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心总会换来回报。世事就是这样,当我们左手付出爱时,便能从右手收获爱。就像我们在旅途所经之处播撒各种鲜花的种子,即使我们不会再从同一条路上经过,但是这种美的传播会让原野变得美丽,让道路两侧鲜花缤纷、生机盎然,我们的心灵也会因此变得无比富足。
做人应当像火炬一样,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当我们将付出的意识贯注自身并向周围扩散时,身边的人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带来的浓浓暖意和旺盛的生命活力。人的天性是感恩的,他们得到了爱,也会有所回馈,也许只是一句感谢,或者一句赞美,却足以将爱的温暖延长。当彼此的爱汇聚到一起时,这个小小的气场便足以令所有人感动。爱是一种循环,主动去爱世人,我们所得到的将会远远超过我们的付出。
利人的大欢喜与大自在
利人可让自己得大欢喜、大自在。
中国古代哲人历来强调“君子成人之美”。这是一种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世事的情怀,是一种“极目楚天舒”的境界。把美好的事情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能够因此得到乐趣,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才是君子之风。一个人如果拥有了成就他人的心量,也就能成就君子风范。而在佛家观念里,君子成人之美意即人在护持他人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能超越自我限制,还能成就自己的菩萨道业。
君子风范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是不斤斤计较微小的损失。要不怕吃亏,不在乎吃亏,以成全他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样就能结交更多朋友,成就更多好缘分。很多时候,不计得失的人,反而容易得到更多。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他们各凭本事,一展身手,不一会工夫,都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收获。
那两位钓鱼高手,个性相当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答理别人,独享垂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技巧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大家一拍即合。
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不仅仅是满满一大篓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地被游客围着,备受尊崇。
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看看竹篓里的鱼,收获远没有同伴的多。
正因为懂得成众人之美,这位热心的钓鱼高手才能收获满满一篓鱼,结交一大群朋友。人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我们的付出超过回报时,就一定会取得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获得超过了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绝不是跟钱有仇,而是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破坏了长久的心情。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世人你争我夺,就算不损己也不愿利他。为他人作嫁衣的人似乎已经绝迹,于是人的自私心便重了。自私心重的人,心灵之泉会慢慢枯竭,欢喜也会因人的心灵枯竭而慢慢枯萎。但世间还有什么比欢喜更为珍贵的呢?佛家倡导世人从善如流,为别人结因缘,不仅是因为利人可散布欢喜,亦是因为利人可让自己得大欢喜、大自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当一个人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在这个崇尚合作的世界中,没有一个人能担当全部,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往往就维系在与别人互助的基础之上。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非无法弥补。我们应该时刻抱着这样的态度: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因为自私而抛弃别人,那别人也一定会抛弃我们。只有心底无私的人才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并且取得他人的信任与拥戴。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
一、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
二、尽自己所能地做一些慈善事业,如捐款、做志愿活动等。
三、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
四、与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多做好事,可在行动中纠正过去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从而与人结下更多缘分。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
当我们总是抱怨人间的爱太少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爱心。
在佛家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所以,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外的事物,关系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当我们用善良的心给别人带去关怀和温暖时,自己也一定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所以,当我们总是抱怨人间的爱太少的时候,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爱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对别人好,别人往往也会对我们好,对别人不好的时候,又怎能希冀别人将爱倾注在我们身上呢?拥有一颗爱人之心,才能为人所爱。爱别人也是爱自己。
一个人希望被别人喜欢、敬重,必须先学会关爱别人。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去尊重别人、爱别人,就像不求报酬做善事终会有所回报一样,别人往往也会加倍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这也是“福在积善”的道理所在。
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的国王有三个王子,而在这三个王子中,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
有一天,国王和王妃带着三个王子,率领群臣外出游玩。三位王子如同出笼的小鸟,快活地穿梭在丛林之间。忽然,他们发现了一窝老虎。一只雌虎正给两只小虎喂奶,雌虎瘦弱无力,虎仔活泼可爱,但雌虎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小王子见此情景,就问两位哥哥:“哥哥!你们看那只雌虎瘦得皮包骨头,快要饿死了。依我看,雌虎在饥饿难忍时,一定会把虎仔吃掉的。怎样才能让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鲜的肉和温热的血,否则它一定会吃掉虎仔。”大王子说。
小王子听罢,心中有个想法,他打算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虎仔。小王子决心已定,遂支开两位哥哥,舍身让虎啃食自己的肉身。两个哥哥回来时,看到弟弟已经成了一堆白骨。
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当时,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疑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等各个世界,才发现自己前生施舍的残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而父母、兄弟正围靠在尸首旁边,痛不欲生。摩诃萨青王子心想:“这样下去,有可能会令父母丧失生命,我要下去劝导他们。”
摩诃萨青王子即刻离开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百般规劝和训喻。国王和妃子听到空中的声音,仰天央求:“刚刚规劝我们的是哪位神明呀?”
“我是摩诃萨青,不久前施身给了饿虎。由于这种功德,现在投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为非作歹的人,都会下地狱,凡有善行的人,都会居于天界。你们为什么还沉陷于忧愁与烦恼之中,而不能够觉悟呢?为何空自悲叹,不去修持各种善事呢?”
经过王子的一番说法与教化,国王夫妇逐渐醒悟。国王吩咐家臣赶造七重宝函安放小王子的遗骨,并建造佛塔安置其中。摩诃萨青王子看到父母从悲伤中走了出来,才安心地返回天上。
王子为救虎而舍身,最终得以投身天界,得到了善果。现实中的凡人也许不需要有此大善行,但是如果能心生善念,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同情和悲悯之心,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勇于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样的善行,无论大小,都是一种功德。
自古以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对他人施与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只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吝为他人付出,就能广结善缘。
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正是靠不断的相互付出来维系的。一颗时刻想着付出的心,是人性中的无价之宝。付出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一个人不仅要在具体行动和物质上不吝付出,而且还应时刻存着服务他人,给人方便的心思:
一、以结缘的胸襟与人交往,庄严世界,美化人间。
二、凡事不要求他人,先要求自己。
三、要付出物质,用物质上的便利来帮助他人,更要付出爱心,用无私的爱心温暖他人。
四、救济危难,献心献力,与人共荣共有。
五、以祝福、友爱、包容、服务他人之心待人。
为他人付出,不见得立刻就有回报,但最终这种付出的功德会循环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一个人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便能倾听到来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这种回音,远远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做实事才是做好事
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因此佛家在度人的时候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出于《论语》,这种教育宗旨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佛陀度人,也会分别众生的才智、根基和目前的状况,而不会一概而论。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被佛度化,度人要讲究条件,也要讲究度化的方法。方法对了,度化才能深入到被度人的内心,使其得到正见,脱离苦海。度人不是棒喝威逼,以恰当的方法度脱众生,才是佛的真慈悲。
佛家的慈悲要靠智慧来烛照,才能切实地普度众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发善心,行善行也是如此,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就像照顾花草也要依据花草的不同生长特性区别对待一样。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人)正埋头整理花草。只见他手中的剪刀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同样。”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
“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
“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不可救药,对他们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
“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便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给我上了一堂育才之道课!”
禅师将照顾花草与教育子弟作了一番精彩的比照,并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方式,以求花草长得更繁盛,子弟教育得更出色。其实,育才之道与行善之道一样,因为两者的对象都是形形色色的人。
只有一颗好心,没有做事的能力,就做不成真正的善事。人群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做善事须不拘一格,方法多样。
首先,应了解帮助的对象。倘若只看对方穷困可怜,便不管不顾地上前帮忙,甚至用冰冷的钱物代替真诚的关怀,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帮到对方,反而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引起对方的反感。
其次,想要做成好事,自身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应机而变的智慧。一个力气不大的人,想要帮助别人提起重物,当然不现实,这是体力上的问题,无法强求,但是,换一种方式同样可以实现目的。比如,可以为对方准备一辆拖车,或者请几位搬运工,甚至只是为对方准备一个休憩的地方,送上一杯解渴的清茶,都能帮助对方减轻负担。
再次,有好心,一定要做实事。所谓实事,就是真正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一个人有一颗想为他人做事的心本来是好事,但是,倘若这个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虚荣心和出名的心思占了上风,或者缺乏长久的毅力,助人时半途而废,这就不算做实事,也不算帮助他人了。
总而言之,助人除了怀一颗善心,怀满腔真诚,还需要讲究方法。人与人的相处本就是一件复杂之事,助人也是与人打交道的一种方式,因此,正如相处之道需要方法一样,助人也不能以一概全。其实,只要真心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地体会他人的心思,体谅他人的处境,也就自然能用好心做成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