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天自我
当我们的“后天自我”开始活动时,我们所处的状态就会与前述的宁静状态截然不同。
1.我们身心会有一些情绪体验。除了表现非常明显的喜乐、愤怒、悲痛、吃惊、恐惧、心疼、抱怨等之外,还有那些不明显的焦虑、忧愁、哀伤、紧张等。如果大家善于静观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处于各种轻微情绪状态。如果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轻微的情绪状态,那么它就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性体验、情绪或心境,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紧张、有人焦虑,有人冲动、有人迟缓等等。在静观中你还会发现,这些底色性情绪都是由你的愿望和观念造成的。当一个人掌握了自我内省体验的方法之后,就能很快将此种情绪状态与前面所说的宁静状态区分开来,并能通过静观很快改变这种情绪状态。
2.在此种状态,人们大脑中自然有许多观念在活动,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进行着思维和运算,有一些观念和愿望在不断地陈述自己。此时人的所有活动、思维都是围绕着自己愿望和观念转的。人在此时无论做什么都是“为私为我”的。“为私”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意愿或欲望,比如想发财、成名、快乐,想得到爱情或性,或其他很具体的一些东西,想幸福、成仙、成圣、成佛、升天堂等。也就是说其所思、所行、所言都是为了自己。此时,无论其给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赋予多么无私的理由、多么高尚纯洁的借口,可以肯定这些言行都是对他本人是有利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服务的。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思、言、行真的是无私的话,那么此时(仅在此时)他的内心就自然会处于宁静状态,不会感受到任何情绪,无论明显的还是不明显的情绪体验都不会有。
“为我”就是人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观念来看待事物,评价事物,对待别人和社会的。许多人决心要做到无私无我,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有私有我了。“有私”是因为他必然有求,否则他不会想“无私无我”;“有我”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观念,认为自己如何做就是无我的了,或者自己应该无私无我;然后他就会利用自己的这个观念来评判别人是否为私为我。所以,所有要求自己无私无我的人都是有私有我的。还有许多人号称自己是无私无我的,则更是荒唐。真正达到无私无我的人不会跟任何人讲自己是无私无我的,因为他已经没有私和我了。就像太阳普照大地,是自然的。那些号称自己是无私无我的人即使表面做得很好,也无法掩盖他内心求名求利的心,或者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别人和社会的心,也就是把自己的观念作为模具来统一所有人的存在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心。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吗?人类的许多恶行,而且常常是最大的恶行都是由于这个心产生的。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人只要有一个观念被自己评价为真理或好的,他就很自然的希望所有的人都接受他,按他的真理来生活。所以,《尚书》说“人心惟危”,我们常说“人心险恶”。所有的人的所有的人心都是危险的、险恶的。这样说人和人心大家可能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是对的,因为,真正险恶的不是人和人心,而是人的观念本身。扩张自己、维护自己、侵占别人的大脑,是所有观念自身的特性。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章要详细阐述。
这个世界是无限奇妙、神秘的,人的理性无论面对何种事物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了解,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知道如何做是最好的,对所有的人都是好的。这是人的理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有人不信,认为自己知道,这不过是执著于自己的认识的狭隘偏见而已,做后就知道自己的无知。所有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具有一定反思能力的人对此都有很深的体会。因为,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符合自己预期的和与自己预期相悖的或意外的,而意外的结果的存在就表明人的理性的局限。无论人的理性对自己的能力的有限性是否了解,是否愿意以更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自己的愿望来判断事物的好坏,以自己的观念来判断事情的对错、善恶。这是自然发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可以说是人类心理运作的客观规律。一个人除非处于完全宁静状态,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理智状态,总是在以自己有限、狭隘的观念来衡量、判断着这个世界、他人。这就是“为我”的含义。此时人们可能并没有有意地去寻找自己的利益,可能会认为自己处于绝对的无私状态,为了别人、社会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名誉、情感,甚至生命,我们通常认为这已经是无私无我的了。但这并不一定是,如果他是在自己的意愿和观念的主导下做出的牺牲,就不是,他这是为自己的愿望在奋斗,在为自己的观念做牺牲。如果他在做出牺牲时,自己没有任何感觉,心灵完全处于宁静状态,那么,才可以说他的牺牲是真正“无私无我”的。处于此种状态的人是没有观念和愿望的,也不会说自己是无私无我的,也不会有自己在牺牲的想法和感受。有许多朋友在为了一个所谓高尚的目的做出种种牺牲时,如果你对此有任何意愿、观念、情绪感受和评价、认识,那么,你的高尚行为依然是“为私为我”的。当然,我这样讲,只是为了说明思维、情感、观念的性质,丝毫也没有否定它作为人类道德现象的高尚性、伟大性。但对那些追求精神最终解脱的朋友来说,你的状态依然处于“后天自我”的控制之下,与先天本我没有多大关系。简而言之,无私无我是生命体的一种存在状态,一旦将其作为一个观念、意愿,或者当做追求或行为规范也就有了私有了我。切记:只有有我的人,才会想到无我。只有“后天自我”才会有“无私无我”的要求,才会想到自己是无私无我的。对先天本我来说,他就“是”无私无我的,他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无私无我的,即使在人们看来是很自私的行动依然是无私无我的。但这种无私无我仅仅是个“是”,没有想要“是”,更不会说自己“是”。此点请诸君多多体会。
3.当人们处于情绪情感之下时,人们只能表现出一个人后天所获得的各种力量、才能,而且其发挥还常常不能如愿,往往是越想发挥好就越发挥不出来。这是因为,越想发挥好就是越自私自我、越执著,因此,其后天的力量也会被束缚和遮蔽,从而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那些考场发挥失常的孩子,都属于想考好的心太重了,对考好太执著造成的。而他想考好的原因就是他让这场考试承担自己太多的愿望和观念,而且那些愿望太过强烈。我想大家都无数次地体验到这种状态。
当我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体察自己的大脑,自然能体察到大脑里面的观念在活动。当你感觉到自己比较冷静时,你去体察自己的大脑,就会发现,大脑里面的观念是一个一个轮流出现的,井然有序。此时你可以比较容易地控制这些观念的活动。因为,这时是这些观念轮流地出现在你的大脑中,相互之间没有纷争,也因此每个观念所使的力量都不是很大,就比较容易地控制住它。而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大脑不静,比较乱时,此时你还会感觉不舒服,如果你此时去体察自己的大脑,你会发现大脑里的观念不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而是几个一起出现,成团地出现,滞留在大脑里不走,这些观念常常是不一致的,此时它们各自不断地陈述着自己,甚至相互争吵,都想独自表现自己,控制你的言行。由于几个不同的观念同时活动,都想控制你的大脑和言行,就像几个人都想控制一个人,结果就是导致人非常难受,感觉很累。此时你要想控制这些观念,夺回大脑的控制权就很难,因为,这些观念在相互争吵中都使了很大的力量。这就像一个小孩在房间里乱,你很容易让他安静;如果两个或几个孩子在里打架,要想让他们都安静下来就比较困难。
当我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你再能仔细体察你的大脑,会体察到自己的大脑不舒服,内部存在着某种紧张感或僵硬感。如果有几个观念在同时控制着你的大脑,除了明显感觉难受外,如果你去仔细体察大脑,就会发现大脑里会有很大一块是堵塞、僵硬的,常常还有木木的感觉,表明整个大脑处于混乱状态。
同样,当你感觉自己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大脑还比较静,此时你去体察自己的心脏,也会发现自己的心脏并不是完全舒服的(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而是存在着一丝不舒服感,紧张感,甚至焦虑感。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大脑不静,此时你去体察自己的心脏,就会感受到心脏也很不舒服。当大脑处于几个观念同时活动很乱时,心脏是非常不舒服的。
如果你进行了以上体察,就会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脑里的观念与心脏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大脑里只要有观念活动、思维活动,大脑和心脏就都不是宁静的,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至少有紧张感。而如果没有观念活动、思维活动,则大脑和心脏都是宁静的、舒服的,而且感觉还是空的。注意:有明确的空感,感觉大脑是空的、心脏也是空的。
当大脑中在进行思维活动或有观念活动时,常常还伴随另一种心理状态,就是会有情绪发生,喜怒哀乐、悲恐惊、焦虑抱怨等情绪活动,这些情绪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是思维活动和观念活动的结果。对于情绪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验。一是当感觉到自己有情绪活动时,你去体察一下自己的心脏,就会感觉到心脏部位是不舒服的,有疼痛感、紧张感、焦虑感等,常常是堵塞感,有时还会感觉有大块物质在翻腾。其中的感受跟观念在大脑中的感受差不多,只是心脏里的感受会让人感觉更不舒服。注意:无论什么情绪活动都是如此,包括大家平时最希望得到的快乐、高兴之类的情绪也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佛家要求我们要修去一切情绪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先贤要求我们不要有情绪活动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情绪活动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情绪活动在心脏部位都会有不舒服的体验感受,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还有些情绪活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有不舒服的感受。
情绪活动的另一面是观念,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是观念活动的产物,准确地说,观念是情绪活动的导火线。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自己的情绪活动是与观念无关的,比如,当你突然受惊吓时,很害怕,这种害怕感产生时,大脑中是没有观念活动的;还有其他很多情绪活动都是我们面对一个外部环境刺激时自然发生的,根本没有什么观念活动。其实,这只是表象。所有的情绪活动都是观念的产物,如果在你的大脑中没有相关的观念,你在那种场合绝对不会有情绪产生。这个道理在逻辑上很难论证清楚,只有在静观过程中,你自然会发现这一点。比如我过去很害怕蛇,即使在电视中看到都很害怕,一见到蛇就心慌、腿颤。我后来就仔细体察此时的感觉和大脑里的观念活动,发现自己怕蛇是由于过去听别人说蛇会伤害人、咬人、有毒等,还有自己过去被蛇吓过的经历。当我把这些观念都静观过之后,再见到蛇就不害怕了。有许多女孩子害怕蟑螂,那个小动物是不可能伤害任何人的,没有人受过它伤害,甚至许多人连见都没见过,那么为什么会害怕呢?只不过是许多人在电视上不断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女孩子见到蟑螂后吓得要死,这个画面告诉人们蟑螂很可怕,或很可恶。其实,蟑螂完全是被诬陷的。如果你很害怕蟑螂,下次在体验到这些情绪时,仔细静观几次就好了,以后就不会害怕。这样的静观效果会清晰地告诉你:情绪不过都是自己已有观念的产物罢了。所以,情绪是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是后天自我控制我们生命的一种方式。
因此,当我们有观念活动的时候,经常也是理性思维在运作的时候,此时大脑和心脏就不会有空感,而是有各种不同的感受的,会不舒服的,这种感觉其实就是情绪。只不过通常我们只能感受到那些比较强烈的情绪,而对那些轻微的情绪感觉不到,甚至还认为自己的心很静。随着一个人静观的深入,你的大脑和心脏有任何一丝波动、不舒服感,你立即都能体察到,到那时你才能真的相信所有的思维观念活动都会伴随着情绪活动,都会给你带来不舒服的体验。也就是说,只要有思维观念活动,我们的心就不处于真正的宁静状态和理智状态。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以往所知道的心理状态都属于思维和观念活动状态,也就是情绪活动状态。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宁静状态和理智状态,而是我们没有特别的注意它,或者注意到了也没有当回事。由于这种状态难得光临,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想体验到它就需要等待机会。但对情绪状态却是可以随时体会的。因此,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后天自我的存在,并将其当做我们生命的全部。这是严重的误解,是人生最大的迷误。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之一就是有人很容易甚至经常能进入这种宁静状态,而有人则很难进入这种状态。这种差别是生下来都如此的。那些容易静下来的人相比那些难以静下来的人,通常会比较老实、善良,在精于算计的人看来会显得比较笨,但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算计和别人欺负他。同时,这样的人更容易忍耐、对自己对别人更真诚,智慧(不是精于算计的聪明)也更大。这种人修道通常会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悟道,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也比较容易。
前文已经讲过,所有后天形成的东西都是没有真正根基的,都是可以通过静观去掉的,也就是说都不实在,不是实相。而“后天自我”解体的过程恰恰是先天本我的显现过程,所以,道家称修道是“返璞归真”:回到自己原初本真的状态。达到修炼最高成就的人被称为“真人”:完全回到先天状态的人。回到先天状态的人也就是回到彻底清静状态的人。此时,生命处于一种“空灵”状态,身心皆空。这个空不是物质的空,而是一种空感。这种空感则来自于他没有任何执著,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念和思维控制自己的大脑和生命,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情绪情感,但却能对周遭一切,甚至对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灵敏的感知,且对宇宙的变化能够自动采取应对措施。这就是大道自然的状态。人在此种状态下可以做一切事,但都不会执著。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无为:心里没有执著,但什么都可以做,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因此,所谓修炼就是修去后天自我的所有内容,使生命回归先天本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自身的洁净过程(消除后天形成的一切),而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或一个愿望。所谓悟道就是真正认识到先天本我的存在和找到回归之路。注意:这种认识不是一个纯粹的观念,而是内心的一种觉知,就如我们不仅知道苹果的存在,而且抚摸和亲尝过苹果的味道的这种觉知。这种回归之路不是任何一种宗教,也不是任何一种有形的生活方式,宗教只是引领人们找到这条道路的训练方式——宗教只是一所学校,而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道路本身。当一个人真正的找到这条道路时,他就会发现以前所学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他回归的障碍,他的一切心愿(包括想回归的心愿)也是他回归的障碍,他今后生命的唯一任务就是把他在世间所获得的一切知识、观念、心愿统统抛弃,这个抛弃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方法是唯一的,就是静观。所以,对一个真正进入修炼大道的人来说,人生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四)常规道德教育方式的致命缺陷
那么,这种修炼与世俗社会所关注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有何关系呢?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人类生命在世间存在、活动的状态。
1.人世间万物的生存方式(包括人自身)都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相反者相生,相生者相克的规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所以,我们把人所处的这世界称为相对世界。佛教所说的三界都属于相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人,只有极少数悟透大道并完全清除了后天自我的人完全处于无为状态下(就是前面所讲的清静状态下)做事时,才能摆脱相生相克的理的控制,而走向真正的自由。当然,普通人只能偶尔进入这种状态,但稍纵即逝。所以,人无论做什么事,除会产生预期结果外,都还会产生相反的或其他的后果。只不过这个反后果人们常常并不会立即发现而已。一个人越想做好事,虽然对人们的帮助会越多,但对别人的干预和危害也会越大,只不过这种危害也不一定会被立即认识到而已。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越高,在做出许多高尚之事的同时,也会做出许多卑鄙之事,只不过他在做这些事时会给自己一个听起来很高尚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欺骗别人。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所有的圣人都讲无为,《金刚经》云:“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分别”:所有的圣贤都讲无为,差别只在于对无为的理解不同。我们仔细看看历史和自己就会明白此是绝对真理。我所理解的无为是这样的:所谓无为与人们的言行无关,而只与心态有关,当人们不带个人追求、愿望,不执著于自己的认识做事时(此时其心灵处于宁静状态),就是无为。反之,带着个人的意愿、观念做事,就是有为,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是有为。
2.就人性而言,也是相生相克的,有善有恶,有爱有恨,有悲有喜,有恩有怨等。对一个人而言,这两个相反的方面是一样大的。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有多深,一旦当他恨起对方来时也就会有多深。不说别的,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有多大、爱有多深,将来孩子不能满足自己期望时,失望就有多深,如果孩子得罪自己时,对这个孩子的恨就会有多深,夫妻、朋友之间都是如此。所以,中国人才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同时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君子之交为什么是淡如水的呢?是因为君子的情感比较淡,他对人的爱是很淡的,因此,对人的恨也是很淡的。你给他很多好处,也看不到他对你感恩戴德,为你两肋插刀,似乎很不懂人情世故,但这并不说他不知道你给他好处了,不领你的情。他对你很好,给你很大的好处,你可能会说他对我太好的,太爱我了,我要如何如何报答他。这也是你自作多情,其实,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个顺手人情,与你过去对他好坏没有什么关系;即使他为你牺牲很大,也不是因为他多么爱你,或是为了报答你,他是很自然地做了这些事。所以,你伤害他,他虽然知道,心里也没有多大感觉,常常也一笑了之。因此,得罪君子不会有多大不良后果。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君子之性。所以,君子与人交往总是很淡,似乎不通情达理,君子与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清澈,没有多少杂质,没有利益交换,即使有表面的利益来往,双方也不会放在心上。君子与小人交往会令双方都很难适应。因为,小人给了你好处,一定要有回报,甚至要你终生报答;小人得到了好处,总是心存感激,一心想报答,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你要得罪了他,他必报复。简单地说,小人恩怨分明。小人与人交往总是将名利情掺杂其间,来往密切,爱起来如胶似漆,恨起来钢牙咬断。小人与人相交,如果别人与他走得很近,则就失去规矩,甚至失去基本的文明礼貌,你的什么事他都想掺和,想替你当家做主,甚至什么苟且之事都愿意跟你一起干;而如果离他远一点,就心生怨恨,认为你对他怎么样了。所以,与小人交往会让君子感到很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但简单地说就是对待事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君子的反应强度很小,小人的反应强度很大。这就是相生相克的理在人们身上的体现:君子对别人的善意不高,但恶意也会很低,爱意不高,恨意也很低;而小人的善意、爱意都很高,恶意、恨意也很高。真正的圣人或真人,对人无善无恶、无爱无恨。他们做一切事,哪怕在常人看来极善的事,都是出自自然,正如太阳照在我们身上给我们温暖,并不是太阳有什么爱我们的心愿,而是纯粹自然的,是自身光芒自然覆盖的,因此,我们既没有必要因它的温暖感谢它,也不必因它的炎热而怨恨它。这是一个许多人,尤其是小人,很难理解的生命存在状态。
当然,上面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来说明人的情感强度的高低对人的行为、情感的影响,并由此来说明人的存在方式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或相生相克的规律,诸位切莫对号入座。二分法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前面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的状态是一种极端化描述,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的某个状态,很少有人处于真正的极端位置的。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纵情的文化,人们以表明自己的情感浓烈为自豪,这也是大众化时代的文化表现。所以,当我们把情感强度较高者称为小人的时候,是与时代主流抵触的,这会引发许多人的不满。所以,我还必须再做一个补充说明。像“高”、“低”这样的形容词完全是相对的,本身是没有内涵的,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爱的程度、恨的程度的理解完全取决于自己所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存在一个普遍化的标准和理解。如果一个人读完上述文字,感觉到自己像个小人,可能会很不快活,或很气馁,甚至很反感。对此我的感受和认识与你大不相同,我不仅不会轻视你,我还会恭喜你、赞叹你。因为,当你觉得自己的情感强度很高,像个小人时,首先表明你身边有很像样的君子给你做参照系,否则你不会认为自己像个小人的。有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你是很幸运的。其次,表明你内心本来是愿意像君子一样生活的,你现在的表现并不是你的本意,而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再次表明你选择了很高的参照系,甚至直接以圣人为标准。这就表明你的心胸很宽广,心智和志向很高,非常值得赞赏。第四,当你感觉到自己像个小人时,也就会自动的激发你提高自己的德性,降低自己情感强度的内在愿望,这对你的人生来说,是最可宝贵的机遇。我本人也有时会感觉到自己像个小人,当我感觉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情感强度很高像个小人时,我就会很警醒,立即去静观,通过消除情绪来降低自己的情感强度,这样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像个君子。因此,我对自己在有生之年能达到君子境界毫不怀疑。这也许就是“知耻而后勇”的表现吧?
明白了这种人性中的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理之后,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我们常规的品德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效了。
3.常规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常规道德教育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善的,什么是错的、恶的,要求人们按对的做、善的做,不要做错事、恶事。二是告诉人们行为的奖惩方法,做得好的给予奖励、表扬,做的差的给予惩罚、批评。许多宗教信仰者或修炼者也是这样理解修炼的,只不过其所理解的奖惩措施与常规教育不同罢了。这种教育方法是社会上人人都在采用的方法,也是世人能普遍理解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从表面看来似乎很有效,但任何一个熟知人性的人都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因为:
(1)人世间的事情是瞬息万变、千变万化的,任谁也没有办法将所有的事情对错善恶都搞清楚的。同时,前面讲过,任何事情都是善恶同在的,在一个场合下是善的,到另一个场合就成恶的了,从这一面看是善的,从另一面看就是恶的了,因此死守教条在历代都是被有智慧的人批评的。这样一来,所谓的道德教育也就自行取消了。常规的道德教育的意义仅在于告诉人们一个社会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至多帮助人们养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常规状态下,对当时那个社会可能是有利的,但一旦其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就可能有害。也就是说,遵守任何规范都不是对社会和个人绝对有益的,而是利害共存的。道德规范的这一特征在社会转型时期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传统道德的遵从者往往在无意中扮演坏人的角色,对新道德的宣传者和实践者造成很大的伤害。《还珠格格》中令大家很厌恶的皇后和太后都属于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而大家都喜欢的那帮人则都是传统道德的破坏者。而今面对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崩溃,我们许多人对传统道德重新产生好感,学习传统道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潮流。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将修养或修炼仅理解为遵守规范就会忽视自己的心,这就对德性的提高不会有任何帮助。
(2)在这种教育方法下,也许有许多没有入世且老实的孩子能够完全按规范的要求去做,稍微不老实的孩子和绝大多数成人都会搞机会主义,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干坏事(违反规则),或者在表面上努力按要求做骗取奖赏之后,背地里照样干自己想干的事。因此,此种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伪君子。中国人经过儒家历代的道德教育虽然也培养出一些君子,但更多的是伪君子。越聪明的人、受道德教育越深的人越虚伪。这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随时观察到的。一个虚伪的人是不能教化的,因为,无论教他什么他都会在表面上接受,但绝不会入心。所以,一个人道德的自我教化一定要从诚实开始。一个希望提高自己的德性,甚至希望自己人格圆满的人,必须从诚实开始:对别人诚实,更要对自己诚实。许多人不能直面自己的缺陷,自己的不良的习惯、肮脏的想法和愿望,因为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当做是自己,其实它们都不过是落在我们身上的灰尘而已。承认这些灰尘的存在,然后拍掉它们就是了。
(3)如前所述,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他接受了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也不在于他有什么高尚的道德行为,而在于他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强度。反应强度越低道德境界就越高,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情绪反应了;反应强度越高的人道德境界就会越低,最高的人的情绪完全随环境变化,那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些对坏人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反应的人,甚至一定要杀死对方的人,无论他以什么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言行辩护或以什么样观念来支持自己的言行,其道德境界都不会太高。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面对自己的许多恶意、恶念、恶行会编造出许多理论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恶意、恶念、恶行包装成善意、善念、善行;还有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样的包装。这就是这个世界善恶难辨的原因。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人的理想、目标与人的行为的善恶问题,人理想高低与道德水平的高低问题。我的看法是一个社会理想与当事人的道德水平高低、行为的善恶没有直接关系,这取决于当事人自身的情绪情感强度。面临同样的理想,哪怕是最美好、高尚的理想,都会有很多人接受、认同,这些人的情绪情感强度是不同的,其行为的意愿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与宗教的情况是一样的。当一个宗教开始在社会传播时,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来,有的情绪情感强度很低,有的情绪情感强度很高。这些人面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反应方式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就是:情感强度越低的人,对自己的理想、信仰的执著程度就越低,当他发现谁在支持他的理想和信仰时,对对方感激程度也会越低,而对那些他认为破坏他的信仰和理想的人仇恨就会越低,对对方的恶意的程度也会越低,干出伤害对方的事情的冲动程度也会越低。相反的情况大家可以自己推导。在宗教中我们通常可以发现,那些在宗教中修炼越好的人,其情感强度越低,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就越高,这个高就表现为对人的善意、爱心、善行,还表现为包容、忍耐、真诚、勇敢、自我牺牲等等优秀品德,这些人即使面临着人们反对自己的信仰,给自己的修炼制造麻烦,依然可以对对方表现出足够的善意、宽容、忍耐、真诚等品性。而修炼越差的人,即使努力表现出善意、善行,努力表现自己的包容、忍耐、真诚等,但依然常常表露出自己的仇恨、恶念、恶行,表现出狭隘、虚伪、容易冲动等不良品性。尤其是当他发现谁反对他的宗教、妨碍他修炼时,那种愤怒、仇恨之心就立即表露出来。所以,宗教和社会理想与其信仰者的道德水平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一般说来,宗教会有一些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方法,而一般的社会理想运动则缺乏这种方法。我写这些是想提醒许多朋友,切莫把自己的信仰、理想与自己的道德境界等同起来。如果你是个情绪情感强度很高的,你对的信仰越坚定、越执著,你因它干坏事的心就会越强烈,损害别人的心就会越强烈。但你会从自己的信仰中找出许多理由来掩盖自己的恶行、包装自己的恶行。对这个说法,有许多朋友会很难接受。不接受没关系,但如果你能静观自己的心,仔细体察自己的大脑的思维运作,你就会发现我所说的是绝对正确的。
(4)所以,道德教化的关键在内心的塑造,而不在于观念的灌输、行为的训练。内心塑造的方法不是扬善去恶,因为,善恶是同在同等的,张扬善意的同时必然也会膨胀恶意:恶意借善意之名得到膨胀。各位看看世间的各种社会现象就会明白。
因此,人类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正确方法既不是思想教育、也不是行为训练、更不是奖惩制度,而是我们所说的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