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也就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有生活能赋予人的一切。”塞缪尔·约翰逊如是说。伦敦是一座极富特色与魅力的大都市:国际化却全然不失其英伦风情,工人气息与贵族气质同时渗入城市的血液之中,现代与古典得到最完美而协调的融合,任何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英国人的生活,尤其是英格兰人,几乎是浸泡在啤酒中的。酒吧是英国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每个周末的傍晚时分,伦敦任何一间酒吧门内外都会是人头攒动,让人不禁怀疑是在买滚石告别演唱会或者春运火车票。在英国酒吧拿着一杯啤酒看球聊天,就和广东人在茶楼叹茶看报、四川人在茶馆大摆龙门阵一样,是最有地域特色的社交休闲方式。
除社交用途之外,白天的酒吧从十二点开始,供应着英国特色的酒吧食物(pub food),不少酒吧甚至以此为卖点。可以说酒吧食物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英国名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就是在酒吧中长大的,他的个人风格也深受其影响,随性而热情。
酒吧食物的必要特色是简单快捷、随意休闲、适合下酒,口味类似猪油渣的脆烤猪皮(pork crackling)、实际上是面糊烤香肠的“洞中蟾蜍”(toad in the hole)、香肠和土豆泥(banger &mash)等都是人气之选。猪肉制品在酒吧食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远高于在正规西餐中的出场率,不过这也难怪,油香四溢的猪肉配上一杯沁凉而清苦的当地麦芽酒(ale)是那么搭调,在昏暗的酒吧灯光下显得活色生香。
虽然酒吧是属于猪肉的舞台,但最经典的一款却是几可视为英国食物代表的炸鱼薯条(Fish &Chips)。事实上炸鱼薯条原本并非酒吧的专利,英国有不少专营炸鱼薯条的小餐馆或外卖店,即使不少正规餐厅中也可品尝到;不过太多酒吧都以炸鱼薯条为招牌,使之逐渐演变成了一款典型的酒吧食物。
炸鱼的选材很有讲究,最常用的是肉质紧实、海味较浓的鳕鱼类和口感嫩滑、风味清爽的鲽鱼类。炸鱼的美味之关键在于软嫩鲜美的鱼肉与香脆酥松的面糊(batter)的组合,每家卖炸鱼薯条的店都有自家制作面糊的独门秘方,重点在于如何使面糊更松化,常用的添加剂包括小苏打、啤酒、麦芽酒、烈性啤酒等。炸鱼往往会搭配柠檬和鞑靼酱(tartare sauce)食用,酸味中和了油腻感,使人食欲大开。
英式薯条(chips)不同于法式薯条(French fries),形状更粗短,只下锅油炸一次。如这样做虽不像法式薯条那般香脆,土豆的香味和口感却更加纯粹,毕竟土豆的美味才是英国人最爱的。传统上用来搭配薯条的是盐和麦芽醋,麦芽醋味道不浓,却能很好地带出土豆的甜味。记得在英国读书时有个老教授说如今的年轻人受美式快餐的影响都不加醋而改用番茄酱了,那痛心疾首的表情就像在哀叹世风不古一般。
如果说酒吧文化渗透到每个英国国民的血液之中的话,狩猎就是自祖先承袭而来的传统。出于环境保护的因素,如今已不允许私自猎杀野生动物,因此英国人建立了农庄及猎场来放养各种动物,有节制、有指标、可持续发展地开展狩猎活动,一者为延续传统,二者也出于英国人对野味的偏爱。
秋季是属于野味的季节,鹿、野猪、兔子、雉鸡、松鸡、鹧鸪、林鸽、鹌鹑、野鸭、山鹬等各种时令野味先后上市,教人应接不暇。由于运动充沛,因此野味的肉质会教家畜来得更紧实,肉味也更浓郁。不同品种的野味适合不同的调理方式,皆以充分发扬其独特的风味为目的。
本次造访英国时恰逢松鸡(grouse)上市,市场上自是作为当令产品推出,以野味为卖点的餐厅固然也会专门定制松鸡菜单,而即便是平时不卖野味的餐厅也忙不迭地推出时令菜单,仿佛此时不卖松鸡就落伍了一般。松鸡类似雉鸡而个头更小,肉味浓郁,烤松鸡尝来有些像烤乳鸽,肉质却比烤乳鸽更加紧实更加野性,加入松鸡肝和松鸡肉熬制的清汤则异常鲜美甘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曾经的英国得益于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了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也催生了大量的工人阶级,这对英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英国平民的食物主要是面包和牡蛎、贻贝等贝类(真令人羡慕),狄更斯在《匹克维克的信》中曾写到“人们常常把贫穷与牡蛎视作一个整体”。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工人们对能量的需求,于是廉价、顶饱、高能量的食物被开发并迅速推向工人阶层。丰盛的英式早餐一早就给人体提供大量能量,而伦敦的特色食物鳗鱼冻(jellied eels)是另一代表,将泰晤士河的康吉鳗煮熟后冷却凝结成鱼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热量,虽腥味略重却能大补元气。
由于工人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用餐,只能在工地上解决,便于携带便成为了他们的要求之一。如今像德州扒鸡般在火车站流行的康沃尔馅饼(Cornish pasty)最初就是起源于康沃尔半岛,是为满足当地矿工的需求而发明的,以厚实的酥饼来包裹肉馅,方便携带也不会弄脏,同时牛肉馅也能很好地补充体能。
如今英国人已不像工业革命时期那般艰辛,但当时的食物却传承了下来,受到英国全民的欢迎,例如鳗鱼冻就是贝克汉姆的最爱,康沃尔馅饼也作为康沃尔的文化使者大受欢迎。
大英帝国昔日的扩张过程不仅将殖民文化带到了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也把全世界的不同文化与特产带到了英国。如今“日不落”的荣光已然黯淡褪色,却发现真正被影响被改变了的,是英国自身。如今在伦敦能见到各色人种和谐相处,在市场上能买到来自全世界的材料,能找到几乎所有菜系的餐馆,甚至在英国本土食物上也深深地镌刻下外来文化的印记。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以辛辣、浓郁为特色的Cajun料理风格如今与英国酒吧食物紧密融合;英国的人气连锁餐厅Nando‘s经营的是涂抹了来自非洲的peri peri辣酱的葡萄牙风味烤鸡;至于法国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等欧陆菜系更无需赘述了。
最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印度菜的深远影响。除了在英国无处不在的印度餐馆外,不少印度名菜经本土化后已然成为了英国饮食的一部分,例如印度炒饭(kedgeree)如今是英国的常见主食,被广泛应用于早餐;咖喱鸡(chicken tikka masala)这道不折不扣的印度菜如今则是英国国民公认的国菜,只是根据英国人的口味而大大降低了辣度。每每看到这种情形都会思考,究竟谁才是输出文化的一方?是英国殖民了印度,还是印度殖民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