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顾恺之的“传神论”。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西晋著名的画家。他作画意在传神,在绘画实践中一直追求“以形写神”,艺术效果奇佳。
想在作品中赋予深邃的情致,没有高妙的绘画技巧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画家擅长用线条作画,他们会用丝般柔韧的线条勾勒出个性鲜明的人物。顾恺之更是一个把控线条的圣手,在线条的表现力上无人能出其右。《女史箴图》正是一幅线条唱主角的作品,几乎看不到大面积晕染的部分,色彩起到的只是点缀作用。我们能看到的是优美的线条勾勒出的女史们宽大的衣裙、饱满的容颜。画家笔下的线条均匀有致,节奏感十足,让观者不禁大为赞叹。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为“六朝四大家”。我们可能对顾恺之的一般比较片面,其实他是一位全才,不仅在绘画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赋、书法都享誉绝一时,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痴绝。原来他是一个很有才情又有趣的人,可惜我们与他距离的时代太遥远,无法对他了解更多。
§§§第39章 展子虔:一千多年前的山水画家
隋代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模糊而纷乱的,提起这个朝代,你更多会想起荒淫的隋炀帝或者激扬的“隋唐演义”故事——这很正常,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大约有1400多年。不过,现今世上依然保存有1400多年前隋代画家的真迹,而且还是著名画家的墨宝。
这幅珍贵的古画名叫《游春图》,是隋代杰出山水画家展子虔(约550~604年)的作品。
我们看这幅《游春图》时,画家描绘了开阔的春日景象,山水壮丽,草木繁密,士人淑女或泛舟湖上,或策马山间,姿态生动,情致优美。
展子虔还是一位“多面手”,人物、佛道、鞍马、车舆无一不精,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山水画。他在山水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揣摩出来的绘画方法对后世画家有很大影响。有人认为,他对唐代“金碧山水”的影响尤其大,遂称其为“唐画之祖”。
“金碧山水”这个名字,可能会让我们感觉陌生,但现今较为常见的青绿山水,正是由金碧山水发展来的。金碧山水是用泥金﹑石青和石绿三种颜料作为主色创作的美术作品,与青绿山水相比,金碧山水多了泥金一色。从《游春图》上我们能看到,画家用了大量青绿色描绘山水,并用泥金画山脚。虽然在绘画时,画家只用了“勾”的笔法,画法略显草率,但是已初现青绿山水之雏形。所以,说展子虔开金碧山水之先河并不为过。
§§§第40章 且观王维画中诗
说起王维(701年~761年),你一定以为要谈他的诗歌,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的诗固然有名,但这里要谈的是王维的画。不要吃惊,王维和达·芬奇、丢勒一样,都是全才。他的诗、书、画都特别出色,此外他还是一位佛学专家,并且精通音律——他做的第一个官就是太乐丞,相当于今天皇家爱乐乐团的总指挥。也许他的诗写得实在太好了,盖过了他其他方面的名声。
王维的诗清雅脱俗,他的画也绝非凡品。传说宋朝诗人秦观肝气郁结,久病不愈,友人将王维的《辋川图》借给他观看。王维画中的清雅山水让秦观乐而忘忧,看了几日,秦观竟然不药而愈了。苏轼说的好:“味摩诘(王维的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在美术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在水墨技法上进行的探究。今天的水墨画是由山水画脱胎而来。在王维以前,山水画多用线条勾勒并用青绿重色。这样做偏于写实,在画家表现意境方面颇有局限。王维大胆地变山水画之勾斫技法为渲染,采用破墨法进行创作。在王维笔下,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所创作的山水格外鲜活,后世画家争相效仿。
§§§第41章 城市风貌的记录者:张择端
有人说,艺术家的生命是同他的作品共存的,其作品不朽,艺术家也得以不朽。这话说得没错,我们知道许多卓越的艺术家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还在我们的视野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走进故宫博物院,我们能看到一幅精美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幅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得以知晓在遥远的北宋,曾经生活着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张择端。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与一些我们熟悉的画家不同,张择端擅长“界画”。所谓界画,是中国画中特有的说法,即为保持线条笔直,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但这种画法多用于画建筑物。《清明上河图》可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界画。
在这幅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长卷上,遍排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人物……据统计,画面上共出现了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56匹牲畜、大小船只20余艘、各种车轿20余辆……其人无不神情兼备,其物无不惟妙惟肖,是一幅鲜见的现实主义杰作!
张择端在宋徽宗时曾供职翰林图画院,后来失去了这份工作,靠卖画为生。他勤于笔墨,创作颇多,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保留下来的极少。不过,我们至少有《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生动地勾勒了北宋首都汴梁的城市生活的面貌,也留住了北宋大画家张择端最璀璨的艺术精魂。
§§§第42章 董源开南派山水先河
武术有南派、北派之说,所谓“南拳北腿”,有趣的是,中国的山水画中也有这种说法。山水画发展到五代至北宋初年,进入了成熟阶段,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后人称其为“北派”、“南派”。由于我国南北方有不同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遂形成了南派飘逸秀气、北派粗犷厚重的特色。南派的开山之作《潇湘图》,即是我们此处要介绍的董源的作品。
董源(?~约962年)是五代时南唐画家,画史把董源与范宽、李成合称为“北宋初年三大家”。董源的画作格调高雅,意趣天然,创作对象多为江南的青山绿水,擅长营造宁和幽旷的意境。宋代沈括评价董源“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是一位题材开阔的画家,不只画山水,龙、牛、虎、人物也很擅长。据史料载,他创作的作品很多,但传世的很少。
董源的《潇湘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幅画中,画家娴熟地使用了水墨间杂淡色的手法,渲染了大片的水面及沙洲苇渚。在进行水墨渲染的同时,他进行了巧妙的留白,生成了一种生动的烟水迷茫之感。作者还抛弃了线条,豪放地用皴擦的笔法表现山峦,更显山石之质感。纵览整幅作品,山水幽深,人物渔舟点缀其中,生动、空灵,展现了南派特有的风格。
§§§第43章 狂走山间的山水画家:范宽
与董源同为“北宋初年三大家”的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不过因为他性情宽厚,还不喜欢死板的规矩礼数,当时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宽”,这位画家后来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范宽。在《宣和画谱》中我们能找到关于范宽的记载:“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由此可见,他真是一个潇洒疏狂的人。
范宽很有艺术家的风范。他是一名山水画家,为了观察山川自然的变化,长期在华山、终南山生活,啜酒执杖行于山间。因为有最细致的观察和最直观的感受,范宽笔下的山石林木特别真实生动。
为了表现山石雄健的质感,他发明了“雨点皴”这种苍劲厚重的笔法,成功地在画纸上重现了山石的形貌。范宽画的山石浑厚壮观,气势逼人,元朝人汤垕星评价说“范宽得山之骨法”。
范宽还擅长画雪景,巍峨连绵的高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更显雄浑壮观。有人评价范宽之雪景“画山画骨更画魂”、“与山传神”。在《雪景寒林图》中,我们能看到鲜明的范氏风格:大雪茫茫,雄峰高耸,深潭凝湛,寒林枯硬。展卷端凝,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寒气摄人心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范宽在作画时采用了圆钝无细尖的笔,使整幅画有了一种拙朴天然的风味。
§§§第44章 大才大癫的米芾
米芾(1051~1107年)是北宋著名艺术家,书画双绝。不过,似乎天赋奇才的人都多少有些怪癖,米芾在这方面尤甚,人称“米颠”。
据说米芾爱石成癖,开中国文人玩石之先河。他在安徽做官时听说河边有一块奇石,因为姿态雄奇被人们当做仙石供奉起来。米芾听说后非常欢喜,一定要一睹奇石的真容。他去河边一看,这块石头果然仙姿不凡,二话不说就把石头搬进了自己家,还摆上供品焚香跪拜,边拜边说:“我想见石兄你已经二十年了,真是相见恨晚啊!”朝廷官员做出这种荒唐事,事情传出后米芾便被罢了官。
民间传说,米芾还常干的荒唐事是换画。他作画的水平特别高,临摹古人书画更是一绝。见到谁家藏有名家古画,他就假托借回去欣赏,自己照着画一幅给人送回去。因为画得太像,米芾屡屡得手。这类故事真假不得而知——如果是真的,估计没人愿意借画给米芾看了。不过,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米芾绘画水平之高。
米芾的绘画题材很广,梅、兰、竹、菊、松石、人物、山水无不涉猎。不过,他成就最大的还是山水画。米芾画山水,不喜欢表现山峰雄浑之奇,更喜欢恬淡清幽的江南山水情致。他和长子米友仁开创了“米氏云山”画派,放弃了以勾、皴为主的点染法,绘画出云蒸霞蔚的山水效果,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
可惜的是,米芾的作品已经失传了,今天我们只能从与其风格近相的儿子身上揣测出其画作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