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交代明白了,我议和是出于一片孝心啊,先帝既然已经死了,梓宫晚回来几年也没啥,关键是母亲年龄大,分别二十多年了,十分想念,你说这万一要是像父亲那样,一命呜呼了,我连个面也没看见,多痛苦啊!所以,我不怕委屈自己,不怕向金称臣,只要能快点把母亲要回来,什么条件都好说!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颗草,生长在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可怜的高宗已经二十多年没找到这种幸福了!
大臣们听到这话,都哑口无言了,上哪找这样的孝顺的皇帝啊!
舆论就此平息了!
反对声音小了,秦桧的事就大了。
当官的职责是什么?就是要为皇帝分忧解难的,要不然皇帝让你戴这顶乌纱帽干嘛啊!秦桧是这么想的。
当前皇帝最大忧虑是什么?就是想妈妈了,一片孝子之心。
说老实话,高宗也够可怜的!可是这天下啊,比高宗可怜的人又哪能数得清呢?皇帝的忧愁,可以由臣子来分担,平民的忧愁,又有谁能分担呢?
当然作为人臣的秦桧想不到这些。他的思想永远属于1138年,属于那个效忠皇帝的时代。
秦桧听了高宗这番肺腑之言后,十分感动,我们的皇帝多么孝顺啊,为了能把母亲救回来,宁可放下皇帝的架子,卑躬屈膝向金议和。
此举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为了赞誉高宗的这份孝心,表达作为臣子的他愿意为皇帝分忧的忠心,秦桧对高宗说:“委屈自己来谋求议和,这是皇帝您的一片孝心啊。看到皇帝您卑躬屈膝的向金求和,我这心啊,别提多难受了,深感不平,这是作为臣子的一片忠心。”
看来能够真正理解我支持我忠于我的,只有这个秦桧了!高宗难免要感慨一番。
议和是要的,但金人也不得不防,显然高宗也汲取了靖康之变的教训,再加上,反对议和的人,一再强调金人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奸诈狡猾,高宗也担心,被金人给耍了。
关键时刻,还是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所以,高宗不忘嘱咐秦桧:“即使这样了,也要做到有备无患,就是议和成功了,边备也不能松弛。”
高,绝对是高!秦桧暗暗给高宗竖大拇指。
按照高宗的意思,秦桧一方面立即安排王伦、蓝公佐到金去迎回徽宗的灵柩和皇太后;另一方面起草诏书,下令戍边官员不能因为朝廷议和了,就放松军备,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发生意外。
高宗想什么,秦桧说什么,高宗说什么,秦桧做什么。
这样的宰相,哪个皇帝不喜欢?
22、三试高宗
看来高宗是下定决心要议和了。秦桧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他的思绪很乱,很乱——
——朝廷上的百官,支持议和的少,反对议和的多,皇帝急需一个托底的人,来帮助他完成议和。
——机会啊!千万不要错过!
——宰相的职责就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就是皇帝的助手。如果宰相的意志不能与皇帝保持一致的话,那么,这个宰相也没有几天干头了。
——要想保住宰相这个位置,必须坚定不移的与皇帝站在一起,只有忠于皇帝,日子才会好过。
——毕竟,这个国家的主宰者是皇帝。
——议和这件事从短期看,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会让许多人骂娘的工作,能担当此重任的人,一定要做好身败名裂的准备。从长远看,议和是实现中兴的基础,只有天下太平了,经济才能发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力才能逐渐恢复,军队才能日渐强大,中兴大业,才有希望!
——人们往往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唉!事到如今,该如何抉择呢?是站在皇帝一边,专攻议和;还是辞职归隐,淡泊余生。
——试想,朝堂之上,少了一个秦桧,会发生大的变化吗?皇帝会因为一个秦桧的退出,就放弃了议和吗?没有秦桧,还会有张桧、李桧冒出来,皇帝一样可以实现议和。
——不要把自己估计得太高,在皇帝眼里,你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棋子而已。
——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谁叫咱是皇帝的臣子呢?乖乖的做个忠于皇帝的宰相吧!
——皇帝的议和决心能坚持多久呢?会不会在反对议和的大臣们的劝说下改变主意呢?要是死心塌地的为皇帝议和,万一有一天皇帝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谁来对自己负责呢?会不会成为众矢之地?
——结果是怕怕的。
——有必要试探一下高宗的议和决心,是不是那么坚定,是不是可以动摇,是不是取信于我。
——如果高宗坚定议和,就抓住他的急于求和心里,主动请缨,让皇帝把议和之事全权交给我来办理,这样工作起来,既不受外界干扰,又避免他人争功。
——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高宗犹豫不定,反复无常,可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伸头,不拖后,保持中立,实在不行就急流勇退,归隐乡间。
——好了,就这么办!
秦桧在凌乱的思绪终于有了点头绪。
东方的东方,霞光万丈,秦桧长舒了一口气。
他困了。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宰执集体朝见高宗,老规矩,有事说事,无事退朝。
商议完国事,其他宰执相继退出,只有秦桧纹丝不动。
他要干什么?单独和皇帝谈谈。
他要谈什么?皇帝对议和的态度。
直到其他人都退出了,走远了,听不到脚步声了,秦桧方才奏道:“臣僚们做事都前瞻后顾,畏首畏尾,不足以和他们决断大事,如果陛下您决心与金讲和,请把这件事交给我一个人算了,不要让其他的大臣干预。”
一听这话,高宗高兴了,心想,好啊,就等你这句话呢,大臣们在整天在一起嚷嚷,七嘴八舌的争吵,也吵不出个结果来,还不如找一个托底的人,让他全权负责议和,有事的时候,君臣两个人碰头一商量,就完事了,免得受朝廷舆论左右。
秦桧提的意见,好!高宗打心里高兴。
高宗对秦桧说:“朕就托付你一个人来办。”
听了高宗这话,秦桧为之一振,心里乐开了花,但转念一想,皇帝答应是答应了,能不能变卦呢?得给他考虑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
“我担心不妥,希望陛下再认真考虑三天,到时候我再上奏。”秦桧卖了个关子,给高宗个选择机会。
高宗这个秦桧搞什么鬼,还用考虑吗?我可不愿意整天担惊受怕,一听到边关奏报,心就提到嗓子眼,生怕金军又来个突然袭击,杀到了眼前。
想当初,我在扬州,精力可谓充沛,正在卧房临幸爱妃,不想被侍从的一句“金军来了!”顿时吓得下体拔凉,自那以后,就失去了作男人的快感。
这样的痛苦谁能知道啊?
高宗搞不清秦桧演的是哪出戏。
这样过了三天,又到了宰执朝见皇帝的时候,和上次一样,秦桧又是等其他人走后,单独面奏高宗。“陛下您——”
效率第一,废话少说!
高宗已经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告诉他:“朕已经考虑好了,让你一个人来办这件事。”
高宗的议和之心还是那么坚定,没有改变的迹象,不过,事不过三,这是第二次,秦桧还想再给他一次考虑机会。因为,议和毕竟是千夫所指的,
机不可失啊,高宗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秦桧这次还是那句话:“我怕另有不妥,还是请陛下您再考虑三天,到时候我再上奏。”
“可以!”高宗这次也看透了,好你个秦桧,你在试探我的心诚不诚吧,好,我陪你玩到底!
试探了二次,高宗这求和心依旧,看来他是认准了这条道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下次高宗还得是那句话。
空口无凭,咱的立个字据,让皇帝用御笔写上,议和的事交给我一个人来办,不让群臣干预。
有了皇帝亲笔手书,再干什么事就方便了,就是皇帝想反悔,也没的抵赖了,白纸黑字在这写着呢,别想往我身上扣屎盆子。
我是受君之命,为君办事。
人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秦桧在家就把这字据写好了,到时候往皇帝面前一送,他只要签个字,这事就成了。
为了这议和,秦桧可是煞费苦心,他也知道,这是得罪天下人的事情,可到这节骨眼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看开了,想好了,没什么大不了,后人怎么评价是他们的事,反正我的一颗心是为了皇帝。
三天,不算长,一晃即到。
这第三次果然不出秦桧所料,高宗议和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那就别再试了,抓紧把字据拿出来,让高宗签了吧。
好家伙,高宗从头到尾,大概扫了一遍这个字据,二话没说,大笔一挥,就是个签!
天将降大任于秦桧喽!
秦桧刚接了这个大活。王伦就带着金使来到宋,商量着把河南归还给宋。
议和开始冲刺了!
高宗这边着手议和,那边又担心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反对议和,从中作梗,与金结怨。
特被是屡次上书要求北伐的岳飞,高宗对他很不放心,因为岳飞这个人,有能力且个性强,经常做出一些让高宗都难以接受的事情,为了稳住人心,高宗一直采取忍耐、劝慰、安抚的手段来对付岳飞。
现在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
当高宗亲自将议和的事情委托给秦桧一个人处理后,就立即召见岳飞,表面上看,这是显得皇帝对岳飞的重视,特别是岳飞到了朝廷之后,高宗先安排他去看看皇子。
为什么要让岳飞去看皇子呢?因为这个赵构的亲生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他本人因为在行房事的时候,听到侍从喊“金军来了!”,一下子受到惊吓,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皇帝不能无后啊?这皇位传给谁啊!
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事,这也正常,接班人问题,向来都是官员、百姓谈论的热点问题。
但不正常的事情是作为武将的岳飞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还上书要求高宗尽快确定太子人选,使中兴后继有人。
按照大宋的规矩,武将只是带兵打仗的角色,在朝政上是没有发言权的,特别是不能干预立储问题。
这是大忌!
而岳飞却偏不信这个邪啊,他敢说敢做,对一些陈规旧俗不感冒。
要说这样的人,皇帝很喜欢,那是不可能的?但高宗暂时又不能处理他,因为平定内乱、抵御外敌需要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
高宗不得不处处迁就,甚至是顺从他。为的就是把这个人牢牢的掌控在手上,为他卖命。
这不,岳飞刚到临安,高宗就安排他见见自己收养的两个赵氏皇子。
这个两个皇子是什么来头呢?他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的后代,属于太祖那一支的,而大宋皇帝从太宗以后,都是太宗那一支的。
这次怎么改了规矩?
不是高宗有心要改,实在是没辙了,太宗那一支,就剩下他老哥一个了,又没了生育能力,也算是历史轮回吧,北宋从第二代皇帝开始就成了太宗那支的天下,这南宋也从第二代开始,把天下还给太祖那支。
天意啊!
让岳飞看皇子,高宗的意思是,你不是让我抓紧立太子吗,那么我先让你看看皇子,你满意不满意,要知道不是哪个武将都能看到皇子的。
这次是高宗为岳飞破的一次例,让岳飞感受到高宗对他不同于其他的人的恩宠。
岳飞也被高宗的这个举动给感动了,他见了皇子后,也十分的高兴,说道:“国家后继有人了,中兴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
高宗一听这话,心里就不自在:又是中兴!还把希望寄托在皇子身上了!那我赵构就实现不了中兴了?把我看贬了吧?
这个岳飞啊,口无遮掩,话无分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高宗的心又多了一份不满。
这让高宗不满的事还没完,岳飞看到秦桧忙上忙下的和金人议和,心里这个气啊,老子在前方卖命,你在后方议和,我在战场上杀敌人,你在饭桌上会朋友,哪有你这样当宰相的,这不是卖国求荣吗?
岳飞想着想着,老毛病就又犯了,也不管高宗爱不爱听,就上奏说:“我大宋和金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还不了解金人吗?他们并不可信,和好不能依恃,宰相谋划国家大事严重不当,恐怕要让后世人嘲笑!”
议和刚见成效,金人来归还河南,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岳飞却站出来质疑议和,指责秦桧。
高宗不答应,秦桧也不高兴。
你一个打兵打仗的武夫,好好的带你的兵算了,怎么干预朝政来了,要知道这在大宋以前可是没有过的。
犯禁忌的人,终究要被禁忌所累;坏了规矩的人,终究要被规矩所害。
当着满朝官员的面,公开抨击我的所作所为,太不给面子了。
这个仇我给你记着,岳飞,咱们后会有期!
在面上,秦桧什么也没说,在心里,秦桧暗暗记下了这笔帐。
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心细如针,一个耿直倔强,一个圆滑狡诈。
两个人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在大宋历史舞台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让我们慢慢赏析。
23、没有硝烟的战争
秦桧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公关,顺利承接了议和这个经皇帝钦定的重点项目。
为了顺利实现议和,高宗为秦桧开辟了绿色通道,凡是涉及的议和事情,秦桧可单独面奏皇帝,不用在朝堂上说,避免引发争论,激化矛盾。
搞得很神秘,未经高宗同意,秦桧也不能随便发布有关议和的消息。
两个人是一唱一和,配合得相当默契。
这么多年了,高宗总算找到了一个忠于自己的心腹。
有了高宗钦点,秦桧现在应该很神气了吧?
然而,事实总是出乎人的意料,秦桧想高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心里面很不平衡,你想啊,现在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如此的高,满朝文武百官谁能比得了?但在朝堂上,自己还没有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步,还有个赵鼎,地位比自己高出那么一点点。
赵鼎是大宋旧臣,崇宁五年(1106年)就中了进士,因为有才,不断升官,靖康之变发生时,他也跟秦桧的等人一道反对立张邦昌为帝,拒绝在推荐书上签字。
但庆幸的是,当时他官职较小,名气不大,跟秦桧这个御史中丞没法比,所以尽管他也反对议和,反对张邦昌,但并没有引起金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