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防御工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便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由此可见,长城前后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
长城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以前,长城就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第113章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之作:故宫
如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故宫,故宫每天都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接受他们的崇拜和赞叹。要想真正懂得欣赏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还要从理解故宫的建筑开始。
故宫的前身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宫,从1406年开始修建到今天,故宫已经有600多岁了。这座宫殿是建筑师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帝都原则来建造的。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高低的变化来组成一个整体。
故宫分为前殿和后宫,前部宫殿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这是对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注解;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它的四个角上各有10只吉祥的瑞兽,栩栩如生,而只有皇宫允许用这样的数目和造型,大臣和巨商们是不能用10只的。后宫的建筑则别有风味,在大气之余多了一份庭院深邃之感。后宫的建筑紧凑,东西六宫连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这可以说是对后宫秩序和妇道的一种强调。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豪华的生活当中又透出雅致的情趣。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的,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之外两边的建筑要略矮,但也是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的。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了整个紫禁城,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几乎贯穿当时的整个京都,气魄宏伟,规划严整,非常壮观。
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和谐,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站在高山上看故宫,看不到其中的任何一个窗户,这是为了防止刺客找到攻击的漏洞。而大门前有两个铁缸,里面盛满了水,是为了防火。可以说故宫是一座既伟大又实用的建筑。
§§§第114章 建筑美学与实用兼具的四合院
对很多人来说,四合院都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概念了。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住在正经四合院中的也很少了,大部分都搬进了公寓和小区。但是四合院的形式和故事,还是流传下来,并且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页,供后人翻阅。
开门见到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围成了一个庭院的形式,这样的住宅就叫做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典型的民居,从西周时候起,这种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如今算起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而不是正中间;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一般都有砖石砌成的台基,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主人的居室;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正房和厢房之间有走廊,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这样会让院中的环境显得封闭而幽静。一般的家庭中,也就是老爷太太住北房,长子和媳妇住西厢房,女儿住北房西边的耳房,东厢房作厨房兼饭厅,南房作客厅或书房,也可以给佣人或其他子女住。院子里种有丁香石榴,还有蔬菜等。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是四合院的典型特征,可以说故宫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四合院。
别看四合院的布局一目了然,其中包含很多传统的观点。比如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它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头上的吉祥话,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古训,采古今名句,极具风雅,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第115章 窑洞:现代人居住的洞穴
在很早以前,人类住在山洞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道了怎样造房子,就不再住山洞了。不过,现在在我国的某些地方依然有人住在山洞里,他们可不是因为经济落后才住山洞,确切地讲,他们住的叫“窑洞”,那是一种了不起的建筑。
窑洞是我国较为普遍的居住形式,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陕北地区属黄土高原,覆盖着极厚的黄土层,4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利用特殊的地形凿洞而居。这个地区的黄土又黏又硬,挖好洞穴后不易坍塌。与砖瓦房相比,窑洞造价低廉,居住起来又很舒适,冬暖夏凉。
挖窑洞不是找到一块土壁就能凿洞,首先要挖地基,地基挖好后才能做别的工作。把土壁上的土按照窑洞的形状挖出来,叫“打窑”。打窑这个工作必须细致耐心,挖得太快了窑洞容易坍塌。完成了窑洞的主体工程,还得做一些较为细致的修整工作。人们会耐心地把窑顶挖成拱形,将窑洞表面刮平整。至此,打窑的工作才算完成。挖好的窑洞不能马上“装修”,必须先晾晒一阵子。
楼房的墙面要刷墙面漆,窑洞也要刷墙面漆,不过这种墙面漆特别环保,是用黄土、铡得粉碎的麦草搅拌成的泥,称为窑泥。每个窑洞至少要刷两层窑泥,一层粗泥,一层细泥。房子住久了墙面会变色,窑洞住久了窑壁也会被熏黑,熏黑了可以再和一些窑泥刷上。刷好窑泥后,给窑洞安上门窗,再修个土炕,一个舒适的窑洞就造好了。
窑洞也分几种,最简单的是土窑洞。如果将土窑洞用石头或砖头加固一番就成了石窑洞、砖窑洞,更加坚固美观。
§§§第116章 旅行的房子:毡房
每到放假的时候,许多小朋友都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去不同的地方游玩肯定很有趣,可是住在旅馆里远没有自己的家方便舒服,能不能去哪里都带着自己的房子呢?这个想法看起来异想天开,不过并非不可能,哈萨克族人就是这样做的!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哪里有茂密的草场,就赶着牛羊搬到那里去居住,可以说是一直都在旅行。如果用石头、木头或砖头造房子,每搬一次家都要再造一次,费时费力,也不能说带走就带走。聪明的哈萨克族祖先发明了一种特别方便的房子——“毡房”,即是用毡子做成的,轻便耐用,很适合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
需要搬家的时候,哈萨克牧民会把毡房拆卸后用绳子绑好。到了目的地,只需要花几个小时就能把房子重新搭好。而且如果觉得房子的位置不够好,几个人一起就能把房子抬起来,随便更换地方,方便极了。
毡房主体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个大圆顶,下部分是一个圆柱体。揭开毡房表面的毡子,能看到圆柱体是用结实的红柳木编成的栅栏墙,这种栅栏墙用牛皮绳扎成菱形,有点像城市常见的推拉型防护门,搬家时可以收起来。毡房顶部有一个一尺宽的天窗,天窗上带一个毡盖,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揭开通风,天气不好时就盖上遮风挡雨。
哈萨克人对自己的家很爱惜,毡房会选用漂亮的白色毡子,毡房内的装饰也华贵讲究,所以人们称其为“白色的宫殿”。
§§§第117章 南方建筑典范:苏州园林
我国南方的建筑有很多种,但最能代表南方建筑特点的得数苏州古典园林。仍有记载的私家园林出现在东晋,之后历代造园兴盛,有“钱塘自古繁华”为证的苏杭到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大都市,聚集了众多名流雅士,那时候的私家园林也就遍布古城内外,有名的园林就有两百余处。这人间天堂的美誉与它处处园林处处景是分不开的。
苏州的园林意境深邃、构筑精致,身居其中,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含蓄、内敛、庄重的美,与故宫的雄伟庄严是完全不同的。乾隆皇帝几次游江南,深爱江南园林之美,后命人将御花园也修建成南方园林的样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一些名胜古迹中也可以体会到苏州园林的味道。
在苏州园林中,借景和对景被大量运用,这种设计是整个园林的灵魂。
“步移景异”,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景色,空间是有限的,但是要完美地再现繁华的世界。园内亭台楼榭交错,游廊小径蜿蜒其间,格子窗就是一副画框,自然被定格在窗棂之中。
借景,就是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之后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为互借。借景创造了更深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在拙政园的倚虹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在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借景。
§§§第118章 圆明园:毁于侵略者兵火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与一段屈辱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被洗劫、焚毁。
圆明园本是明代庭园, 1709年,康熙帝把它赐给了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帝。从雍正开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圆明园,前前后后修了150多年时间!
由于不断修补、完善,精雕细琢,圆明园成为了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吸纳了江南园林的优点,还开创性地引入了西方园林的特点。在圆明园中,山石俊雅,草木葱茏,精美的建筑点缀其间,仿佛蓬莱仙境。不仅如此,当时的圆明园还收藏了历代珍贵文物,书画、古瓷、珠宝、典籍等数不胜数,称其为最高规格的博物馆也并不为过。
清朝时,帝王们喜欢圆明园清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每至溽暑即搬到此处居住,连处理政务也在园中进行。圆明园夏日的凉爽与其完整的河湖水系是分不开的。水面占圆明园总面积的2/5,工匠们开凿了规模不同的水面,与蜿蜒园中的河道连在一起,既构成了秀丽的山水景观,也达到了消暑降温的效果。
被洗劫后的圆明园,当年的绝世风景不再,一片废墟,几抔焦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对圆明园遗址进行整修建设,力求逐步恢复这座绝世园林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