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风与民歌
在现代的摄影和摄像领域,人们经常会用到“采风”这个词,在现代人看来,采风主要就是指到特定的地方去观察自然风光和体验生活,启发灵感、搜集资料、并进行一定的创作。因为带着较为浓重的娱乐和游玩性质,所以许多人都是很喜欢进行采风活动的。
其实,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采风”一词主要来源于《诗经》中“国风”中的“风”字,本意是指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最主要的则是指采集民歌。“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
民歌,顾名思义,就是人民之歌,它起源并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间。在民间,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也会口头创作一些诗歌来描写自己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理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等,并代代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歌形式。而迄今为止,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民歌就是通过《诗经》中的“国风”保存下来的那些民歌。
我们知道,《诗经》中包含十五国风,分别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这十五国风的命名实际上指的就是从不同地区采集来的民歌,其中“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13国风中的“邶”、“ 鄘”、“卫”、“王”、“郑”、“桧”、“陈”等也分别对应着十三个不同的地方,包括今天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而多集中于河南一带,各地的风俗习尚,在民歌多有反映。
不仅来源的地区广泛,“国风”中收录的民歌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这些民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周初到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和民俗风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满、反抗,这方面以《七月》和《硕鼠》等为代表。同时也抒写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所有的这些民歌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真实思想感情的表达。
“国风”中的诗句语言简朴,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也不是千篇一律,也有不限于四言规定,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给人以灵动之美。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以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更大大增加了“国风”的表现力。而且,这些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既有诗歌的特质,更有民歌的特色。
这就是我国最初的采风活动,主要指的就是收集“国风”中的民歌的活动。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民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泛。
至今仍为人所称道的《楚辞》就是战国后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对出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后,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词,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都与“国风”不同,不少作品都表现出了爱国爱民的情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性的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乐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些“乐府诗”不仅在诗句形式、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而且还加进了乐器伴奏。
唐宋以后,由于社会风气比较开化,民歌的创作相当繁荣,民歌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元明时期,由于人民的痛苦深沉,所以民歌的内容也多是这方面的反映。清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不仅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情景的民歌,还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
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民歌的内容焕然一新。人们以民歌的形式尽情抒发着美好的现实和对更幸福生活的向往,优秀的民歌手更是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人们仍将搜集民歌的活动称之为采风,但与此同时,“采风”二字的含义和搜集范围并不局限于民歌,它不仅是指采集民间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有些学者甚至还用它来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
§§§第二节 乐府
乐府
乐府概说:
不仅是现代的人才喜欢唱歌听歌,中国古时的人们也有这一嗜好。我国的民歌起源很早,起初,只是一部分人出于爱好,喜欢收集这些民间的歌谣,到秦朝统一六国后,朝廷便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乐府,派遣专门的人去民间采风和创作。此后,我国搜集和保存下来的民歌就越来越丰富了。
乐府最初是秦代时期设立的一个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时仍然沿用秦时的名称。汉朝乐府的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但是唐代时,这些诗歌的谱子失传了,但歌词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魏晋时期,人们仍然沿用着两汉时期的乐府歌辞,六朝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收录乐府古辞诗歌总集。唐代时期,不少诗人都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此抒发自己情感,因而也出现了不少乐府诗,如《塞上曲》、《关山月》、《兵车行》、《哀江头》等。宋朝时,郭茂倩编写了著名的《乐府诗集》,将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种分法直到现在还在沿用。
在众多乐府中,成就最高的还是汉乐府。现存两汉乐府诗的创作者不仅有一般的文人士大夫,还包括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这些作品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我们熟知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曾经常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名作: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音西)。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音昆)黄华(音花)叶衰(音催)。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既然说到了乐府,就得提到《古诗十九首》。如果说乐府诗还是诗歌汪洋中的贝壳,那么它们的珍珠就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其实是诗组名,即这组诗中共有十九首古诗。这组诗是我国古代文人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养料,然后再自己加工而成的创作,基本都是五言诗。其实,当时将乐府古诗文人化的并不止十九首,但后人经过筛选之后,最终留下了这十九首。
现在的《古诗十九首》最早是通过南朝梁萧统的《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因为这些诗歌艺术成就较高,但具体作者却无法确切考证,所以才汇编在一起,一般被列为“杂诗”。这些诗歌有感而发,语言朴实,描写生动,没有文人的虚情与矫饰,因此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古诗十九首》不仅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一直为后人效仿,它的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有人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并不过分。
《古诗十九首》名作:
行行重行行(其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西北有高楼(其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迢迢牵牛星(其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第三节 唐诗
唐诗概说:
如果有一个时光穿梭机摆在你的面前,它能帮你回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唐朝。唐朝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盛世时期,它起自公元618年,终于公元907年,在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涌现出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大书法家;出现了众多的伟大诗人……还有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唐诗。唐诗是我们古典文学的骄傲,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直到今天,也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唐朝那样诗人辈出、诗作大气磅礴。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除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外,今天知名的唐代诗人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作品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几乎无所不包。这些诗中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传达出热爱自然的感情;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矛盾,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的表达儿女爱慕之情,有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题材不可谓不丰富。诗人们或用理性的思想,或用浪漫的想象,或者两种兼而有之,由此促成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从直观的形式上看,唐诗的形式很全面。唐代的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而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的用字有平仄之别,押韵的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唐诗既有对前代的继承,更有创新和发展。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直到现代,有人能有感而作一首格律诗,还被视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唐诗根据时代可划分为初唐时期的诗歌、盛唐时期的诗歌、中唐时期的诗歌和晚唐时期的诗歌。初唐时期的代表作家主要为“初唐四杰”(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初唐四杰”一改唐初流行的南朝齐梁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陈子昂则主张并践行着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最有名的诗派为“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中唐时期的诗歌主要崇尚疏旷淡然之美,这个时期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人,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了,另外还有刘禹锡,李贺等。晚唐时期诗歌的主要特色为形式精美,但渐趋柔靡,比较著名的诗人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总而言之,唐诗在各方面几乎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成为了后世难以逾越的诗歌高峰。
唐诗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