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时光,啊——何其疾速!我们必须结束这段闲话,各自行动起来才不枉费光阴——唯愿别登上它单调的车轮!这样,我们越是感到工作的乐趣,就越少尝到无聊的滋味,如果碰巧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唉,可惜我们今天的工作常常无益。让我们乞求那位白胡须的老人吧,请他赐予我们闲暇,并给予使用它的快乐精力。圣者,请为我们祈祷!
哲语沉思:
在这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争奇斗艳的鲜花,平凡的我们要学会欣赏但不陶醉;面对袭来的风雨,我们要会应对但不逃避。虽然我们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但我们能掌握脚步的节奏,生命的脚步多了几分稳健,那也是一份动人的美丽。
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得以存在。
163 为何迷惘
有好多年,我重复做着同样的梦,梦中我奋力挣扎想要去某个地方,却总是感到困顿不已;有时我奔跑上山,有时在岩石上攀爬,有时逆流而游。梦中常常出现我所爱的人陷入困境,或是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我的心狂乱纷扰,身体却感到沉重无比且精疲力竭,仿佛在黏腻的糖稀间行进一样。
我知道自己应该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无论怎么努力,就是无法到达想去的地方。我完全孤立,陷入困境之中,被害怕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全世界似乎只剩这种恐惧,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这个梦境恰好体现了“缺乏自我价值的迷惘”的精髓。在梦中,我们往往好像剧本中的主人翁,注定要以既定模式来回应身处的情境,浑然不知也许还有其他抉择。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陷入迷惘,受困于心头的千头万绪,恐惧可能面临的失败时,基本上也陷入了与梦境相似的状态。我们好似活在一个完全界定了生命历程的清醒梦境里,奋力挣扎着试图到达某处,试图成为更优秀的人,试图实现什么成就,试图避免犯错。无论是在吃午餐或是开车回家途中,无论是在跟伴侣交谈,还是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时,我们不断在脑中重复播放自己的忧虑与计划。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相信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终究还是不可能有所成。
与缺乏自我价值感形影不离的,是对他人与生命的疏离感。假使我们是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又怎么可能感到有所归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我们愈自觉有缺陷,就愈感到疏离且脆弱。而潜藏在自觉残缺的恐惧之下的,则是最原始的恐惧,譬如担忧会有什么坏事发生。我们对恐惧的回应,就是想要责怪,甚至仇恨我们认为是问题根源的对象,譬如自己、他人或是命运。然而,即使是将憎恨指向外界,我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感到脆弱无比。
缺乏自我价值感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导致形形色色的痛苦。对某些人来说,最显著的就是呈现上瘾的症状,例如酒瘾、毒瘾或是嗜食。有些人则是执著于一段感情、依赖某一个或某一群特定的人,好从中寻求完整的自我,以及生命存续的价值。有些人则长时间拼命工作,以此来表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上瘾症状在我们的文化中相当受推崇。此外,还有些人则不断假想外界的敌人,永远在对抗世界。
这种自觉残缺、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信念,使我们难以相信自己真为他人所爱。许多人生活在忧郁之中,自觉无法亲近他人。我们害怕被别人看做很无趣、愚蠢、自私或没安全感,以致被排斥。如果自己不够迷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给予我们亲密浪漫的爱。我们渴求归属感,憧憬能轻松自在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且能全然接纳自己。然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使我们始终无法尝到归属感的甜美。
当我们的生活痛苦不堪或失控时,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就会倏然倍增。我们可能会以为,生理疾病或沮丧情绪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基因不良,或者自制力不够,抑或缺乏意志力。我们也可能觉得失业或离婚是自己的缺失,若当初能再努力一点,也许一切就会顺利多了。即使我们可能归咎于他人,然而心里还是默认自己是始作俑者。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迷惘,所呈现的不一定是明显的羞愧感与缺陷感。当我告诉一位好友,我正在写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主题,而这种倾向又是多么普遍时,她坚定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主要的难题并非羞愧,而是傲慢。”这位女士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兼老师,她告诉我,她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觉得很多人迟钝无趣。由于受到许多人的景仰,她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自觉鹤立鸡群。“承认这点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她说道,“或许这就是你所谓的羞愧感吧,不过我真的很喜欢大家尊敬我……只有这样我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的这位朋友呈现的即是迷惘的另一面。她继续坦承,毫无创作灵感,自觉一无是处,或得不到赞赏时,她的确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我价值感。除了单纯地认可自己的才华,充分享受自己的优点外,她还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才会感到满意。
若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我们就永远无法放松,我们战战兢兢地监控着自己,不时挑自己的毛病;找到毛病之后,我们就更加没有安全感,更觉得缺乏自我价值,如此一来我们就得更加努力了。这当中很讽刺的是,我们究竟以为自己要往何处去?有个禅修学生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好像在压榨生命,不断被希望有所成就的想法所驱使。接着他又忧伤地说道:“我觉得自己飞快地虚度生命,仿佛就要这样一路冲到死亡的终点似的。”
我在禅修课提到有关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痛苦时,常注意到学生频频点头,有些人甚至热泪盈眶。他们可能第一次发现,羞愧感并非只是自己的精神负担,许多人其实深有同感。课后有些人留下来讨论、倾诉,说缺乏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根本无法向他人求助,也无法感受别人爱的抚慰。有些人则体认到,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安全感使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有学生告诉我,长期觉得自己有缺陷的习性,使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禅修是否正确,也不相信自己的心灵有所成长。
有学生曾告诉我,初踏上心灵修持之道时,他们原以为透过积极禅修就能摆脱自觉残缺的感受,然而,禅修的确使他们获益匪浅,但是源源不绝的羞愧感和不安全感仍旧挥之不去,好像几十年的修持根本无济于事。
或许他们所遵循的禅修模式并不适合自己,或者他们需要额外的心理治疗协助才能治愈深刻的伤痛。
无论是什么原因,无法透过心灵修持来解脱这些痛苦时,你可能还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哲语沉思:
恐惧究竟能在生命中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意志。我们可以试着去对抗恐惧,也可以尽力以希望来取代恐惧。希望是高于恐惧的,其原因在于:希望是乐观的、信任的、主动的、自由的;希望不会让人消极,也不会让人堕入虚无,它会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希望能开阔人们的心胸,而非限制人们的视野。
164 最美的纪念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传说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哲语沉思:
自然是平息外部无休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唯一途径。外界生活的自然简朴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间,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地生长而欣喜不已,它不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165 生命的热忱
热忱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你成功过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汽油和汽车引擎之间的关系一样。热忱,是行动的动力。
你可运用积极的心态来控制你的思想,同样你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心态来控制你的热忱,以使它能不断地注入你心灵引擎的气缸中,并在气缸内被明确目标发出的火花点燃且爆炸,继而推动信心和个人进取心的活塞。
热忱是一股力量,它和信心一起将逆境、失败和暂时的挫折转变成为行动。然而,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你控制思维的能力,因为稍有不慎,你的思维就会从积极转变成消极。借着控制热忱,你可以将任何消极表现和经验转变成积极的表现和经验。
热忱对你潜意识的激励程度和积极心态的激励程度是一样的。
当你的意识中充满热忱时,你的潜意识也同时烙上一个印象,那么你的强烈欲望和为达到欲望所拟订的计划是坚定不移的;当你对热忱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时,你的潜意识中仍然留存着对成功的丰富想象,并会再次点燃残存在意识中的热忱火花。
没有热忱的人,就好像没有发条的手表一样缺乏动力。一位神学教授说:“成功、效率和能力的一项绝对必要条件就是热忱。”
“热忱”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是“神在你心中”的意思,一个缺乏热忱的人别想赢得任何胜利。
为了使你对目标产生热忱,你应该每天都将思想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如此日复一日,你就会对目标产生高度的热忱,并愿意为它奉献。詹姆士说:“情绪未必会受理性的控制,但是必然会受到行动的控制。”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可升高热忱的程度,你必须为你的热忱制定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一旦你将你的热忱导向成功的方向,它便会使你朝着目标前进。
真正的热忱是发自内心的热忱,发掘热忱就好像是从井中取水一样,你必须操作抽水机才能使水流出来,接着水便不断地自动流出。你可以对于你所知道或所做的任何事情付出热忱,它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象征,会自然地从思想、感情和情绪中发展出来,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内心唤起热忱。
热忱的力量真的很大!当这股力量被释放出来支持明确的目标,并不断用信心补充它的能量时,它便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足以克服一切贫穷和不如意,你可以将这股力量传给任何需要它的人。这恐怕是你能够动用热忱所做的伟大工作了,激发他人的想象力,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
哲语沉思:
热忱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展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它是成功做事的必要条件和必备态度。
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是那些做事不肯安于“尚可”和“差不多”的人,他们总是充满热忱地对自己的工作抱着彻底完美的愿望,通过千锤百炼的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造就出一件件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赏心悦目的精品,成功就会青睐他们。
166 艺术人生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