材,又助其在借鉴经典句段中升华思想;既为其寻找到了一位常伴身旁的良师益友,又能激发其创新灵感,进入迷人的作文世界。
  •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

    任何一项有社会价值的研究,都是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确立的。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国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一度被忽略的学校特色与学校建设特色研究再度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把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篆刻(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篆刻(阅读中华国粹)

    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由于印文主要用篆书,工艺流程又是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其成品的功用在于“盖印”,故又称“玺印”或“印章”。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篆刻学”或“印学”。
  • 彼此拼搏的勇气

    彼此拼搏的勇气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 教你学谚语(下)

    教你学谚语(下)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热门推荐
  • 三国演义白话文

    三国演义白话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高冷校草独家爱:我的大小姐

    高冷校草独家爱:我的大小姐

    什么,我倒追的高中男神,竟然成为了影视三地巨星!什么,当年的小学弟,竟然变成了当红辣子鸡!什么,当年满心算计的家伙,竟然成为了霸道总裁!然而,这三个家伙,竟然都来追我了!某女:干什么?男神(傲娇):等你小学弟(暖男):我想你了。霸道总裁(强势):怎么,我找我的女人,还不行?
  • 当爱再靠近

    当爱再靠近

    平凡的家庭主妇意外穿越,在古代与前缘未尽的情人经历种种考验后最终牵手。当幸福生活即将来临时她却又重回现实,面对现实中的老公和孩子她该何去何从?
  • 失心冷公主的葬心恋

    失心冷公主的葬心恋

    大雪纷飞。一个少女狼狈的走在街上,脸上充满了自嘲的笑。笑的疯狂。因为她的爱人走了。到现在她还依稀记得那句冰冷而又绝情的话。机场门口“冷梦雪,我们,分手吧。”听到这句话冷梦雪顿时愣了,跌倒在地上。“不,墨,不要离开我好不好,我不想你离开我。”冷梦雪苦苦地哀求。换来的却是他的沉默。她缓缓地站起来有些梗咽的说“为什么?”“我,不爱你了”他犹豫的说出口。“不,你说谎,你曾说过爱我的,不离不弃的,难道就不算数了么?”梦雪问。萧辰墨再次沉默。少女继续漫无目的的地走着,她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了那个十字路口。。。三年后,他们再次相遇,而面对命运无情,他们之间的爱又会何去何从?
  • 半魔半神噬血天女

    半魔半神噬血天女

    神界之中有位半神半魔的天女名明月,她并非天生是神而是从人类的空间以战争跃上在神界争夺一席之地只为告诉世人混血怎么样不还是成了高贵得神,神界一直是一个独立神圣的地方从来只有神传神并不曾出现人类,高贵神圣的地方被低界人类分区势力又是血统不纯的卑贱之人,众神心中厌恶至极又不敢反抗强大的她,但是在阴谋诡计中她还是沦陷了,他们有阴谋她也有阳谋,灵魂脱体借尸还魂,重生开启另一世的新挑战,亲情,友情,爱情,让她的世界不再是无情的杀戮,这一世且看她和她的伙伴一起玩斗苍穹。
  • 豪门灰姑娘

    豪门灰姑娘

    偏远山区女孩李月儿因好友相邀入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打工,却不经意卷入一个豪门家族的内部斗争中去。身份掉包,权力纷争,阴谋陷害,好友反目,爱上仇人之子……神秘的山谷,远古的宝藏,血腥的争夺,一个又一个的谜,掩饰的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惊天秘密?
  • 吞噬獠牙

    吞噬獠牙

    我以为,命运之轮的流转不可逆;我以为,最美的时光只在童年;我以为,死亡即为生命体的终结。但,当力量超越了神之后;当儿时的伙伴再次重圆时;以及,死后那依然清晰着的意识。我仿佛一瞬间领悟了什么。对,是新的冒险要开始了!
  • 青春有些浅浅的痛

    青春有些浅浅的痛

    大学,我们青春的一部分,少男少女们抽丝剥茧般地蜕变,由稚嫩到成熟,只是一个过程。而爱情,就是催化剂。顾浅浅第一次见简哲,只因他的一句话,就讨厌他。而恰恰相反,简哲第一次见她,就缠上她。“我拜托你离我远点好么?”顾浅浅无奈的对着前面挡路的人说,“不好。这是我的人身自由,你没有资格限制。”简哲耸耸肩,毫不在意的回答。后来,事情竟变成这样:“简哲,你要是再不过来,我就自己走了。”某女不怀好意的说道,“那你就走吧,和我说什么?”某男傲娇的回答,只是几秒之后,某男态度180°大转弯,一边跑一边抱怨地喊道:“你还真走啊,哎你等我一会儿啊”
  • 魂归汉土

    魂归汉土

    那是一汪湖水引她入汉代,初遇高冷终成她最爱,奈何最爱不长久,家人眼前难团聚,回到现代路渐明,无奈无奈,不弃小情如何为大爱?!
  • 白羽录

    白羽录

    强者敌诸多,傲骨需绝世;多情总余恨,痴爱欲倾天。这是讲述了一个重生异界少年腹黑的走上了精彩纷呈的强者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