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陋习文明祭奠崇尚节俭好传统,振精神继承创新重树晋商新形象。自2012年3月5日“晋中精神”大讨论活动启动以来,全市专家学者、干部群众纷纷加入到对“晋中精神”的提炼中来。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围绕移风易俗这一话题,广大群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3月28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学者、群众,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围绕清明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广大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在继承忠孝、气节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摒弃当下形式大于内容的不良习气,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白拴金告诉记者:“晋中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在这个庄重肃穆的节日里,我们缅怀先人、追贤思孝。”他认为在“晋中精神”的内涵中,“忠孝”、“尽忠”等价值理念不可或缺。同时,他为时下一些愚昧迷信、不能与时俱进的清明节祭奠做法而忧虑。“比如烧纸钱、放鞭炮等祭奠方式,虽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但易引发火灾,弊端很多。”所以他认为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市文联副主席郝汝椿则认为,清明节上坟烧纸是祭祖形式,缅怀前人功德精神是祭祖内容,是后人忠孝精神的体现,而这种忠孝也正是晋中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清明节的祭祖形式及丧葬习俗也应与时俱进。对此,市委讲师团的郝嘉楠深表赞同,他说:“新时代的晋中人要站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高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实际行动彰显出晋中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晋中精神’的提炼贡献力量!”
中都学院院长杜改转认为,晋中精神应该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民族气节,比如介子推功成身退的气节、当代刘胡兰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等。而“清明”一词就可以高度概括这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所以她认为在“晋中精神”的提炼中,应该把气节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
对于当下愈演愈烈的婚丧嫁娶中的奢侈浪费之风,大家进行了严厉的抨击。“3月27日上午,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从市城区北尧东街经过,堵塞交通近1个小时。”在市委党校,几位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市城区的一场豪华葬礼。对此,聂文丁老师称:“以前人们提倡厚养薄葬,现在大操大办却成为习惯,人们互相攀比,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社会风气。”
“事实上,如今新晋商的形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已经远不能与以前的晋商相提并论。”市委党校的韦润梅老师认为,相比“能吃苦、能创造”的温商,“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徽商,如今外界对于晋商的印象,多停留于煤老板之类的“一掷千金”上。目光短视、对物质过分追求、缺乏精神支撑,正在成为新晋商的代名词。韦润梅认为,作为实现全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如果企业家只知靠在暂时的经济利益上醉生梦死,不只对自身发展不利,更会影响到全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她认为,应该将诚信经营、勇于创新等晋商的良好传统持续发扬。
市委党校的张林力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认为,无论是愈演愈烈的大操大办之风,还是山西煤老板7000万嫁女事件,反映出的是财富分配教育方面的缺失。张林力举例称,很多西方人从小教育孩子把零花钱分为3部分,其中一部分用来帮助别人。所以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把自己的收入拿来做公益事业是理所应当的。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几乎为零。好多人在一夜暴富之后,只顾自己享受,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她认为,在“晋中精神”中,应该把“勇于担当”放在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广大市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某事业单位任职的刘先生说:“我们晋中一直有节俭的传统,办红白喜事,八碗八碟一火锅。”对比如今的攀比、奢侈之风,刘先生认为其“不仅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也让礼尚往来的传统文化变了味。”他认为,应从制度上对人们进行约束,通过社会舆论对人们进行引导,通过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
“不仅要提炼出‘晋中精神’,还要使‘晋中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市民王晋平认为,要通过“晋中精神”来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必须先通过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来解决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只有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风清气正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