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份。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在西方哲人看来,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摆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妙,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做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做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慑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慑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儿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告别习语之后加上3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哲语沉思: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过程,而并非结果。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不快乐,那是因为他们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之美。当理解了这一关系,我们的目标就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就好比爬山,如果你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登上山顶,就会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导致最终失去攀登的愿望和毅力。反之,如果在爬山过程中你不把爬到山顶看成是唯一要务,而只把这当做是自己行动的方向,这样,在爬山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轻松愉快地享受沿途的美丽风景,也不会那么辛苦了。
167 人生可笑又滑稽
判断是应付一切问题的工具,而且无处不在使用。正因为如此,在我写的随笔中,一有机会我就用上它。即使是我不熟悉的问题,我也要拿它来试试,像蹚水过河似的远远地蹚出去。然后,如果这个地方太深了,以我的个头不成,那我就到岸上去待着。承认过不去,这是判断的一大成功,甚至是它最为得意的成功。有时候,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我要试试,看看它能不能使问题具体化,使之充实有据。有时候,我用它来探讨重大的、有争议的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上,它发现不了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因为路子是现成的,它只能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这时,它所做的就是选择它认为的最好的路;在千百条路中,说出这条或那条路选得最合适。我是遇到什么命题就抓什么,对我来说都是不错的。不过,我从来不打算将它们完整地写出来,因为根本见不到全貌。有人答应我们让我们见到全貌,可他们并不兑现。每件事情都有方方面面,有时我只是抓住一面舔一舔,有时只是找出一面摸一摸,有时则要一直夹到骨头上。我往里扎一扎,不是尽量扎得宽,而是尽量扎得深。我常常喜欢抓住命题的某个未曾探讨的方面。如果某个方面我还不熟悉,我就斗胆地深入探讨下去。我在这儿写上一句话,又在那儿涂上一句,算是从各个部分上零零散散地采取的样品,并不打算做什么,也不许诺做什么。我不一定要对这些写上的东西负责,也不会因为觉得不错就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些东西。我还会觉得有疑问,没把握,仍然觉得自己还是老样子——一无所知。
人一活动就会暴露自己。恺撒的内心,不但在组织指挥法萨罗战役时看得出来,而且在安排休闲和艳情时也看得出来。看一匹马不仅要看它在驯马场上的操练,还要看它慢慢行走,甚至要看它在厩内的休息。
人的心灵活动,有的是不太高尚的。看不到这个方面,就不算对人心有彻底的认识。在它平平静静的时候,也许看得清楚得多。感情冲动的时候,它往往显得很高尚,另外,每遇一件事,它就会整个儿扑上去,全力以赴,绝不会同时处理两件事。而且,不是根据事情本身,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如果就事论事,世间事情也许都有各自的标准和特点,但在我们的心里,人心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这些标准、特点任意修凿。死亡对西塞罗来说是可怕的,对加图来说是自己希望的,对苏格拉底来说是无所谓的。健康、良心、威望、知识、财富、美丽等以及与之相反的东西,在进入心灵的时候要剥去衣服,换上心灵给予的新衣,染上心灵喜欢的色彩,褐的、绿的、淡的、暗的、刺眼的、顺眼的、深的、浅的,以及它们各自喜欢的。它们没有一起共同对照它们的风格、标准和形态,每一种单列出来都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不要再找事物的外部品质作借口了:我们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的好与坏取决于我们自己。要烧香许愿就许给自己,而不要祈求命运,命运对我们的品行无能为力。恰恰相反,我们的品行会影响命运,给它打上自己的印记。我干吗不能评评那个在吃饭时聊着天,胡喝海喝的亚历山大呢?干吗不看看在他下棋时这愚蠢幼稚的触动和拨弄的是他脑子里的哪根弦呢?(我讨厌下棋,因为它算不上娱乐,玩起来过分严肃,把可以用来干正事的精力用到这上面不好意思)他在组织他那光荣的印度远征时也没有这么忙过;另一位亚历山大在解析一段与人类永福有关的圣经时,也没有这么忙过。你们看,人的心里把这种可笑的娱乐看得多么重,不是全力以赴了吗?在这件事上它多么慷慨地给每人以直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可能!在任何别的情况下,我都不可能更加全面地看待和审视我自己。在这件事上,什么样的感情不在折磨人呢?愤怒、怨气、仇恨、急躁以及(在最有理由接受失败的事情上的)强烈的求胜心。看重荣誉的人不应在区区小事上展现自己的旷世奇才。在这个例子上我所说的话,对别的事情同样适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展示人,表现人。
德摩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是两位哲学家。第一位觉得人生无聊又可笑,所以公开露面时脸上总是挂着讥讽和笑容;赫拉克利特觉得人生可悲又可怜,所以总是愁眉不展,两眼充满泪水。
我更喜欢第一种情绪,倒不是因为笑比哭招人喜欢,而是因为它更加愤世嫉俗,对人的声讨更厉害。我看,按照我们的功罪,我们受到的蔑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对一件事情表示遗憾,在遗憾和惋惜中却夹杂几分欣赏;我们不屑一顾的东西,却又觉得无限珍贵。我认为,与其说我们不走运不如说我们很虚荣;与其说我们狡猾,不如说我们愚蠢;与其说我们非常辛苦,不如说我们非常无用;与其说我们可怜,不如说我们可耻。因此,滚着他的木桶独自闲逛,对亚历山大大帝嗤之以鼻,将我们视为苍蝇或充气的尿泡的那个狄奥根尼,依我看要比那位号称世人的仇敌的蒂蒙的看法更加尖酸、刻薄,因而也更正确。因为,人会把恨常挂心头。后一位盼我们倒霉,一心希望我们完蛋,避免同我们交往,以为那是与恶人为伍,是危险的,是堕落的。另一位对我们不屑一顾,所以同我们接触既扰乱不了他,也带不坏他。他丢下我们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屑同我们交往;他认为我们既干不了好事,也干不出坏事来。
布鲁图与斯塔蒂里谈话,让他参加反对恺撒的阴谋,他的回答也如出一辙。他觉得事情是正确的,但干事的人不行,根本不值得为之出力。根据埃吉齐亚的学说,哲人干一切事情都是只为自己。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让别人替他做事。而根据泰奥多尔的学说,让哲人为了国家利益去冒险毫无道理,为了几个狂人这样很不明智。
我们自己的人生既可笑又滑稽。
哲语沉思: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适合自己的路只有自己努力开拓的那一条。因此,我们的行动必须谨慎,因为我们的行动很容易暴露我们的丑恶和美好,只有恪守自己的品性,我们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