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恐摇了摇头,说:“你不会捉,不是像你那样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应该怎么捉?”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痛得西堂大叫:“师兄快放手!这个‘虚空’会疼的。疼死了,鼻子要被你拽下来了!”
石恐禅师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得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的指点!”
石恐禅师告诉了西堂一个真正的事实:虚空不是“无”,而是需要通过实际存在的东西来体现。故事的最后,西堂悟了,这时候他才真正捉住了虚空。
空并不是指一切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去促成某事,但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得失不挂心,才能斩断烦恼的根源。空是指对一切都不贪恋,万事都放下,心中无一物,才不会有执著心,没有执念,才不会产生痛苦。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赵州禅师曾经说过一句禅语: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众弟子不解,纷纷前来询问:“禅师你说佛是烦恼,那么佛在为谁烦恼呢?”
赵州禅师说:“佛在为芸芸众生而烦恼。”
弟子又问:“怎么做才能免除烦恼呢?”
赵州禅师严肃地责问弟子:“免除烦恼做什么呢?”
还有一次赵州禅师看见一个弟子在礼佛,就打了他一下,问:“你在做什么?”
弟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惴惴不安地回答:“我在礼佛。”
赵州禅师斥责他:“佛是用来礼的吗?”
弟子顿觉委屈:“禅师,礼佛不是好事吗?”
赵州禅师又打了他一下,说:“好事不如无事。”
烦恼不必放下,因为对于佛祖来说,本就不曾提起;礼佛本是好事,但与其惦记着礼佛这个过程的本身,不如将这个念头抛却。
在短暂的生命中,烦恼只是须臾一瞬,做人若能悟到这一境界,自然能摆脱烦恼,无牵无挂,满心欢喜。佛教是一个重视心灵力量的宗教,人只有从内心时辩烦恼,认识烦恼,领悟烦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烦恼,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以下三点可略作参照:
一、要明因识果,从自制中克服欲望。
二、要摄心正念,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三、要少执多放,从舍得中体会快乐。
人生不被任何事左右,来去自如、神清气爽,何愁不从容。生活是一串干干净净的念珠,本无烦恼忧愁,是我们自己将无数的烦恼寄托在念珠之上,所以在生活中行进就好比转动烦恼的念珠,转过去一个,烦恼便消失一个;转回来一个,烦恼便又再来一个。懂得跳脱虚无的烦恼,就能在自在中轻松捻动佛珠,顺畅前行,捕获快乐。
吃饭睡觉也是修行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意思是没有原因地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理由,只是觉得烦闷。
人无事也要寻觅一点愁怨,更何况有事时?世间的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心头的闲愁太多,吃饭就不香;心底的思虑太多,睡觉便不宁。
一天,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参禅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禅师,您也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吗?”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世间的人之所以不能求得心安,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有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如果能摆脱那些无故寻来的烦恼,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佛的境界。
佛法其实很平凡,修行之道无非平常生活,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题是许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当压力缠身时,心心念念都是烦恼,又何来吃饭睡觉的平常心?
拥有平常心很难,人们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对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与统一的心,也丧失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
所以,现代人亟须的不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让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到片刻圆满,让纷扰的内心获得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在体现在生活最平常的细节中:
一、做好当下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寻常的真味。
二、专心致志于眼前每一个细节。正如佛家修行不一定身在禅房,做人也是一样,不必去深山求道。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自然能心境轻松、不急不缓地在凡常中得到超脱之乐。
三、不执著于已经过去或还未到来的烦恼,认真活在每一刻,将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一种修炼。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快乐,不论佛学修行还是消除烦恼、找到幸福,最先做的都不应是念“阿弥陀佛”或是空想,而是应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该做好的事。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圆满了,才能体悟寻常生活的真谛,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安住于世间,寻获快乐。
处处退一步,步步饶一着
豁达博大的胸怀,不计较小节的潇洒,欢喜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
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心转”的道理。禅宗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境由心生,心乃工画师,能画世间万般景象。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却可能愁云密布。人生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心胸豁达,不论心外是否有阳光,内心都晴朗而开阔。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人们往往执著于眼前的念想,而忘记了生活的方向,这被佛家看成大糊涂。做人需要时时警醒自己记得本心的生命,忘记生活中小事的纠葛,这样方可达到佛家所说的释怀。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与周围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磕磕碰碰,沉溺于这样的小事中不能自拔,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因此少得很多快乐。我们要学会记住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却自己的不满之心,如此便能活得自在、轻松,能够坦然地面对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便兴冲冲地抱着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他刚一踏进大殿,就与左侧跑出来的人撞了个满怀,捧着的水果也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都撞翻了,你要给我一个交代!”
撞他的人叫李南山,他也非常不满地说道:“已经撞翻了,我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这么凶?”
朱友峰非常生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正好从此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些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例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相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协调好这些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实在太幼稚了!”
广圄禅师的一番话,感化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
我们常常会为生活中的琐事大发雷霆,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沉静,就像一杯混浊的水。
沉下心来思考,不难发现每一次让我们生气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而已,但它们却影响了我们一天的心情。我们不妨宽容,随性一些,以使自己拥有健康快乐的心。
一、处处退一步,人我不计较。我们不与别人斤斤计较,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对别人释怀,即是对自己释怀。
二、时时忍一句,口中多说好。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产生纷争;不吝惜赞美,就能与人结缘,在人际关系中顺畅无阻。
三、步步饶一着,不争强与弱。我们每天穿梭于茫茫人海中,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意,带来的是包涵和谅解。多少烦恼,一笑而过,生活因此而变得轻松、快乐。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因为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豁达博大的胸怀,不计较小节的潇洒,欢喜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