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孤独的痛苦,一种孤立的状态。为了要了解它,我们必须在和它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来沟通,不下结论,没有偏见,没有推测。为了要了解寂寞,我们必须以自由的态度来接近它,在没有任何的恐惧下接近它。当我们和寂寞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清其中的真相,而不是因为不了解而去逃避它,这样寂寞就会慢慢离我们远去了。
寂寞是自我封闭的行动
“我”是空虚的始作俑者,就是自我封闭的过程,其中我们意识到了极大的寂寞。自我了解是停止孤立的起步,也是结束寂寞的开始。
——《爱与寂寞》
看破红尘易,忍受寂寞难。寂寞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行动,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完全的孤立。虽然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情绪,但它们都是独立和分裂的。我们习惯把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事物都分成“你的”或“我的”,从而不断地去分离、分化我们自己。不管是身体或心理上的活动,都是变成自我孤立的形式;而当没有任何活动的时候,自我就会有空虚的感觉,寂寞就是这种空虚的产物。
寂寞正是由这种空虚、虚无引起的恐惧,是迫于无奈的虚无,只有当“我”的意识是空虚寂寞时才会存在。寂寞有时候是因为自己找不到朋友,而一个人又没有办法好好地独处,所以它促使我们表现出非常焦灼的样子。寂寞就是当我们百无聊赖之后在自己的困室之中踱来踱去,想思考却头脑混乱,想看书看不进去,想看电影看不进去,想打游戏也没有心情的一种状态。我们就像一头困兽,想要逃离寂寞的樊笼,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那个时候总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狂躁和愤怒。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意识是说,人们尽管羡慕林下高洁之名,却也难耐林下寂寞之实。即使淡于功名的人,也未必受得了长期与世隔绝的寂寞。
寂寞之所以这么可怕,是因为寂寞的体验是十分的私人化的,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寂寞,它让人想到死,想到人生最悲惨的事情,它是情感当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种。如果一个人喜欢与寂寞打交道,或者说寂寞已经在这个人的身体里,占据了相当的领地,而且还不断地扩展,这个人的精神堡垒离倒塌就不远了。
为了避免自己的精神堡垒倒塌,人们必须寻求各种排遣寂寞的办法,比如去会朋友、聊天、打牌、看电视,于是成为一个庸人。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愈来愈被外务分心,我们愈来愈世故以及世俗。各式各样的娱乐、数不清的书籍、报纸上整版的新闻和评论,很显然,这一切都代表着我们不停地需要被娱乐。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空虚、无聊的,我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改革,作为逃避自我的方法。为了逃避寂寞,我们跑到庙里或教堂,我们打扮自己,参加社交活动,看电视、上网、读书、听音乐等。
难道这不也是一种自我封闭吗?我们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以为能驱赶空虚的喧哗当中,其实正是把自己隔离起来,我们的头脑不让我们去认识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寂寞,观察一下我们的空虚?当我们真正静下来全心全意、尽知尽能地观察它们,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叫做寂寞的东西吗?
所以,觉察到空虚的心灵需要做什么,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要我们不了解自我封闭孤寂的状态,不敢去直面自己的真实面目,消除寂寞就困难重重。反之,当我们开始自我了解,就是停止孤立的起步,我们就不再感到寂寞。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和哲人或圣徒一样的人。
孤独的象征
我们对自己关注得越多,我们越是孤独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孤独产生的过程,自我中心构成了孤独的象征。
——《你就是世界——如何对待你的生命》
孤独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事实。人们都或深或浅地经历过孤独。我们可能会拥有所有的财富,可能享受过种种快乐,也可能具有超强的能力并得到上帝的福佑,但孤独的身影总是闪现其中。孤独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出现的?
当我们深入这种孤独状态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怎样的?这个时候,大脑思维会选择听录音机、读书来逃避孤独。孤独变成了一种逃避。比如说,一个人会选择躲到人群中,与他人嬉戏欢笑,约朋友去看电影、去酒吧;一个人会选择躲到文字中,看前人是怎么逃避孤独的……无论选择任何逃避的形式,实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自我的活动。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已经明白:孤独是一种隔离的状态,当我们无法与任何事情相容,无法与集体相容,也无法与国家、与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与孩子相容的时候,我们就切断了与别人的关系。因为在这种状态中思维停止对一切关系的思考,变得封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把能量消耗在自我中心的活动里,这些自我中心的能量从根本上阻碍了所有能量的流动,这就是孤独。
孤独对环境是没有必然的要求的,孤独者可以身处闹市,可以被人群包围着,甚至是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们对自己关注得越多,我们越是孤独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孤独产生的过程,自我中心构成了孤独的象征。
为什么说自我中心构成了孤独的象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得野心勃勃、贪得无厌、嫉妒心强、固执己见、痛恨批评,这些自我的情绪和行为往往阻碍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也就将自己与他人孤立起来,孤独感油然而生。
有人认为,孤独是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我们可以一眼就识别出周围的孤独者,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思想的光环在笼罩着。我们很轻易地看到孤独的产生不是人的本性,它也不是我们从父母那继承来的,这使得我们感到疑惑: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大脑本身带来这些孤独者完全的孤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创造了这种孤立感吗?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要成为一个既富有又尊贵的高层人士,我们每天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运作,我们时刻都在试图让自己更出众,即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不曾歇息,反而高速运转着,思考种种关于工作、生活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要成为什么的欲望造成了孤独,欲望是思想的活动,因此思想的活动带来了孤独。思想、心灵,总是在使自己更出色、更伟大,最后不得不将它自己引向孤独。
孤独让人特别痛苦,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逃避它,我们去教堂,去从事社会工作,和恋人结婚,养育子女,交一堆朋友或者吸毒——只要能够避开这巨大而绝望的孤独,我们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下来,还最害怕独处,让我们独自待一分钟都是一种酷刑。头脑经常不让我们独处,它变得局促不安,忙于找到种种出路,所以我们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正试图用已知的东西填补这个巨大的空虚。但最后我们发现逃避没有任何用,孤独仍如影随形——内在的孤独,外在的孤独。
要解除孤独,只有一个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停止“我”的思考,停止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思想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孤独来临时,我们不要想着逃避它,而要用心去感受它,自我就会慢慢消失,孤独渐渐就改变了它可怕的面目,反而成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灵深处的自我的最佳工具。
超越孤独的单独
有一种单独的状态不是恐惧或寂寞的孤独感、孤立感,也不是记忆或知识,它不被头脑、语言、社会、传统接触,它是一种直接的观察,是我们必须经历并超越的感觉。
——《生命的注释——单纯的品质》
孤独和单独是两个拥有不同内涵的词。
那么孤独和单独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在周围建起一座拒绝的墙,我们就是孤独的。我们拒绝所有的批评、所有新的思想,因为我们害怕,不想要受伤,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我们曾经被伤害过,受伤的记忆还在那里,所以我们就抵抗。我们相信耶稣或者佛陀,或者相信其他什么,我们拒绝任何怀疑的意见以及对我们信仰的批评,因为在那个信仰里面我们有安全感。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孤独,在孤独中我们变得自我中心,我们开始用行动孤立我们自己。在孤独中,你感觉不到同他人的联系,这是彻底绝望的孤独。
而单独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状态,尤其是我们的心。因为当我们单独地自处的时候,这种单独的状态,那种精神的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自我。对于“自我”来说,单独的自处是人生中必须体验到的美好时光,因为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我们从外界的工作、教育和社交中抽出身来,回到自己的世界;或者从与朋友一起高谈阔论的争辩中回归自我的思考;或者从成群结队的闲逛中离开,独自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那种娴静、充实和满足的独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单独的境界,不仅使身体处于单独的状态,而且还要找回心灵的自由。当你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你却丝毫不感到空虚或者无聊,而只是感受到一种单独的体验。
如今很少人能够享受到那样单独的状态。因为现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真正的单独过。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时间很多时候是由父母支配的;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是属于大家的;我们在教室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时间是属于老师的;哪怕一个人上完一天的课或者下班回家,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打开个人电脑、聊天工具,那时我们的时间是属于网络的;即使当我们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时间也是属于书本的。或许你会说:我一个人出行的时候我就可以整理自己的思想了,可是你看到公交车上、地铁上的移动电视或广播了吗?其实它们占用了我们的五官,剥夺了那些属于我们的唯一的一点时间。然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真正的时间,你都没有时间来看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你根本就不可能自如地生活,所以我们格外地需要单独。
同时,你肯定有过这种感觉:当你深夜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可能会感到虚无的恐惧。当你身处人群之中,坐在公交车上或者在一个聚会中,你可能会突然感到彻底的绝望。你周围所有的事情都是空虚荒芜的沙漠,你坐在那里,感觉到彻底的空虚、彻底的孤独。你既没有享受到群居的快乐,也没有体验到独处的寂静,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超越孤独。
超越孤独,才能享受单独,即只有当我们停止逃避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应该做什么。当我们单独的时候,我们愿意面对真实存在,不去打开网络,不去翻开书本,而是专心地认识自己,那时,这种孤独就到了尽头,因为我们内心的状态由浮躁变为了平静,由痛苦变为了欢欣。
如果你也能抛下所有东西——工作、事业、想法等等,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学会纯粹地独处,你就能远离所有的影响——渴望、占有、消沉、束缚、强制……从而深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觉察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你就拥有并享受着单独的愉悦。
空虚感从何而来
“空虚”是一种孤立的过程,是每天与人关系的产物,只要我们还是想用头脑里的那些东西填满自己的心,我们的人生注定就是空虚的。只有当我们可以真正地面对它时,才能够彻底将其摆脱。
——《爱与寂寞》
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空虚”被看做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情绪病毒,为什么它让人们如此惧怕?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了解空虚的定义。
空虚是一种内心的心理体验,常常感到空虚的人,大多都活的不塌实,对人生和生活都坏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幻想,一直都在寻找追求目标却没有将行动落实到生活本身。他们有时感觉非常不好,非常无聊,但是却无法将这种感觉传达给别人,别人也无法深层次地体会他们的感受和感觉,没有办法正确的和他人实现交流和沟通,如果空虚的人自身不付出努力去改变这样的状况,将会引起恶性循环,他们将越来越被空虚情绪所包围无法逃脱,找不到合适的情感疏导的出口。
我们的生命为什么空虚?虽然我们看上去非常繁忙、活跃,我们上网、听歌、看电影,虽然我们娱乐、结婚、上班、交朋友,然而我们的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所有的活动只是在例行公事而已。我们在利用各种知识填补自己的空虚。我们知道如何让自己更活跃更有社交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怎样上网聊天。我们以为空虚的对立面是头脑满满的状态,所以就利用一切手段、利用各方面的知识、关系去追求新鲜的东西,把它装满头脑和心灵,填满一切的时间和空间,以此去掩盖空虚。可是我们真的消除空虚了吗?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文化沙龙和别人讨论学术问题,去找朋友吃饭唱歌,去阅读哲学书籍,去寻找宗教上的导师,通过这些行为你发现空虚依然存在,即使是从外在的形式上暂时摆脱了,活动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很充实的,可是下一分钟它还是能重新回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