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网络文学发展20年来各种大事件的一次集中清理和评点。原本以为写作起来相对于纯粹的学术著作要简单一些,但随着研究的展开,这种想法被击得粉碎。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面对各种纷繁琐碎的网络文学事件,什么样的事件才能算大事件?又如何遴选出这些所谓的大事件?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只有标准确定了,才有可能去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学事件进行甄别和筛选。然后则要求对整个网络文学发展史非常熟稔,把各种事件一个也不能少地拎出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遴选出那些相对比较重要的100个大事件。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前后比照,左右权衡,去粗取精,归类整合,搞得不亦乐乎。对事件的点评,就相对要驾轻就熟一点,但100个事件涉及到诸多领域,知识面之逼窄又时让我捉襟见肘。
值得庆幸的是,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的参与,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个人智慧之不足。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我一直感觉年轻人比我们这些步入中年的所谓专家来得快而直接,他们天然地对网络具有亲近感,平时在这方面关注也较多,能够及时跟踪那些应接不暇的网络事件。因此,在接过本书的写作任务之后,我便召集了几位对网络文学素有兴趣的年轻同好进行研讨,在100个大事件确定以后,又分头写出点评的初稿,具体的分工是:写手类:谭武军;作品类:康莹;网站类:杨芳琦;活动类:陈伟;成长类:陈祯;研究类:吕蕾;论争类:都鹏飞;维权类:吴杰。虽然最后收上来的稿子从整体上看并不非常令人满意,但其中闪烁着许多智慧的灵光和奇思妙想,着实让我振奋不已,我在对稿件进行统一加工、修改和润色的时候,除了小部分因为写得太粗糙被推翻重写之外,大多还是尽可能地保留原稿的基本风貌,充分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在此,我要对他们的倾力付出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丛书主编欧阳友权教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诸多指导,先生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长期浸淫于此,对网络文学发展的熟悉程度无人能比,本书从事件的选定到归纳分类他都在百忙之中进行了最后把关和审定。挚友袁新洁教授正在参与编撰一部网络文学编年史,在对网络文学大事件的选取上,他提供了不少素材和建议。一向古道热肠的陈国雄博士在了解到我到了交稿日期仍未完稿的情况后,毅然挤时间帮我改写了几则点评。我由于平时要坐班,只有趁着周末和节假日才有成段的时间猫在办公室赶稿,内子周秋良博士在教学科研之余,不但独力承担了全部家务,而且还时有精到建议。我正在读高三的儿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是我们家最忙的人,也时常问起我写书的进度。我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独居家乡小城,虽每天倚门企盼,但仍独自品味孤寂支持我“做正事”,等等。对诸位老师同行、家人亲友的绵绵厚爱,我惟有时刻珍藏,永铭于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对网络文学大事件的清理和点评,带有鲜明的史料整理的性质,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但在点评的时候还是力求具有一定学理性,点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立一家之言,成一孔之见。其中借鉴和参考了诸多学术前贤的观点,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还未能一一注明,谨在此一并致谢并求宽宥。
欧阳文风
2013年国庆日于湘江河畔长郡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