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图书馆电脑培训班学习平面设计。2001年,在深圳广告协会主办的一次平面设计比赛中,我的一副广告作品得到一家公司老板的赞赏。老板找到我,希望我能参与该公司的创意设计工作,薪水颇丰。权衡再三,我答应了。在这家广告公司,我干得很努力也很出色,先后推出一个个楼盘广告,深得老板赏识,于是,2002年2月公司老板又在山东开了一家印务公司,聘任我为总代理。2003年8月我出资收购了这个公司。
至今经营得很好。公司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上百万元,为社会上很多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不断地为希望工程和贫困灾区人民捐钱捐物。我经营的公司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口碑。
市场给了我意想不到的不幸和幸运。对于将来,不管前方的路有多坎坷,我都会勇往直前,因为不幸和幸运都是一首好听的歌。
(供名)
全在你自己
“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会带着自己的态度,那地方可怕或可爱,全在于你自己!”
从前有一位智慧的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面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
这天,他的孙女儿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阴。
他俩坐在那里看着人们经过,一位身材很高看来像个游客的男人(他们认识镇上每个人)到处打听,想要找地方住下来。
陌生人走过来说:“这是个怎样的城镇?”
老人慢慢转过来回答:“你来自怎样的城镇?”
游客说:“在我原来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欢批评别人。邻居之间常说别人的闲话,总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兴能够离开,那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摇椅上的老人对陌生人说:“那我得告诉你,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过了一个多小时,一辆载着一家人的大车在这里停下来加油。车子慢慢驶进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孙女儿坐的地方。母亲带着两个小孩子下来问哪里有洗手间,老人指着一扇门,上面有根钉子悬着扭歪了的牌子。
父亲也下了车,问老人:“住在这城镇不错吧?”
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回答:“你原来住的地方怎样?”
父亲看着他说:“我原来住的城镇每个人都很亲切,人人都愿帮助邻居。
无论去哪里,总会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谢谢。我真舍不得离开。”
老先牛转过来看着父亲,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然后那家人回到车上,说了谢谢,挥手再见,驱车离开。
等到那家人走远,老人的孙女儿抬头问祖父:“爷爷,为什么你告诉第一个人这里很可怕,却告诉第二个人这里很好呢?”
祖父慈祥地看着孙女儿美丽湛蓝的双眼说:“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会带着自己的态度,那地方可怕或可爱,全在于你自己!”
(佚名)
百折不挠的诺贝尔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因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然而,液体炸药在运输中非常容易爆炸。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
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
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
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佚名)
12岁,在美国中学领悟什么叫“强者”
就这样,我凭着不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提高了在同学中的地位。还被学校选入“数学天才班”。
刚到美国,我就从表姐那儿打听到,美国的中学和中国的中学完全是两回事儿。这儿只分年级和科目,没有我所熟悉的“班”。课程安排是模仿大学式教学,每个科目按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学生可以依照个人志趣选上不同级别的课,因此,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课程表。课间只有短短的三分钟,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在三分钟内赶到下一节课的教室去上课。
还没开学,我就领到了学校给新生发的地图,地图上详细地标明了各学科教室的位置。因为美国的中学校园大得令人吃惊,如果地形不熟,三分钟的课问绝对找不到教室。上学的第一天爸妈笑着给我打气:“你就当今天是锻炼身体喽!没跑错教室就是100分。”
我的第一节课是科学课,走进教室,看见别人随便找座位坐下,我也拣了个中间的座位坐稳。那位胖乎乎的达芮波老师领着同学们做了许多事,我却什么也没听懂,只是盲目地模仿着别人,他们笑,我也傻笑:他们说“Yes”我也说“Yes”……直到老师让大家填一张登记卡,我才傻眼了。
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我鼓起勇气举起手大声把昨天妈妈教我的几句“应急”英语背了出来:“我三个月前从中国来,我不懂英语,我有个表姐名叫佩佩,她也在七年级上学,你若有任何问题,你可以问她。”
结果,胖老师不仅连说带画地教我填完了卡,还帮我把课程表调成了同表姐一样——这是爸妈在开学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做到的事,高兴得他们直夸我机灵、勇敢。我自然也很得意。但我很快就发现,我得意得太早了!
同学们知道我不懂英语后,课上课下都经常用恶作剧捉弄我。一次课间,我正在拥挤的过道穿行,准备去上数学课,一个小男孩儿指着我大声地对众人说:“看!她不懂英语,真蠢!不是吗?”在上学和放学的校车上,我也常常被大家孤立。表姐害怕跟我一起变成被孤立,被嘲笑的人,毫不客气地让我离她远一点。为了请她帮我翻译作业题,我不得不“低三下四”地讨好她,经常拿国内寄来的不干胶贴画来和她“做交易”。
上数学课的时候,我们要在计算机上用老师教的方法独立完成一些算题。
美国学生在小学时对计算机就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了,我却对如何进入程序一无所知。周围的同学怕我抄答案——其实他们的数学程度比我低得多——不让我看他们是如何操作的。多亏有个叫戴安娜的中国女孩走过来,帮我进入了程序。我感激地用英语谢谢她(因为我知道在西方住惯了的小孩儿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异国语言,表姐就特地警告过我:不准在众人面前对她说中文1,没想到戴安娜大声地用中文回答我:“别客气”,我一下子对她生出了敬佩之意。
在美国中学读书不到三个月,我就发现:作为女生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表,还要钻研化妆方法,交男友之道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你就缺少了与别人沟通的渠道和共同语言。
当然,一个聪明人在学生中也是受欢迎的。因为学校里许多项小组作业几乎都是由组里的聪明人完成的,其他人只不过装装样子,在小组作业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我貌不惊人,又不懂化妆方法,而且没有交过男朋友,我就争取做个聪明人吧!为了摆脱困境,我变得比什么时候都热爱学习。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就自学国内带来的初中数学课本,并且边查字典边读英文小说。我就不信我真的比歧视我的人差一等!
心里憋着的这股劲儿,使我在长跑1600米的体育考试中拼命快跑,终于超过了表姐和时常取笑我的那些小美国佬。长跑之后,校长走进数学课教室,竟然向我颁发了当月的数学单科奖状“每月之星”!老师和同学们都热烈鼓掌,这是我到美国生活半年以来赢得的第一次掌声。
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在写读后感或文章内容简介时,根据书中的内容作些有代表性、有意义、不限形式的手工,一来提高学习兴趣,二来可以加深理解。刚开始我对这些并不重视,随便找了个旧纸盒剪剪贴贴画画,拼凑出一个《灰姑娘》的立体作品。这个作品一出台就成了全家人的笑料——皇宫歪歪倒倒;台阶摇摇欲坠;灰姑娘的头发被剪秃了一半;追赶灰姑娘的王子脖子差点被剪断,成了歪脖王子……已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三姨坚持让我重新做一个。在大人的帮助下,我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精美而艺术的立体作品。当我把它交给老师时,她大睁蓝眼,惊讶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等她强烈感叹之后,一系列的赞美词一涌而出,还把我的作品展示给每一个同学看。同学们伸长脖子争相参观,不断有人赞叹着:“她是怎么做出来的!”
就这样,我凭着不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提高了在同学中的地位,还被学校选人“数学天才班”。那位接替我成为被欺负、被孤立的人,是一位金发碧眼、地地道道的美国妞。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