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但只工作了3年就离校做起了自由音乐家。其间,他和朋友索贝尔住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创作。冬天,两人没有足够的衣服,在索贝尔外出时,他就躲在屋子里作曲。舒伯特自己没有钢琴,一次,当他灵感骤起,兴奋地跑到朋友家,却发现钢琴前有人在弹奏,他只好默默离开。回到家,就像索贝尔所说的,他躲在被子里,发出婴儿般的抽泣。
舒伯特很小就崇拜贝多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贝多芬在晚年才看到舒伯特的曲谱,猛然惊叹:“这里面有神圣的闪光!”并立即托人找来舒伯特。当时贝多芬已病入膏肓,他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属于你!”不久,贝多芬就与世长辞了。舒伯特拿了火炬为贝多芬送殡。一年零八个月后,舒伯特也溘然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亲友:“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身旁。”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哥哥特地买了块墓地,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第65章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年)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又称“钢琴魔王”)。
弗朗兹·李斯特生于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有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6岁起开始学习音乐,11岁时,在他的个人音乐会上贝多芬吻了他的额头,李斯特将此视为音乐的洗礼。12岁时,李斯特来到巴黎。与钢琴诗人肖邦厌恶给音乐作品起名字不同,李斯特主张为音乐写标题,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不过,和肖邦一样,他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是一位爱国音乐家,也是一个敢于改变的人,他支持阿尔贝尼斯、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米高梅出品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获奥斯卡奖的一集“猫咪音乐会”使用了完整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为全集的背景音乐,也显示出这个曲子弹奏的复杂技巧。
李斯特还著书立说,出版了多部论文和书信集,他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66章 哲学家式的舒曼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年),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生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和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的一些著作。舒曼7岁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
18岁时,舒曼听从母亲的安排,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两年之后他立志要当一名钢琴家,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由于急于求成,舒曼在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时,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于是转而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舒曼在随老师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维克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坠入爱河。克拉拉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并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
与克拉拉结婚4年之后,舒曼开始出现精神病症状。舒曼的父亲是由于精神病而去世的,舒曼也时常感到自己处于嘈杂的环境当中,难以忍受。他曾在下雨的夜晚跳入莱茵河,幸好被人发现抢救过来。后来,他被送进了精神治疗医院,在那里接受手术。但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在46岁的时候,终于放下克拉拉和7个孩子去永远离开了。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他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第67章 逆流而行的勃拉姆斯
音乐家舒曼曾结识过一个金发的年轻人,他才华横溢,被舒曼视为“上帝的礼物”,这个人就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比舒曼小23岁,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是低音提琴手。由于生活窘迫,勃拉姆斯10岁便在酒吧里演出,15岁时开始作曲,写了不少聚会时的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在勃拉姆斯20岁时,他尝试用半低音钢琴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并当场把每个音都提高了半音。这一尝试引起了比他大一岁的哈诺瓦管弦乐团首席乐手约阿希姆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朋友。约阿希姆感叹勃拉姆斯的才华像“宝石一样纯净,雪一般柔润”。
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的推荐下,投奔“钢琴魔王”李斯特,但这个年轻人对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并不中意。后来他怀揣推荐信找到了舒曼夫妇,在那里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极高的赏识,被舒曼郑重地推向乐坛。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的创作与演奏并重,虽然没进过音乐学校,但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卓越才华,他成为了当时乐坛难得的一颗明星。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交响作品模仿了贝多芬的宏大气势。他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合称为“三B”。
勃拉姆斯一直和舒曼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说那是因为他喜欢优雅的克拉拉。在舒曼病重的日子里,他陪伴着老师的妻子和孩子们。在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去了维也纳,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寄给克拉拉。维也纳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第二故乡,当他逝世于维也纳时,故乡汉堡港的所有船只都为之鸣笛。
勃拉姆斯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潮流处于高峰时期的一位“反潮流”艺术家。像他孤独安宁的人生一样,他更多地回首眺望古典主义的过去。作为一个德国音乐家,他身负着使命感,他要捍卫古典大师的伟大传统。他通过精心准备,40多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著名的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
§§§第68章 温柔而浪漫的门德尔松
你听过《婚礼进行曲》吗?如今,许多新人在步入婚礼殿堂时,这首音乐就会响起。这首曲子既充满激情,又有神圣的感觉,它的创作者就是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有一个非常长的名字——雅各布·路德维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人们通常就叫他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的祖父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父亲是富裕的银行家,母亲具有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卓越的音乐才能。与其他有名的音乐家的出生环境相比,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非常少,门德尔松家里经常聚集着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等。出生上流社会中贵族家庭的门德尔松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曾在巴黎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后来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心爱的姐姐病故,加上自己的身体不适,门德尔松在姐姐去世六个月后也永远离开了,享年38岁。
门德尔松在音乐上的贡献之一,就是把被历史淹没的音乐家巴赫推向了大众,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他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作品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他和舒曼等人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第69章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很多音乐家在年轻时都会去维也纳,比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因为那里的音乐氛围非常好,人们热爱音乐,音乐家们也可以聚在一起自由交流。因此,出生在维也纳的人可谓得天时和地利,而小约翰·施特劳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施特劳斯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一位音乐家。奇怪的是,他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也做职业音乐家,尽管如此,小约翰·施特劳斯还是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23岁的时候,维也纳发生革命,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名声在革命以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后世称施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等经典圆舞曲,还创作了以《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为代表的120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
现在人们常听到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管弦乐曲,其实,它最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据说施特劳斯谱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乐谱。这首圆舞曲问世之初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直到作曲家本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之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并且疯狂地喜欢上它。在奥地利,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第70章 歌剧大师理查德·瓦格纳
瓦格纳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庭,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亲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瓦格纳因此可以自由出入剧院。因为在年幼时得到了很好的戏剧熏陶,他14岁时便写出了一部长达五幕的大悲剧。
使瓦格纳立志走上音乐道路的真正动力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莱比锡布商公所的音乐会中,瓦格纳第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作品,充满热情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音乐使瓦格纳大为震惊,他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伟大,感受到音乐中所蕴涵的无穷力量。第二年,他在莱比锡剧院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从此立志作曲,并以贝多芬为指路明灯,开始了探求音乐艺术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