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嫁娶之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儿子娶媳妇和闺女出嫁(旧称“出阁”),自古以来一直称其为“喜事”、“婚事”、“红事”。
安定区旧时汉民族的婚嫁仪式颇为繁琐,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要“六礼”俱备。所谓的“六礼”即是“纳彩、问名、纳吉、纳聘、请期、迎亲”等。小户人家只需媒人从中说合,双方“换庚”(交换生辰八字)、合婚、议定彩礼,就可择吉日成婚。
换帖
换帖又称“传红”,旧时婚嫁注重“门当户对”,即所谓“金山对银山,窑窑对可滩”。婚事绝大多数由家长包办,婚前男女双方不得私下见面,或不准见面。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女方认可男方的家世情况后,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庚贴上,让媒人带给男方请阴阳先生“合婚”,认为生肖和后,遂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写给女方家,两家将庚帖悬于灶神前,如若3个月内清吉平安,即相互告知对方,婚事可偕。
下聘
男女双方由媒人交涉商定彩礼钱物,然后“放话”(亦称“过话”),择定吉日纳聘“定亲”。男方家长辈领着儿子和媒人拿着彩礼及礼金、一副“大馍馍”(点着红颜色的大馒头,12个为一付,女方家留10个,返还2个)、酒等到女方家“定亲”,又叫“行礼”或“装酒”。所带的酒由女方提出要求带多少,男方得提前准备好了,同时还得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酒瓶(谓之“龙凤瓶”)用红线拴住,到女方家后行礼时献到供桌上,仪式结束男方家返回时由女方家把里面剩余的酒倒出,分别装入米和面两样,将红线换成绿线。订婚仪式上女方要请管事的“总理”,广请本家亲戚,设酒席招待,仪式开始后男女双方向供桌上的先人和长辈们分别行跪拜礼,由媒人简单地介绍一下情况,通报双方商定的彩礼,这里女方的“外家”即舅父象征性地将彩礼少一点,女方完全赞同,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数,这个过程被称为“研礼”。接下来由男方家人向女方家人敬酒,男女双方父亲碰杯互敬,谓之“碰亲家”。酒席期间要“耍笑”,将一对“大馍馍”倒扣在盘子里,上面盖一“红双喜”彩花,由所有亲属放钱,当然是男方家的掏的多,同屋的人一同起哄喝彩,将订婚酒宴推向高潮,等到亲戚都掏完了,要凑一个整数或双数以表吉利,这就需要男方父亲多出钱了,最后由亲属中年龄最长、辈分最大的将“大馍馍”翻正(也有些地方先翻馍再放钱),拿到厨房切开后送到席上吃,所得喜钱由媒人主持男女双方各拿一半,至此,订婚仪式正式结束。
订婚和结婚后的几年内,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传统节日期间,男方要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去“追节”,正月初二要给女方家“拜年”,新女婿第一次来拜年,丈人家是要给红包的,不论多少。
送礼
定亲之后到迎娶之前,选定吉日(以双日最佳)男方主人请来媒人和村庄内耆老,领上女婿,带上彩礼到女方家“行礼”。仪式是先在女方家“先远宗亲”的牌位前烧香磕头互拜,其次以家馔茶酒招待。
提话
男方选定迎娶吉日,请媒人通知女方,女方认可后,媒人通知男方。男方家长即备礼金、衣服面料、一副“大馍馍”及用红线栓连的两瓶写有“喜酒鹰樽”红帖的喜酒(也称龙凤瓶)前往女方家告知具体迎娶的时间,女方家长要从礼金中取出若干退给男方家长谓之“答谢”。
迎娶
正式迎娶前,男方家要在各房屋的门上贴上大红对联和“双喜”字,对联称为喜联,男女双方各具请帖邀请亲朋好友届时来吃喜酒,亲友便带钱物前来“行情”以示祝贺。向女方家“行情”送礼谓之“添箱”。女方家在迎娶的前一日或当天早上要摆嫁妆让客人参观,谓之“亮箱”。亦可贴喜联于大门,如“名流喜得名门婿,才女欣归才子家”。
男方迎亲的“引亲”之人,人数多少不等,但须是单数,其中有媒人、背箱人、花轿夫或赶轿车的车夫、乐工、抬礼盒的人。如无花轿或轿车,则用公马或叫驴,忌用骡子(因其不生育)。所带礼物除点心、酒等外,梳子,篦子、大红头巾、镜子缺一不可,还得备一条“上马裤”,“大馍馍”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一个媳妇子三副大馍馍”到此时算齐备了。到女方家后迎接的第一关是关大门,将迎新的人关在门外索要红包,男方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塞进门缝后大门就开了,也有女方家的小孩等将牲口的鞍垫之类的藏起来,要男方拿红包赎。进门后先焚香祭祖,女方家再用酒菜招待迎亲的客人,其次打发背箱人先行,背箱子的人拴好绳子,背上箱子起身时故意说“太重,背不起来”,女方家就会给一个红包。最后由男方家带的伴娘为新娘梳头打扮(只是象征性的做一下就行了),让其穿嫁衣(包括“上马(轿)裤”)。头顶盖头、怀揣“婚书”的新娘由“喜相”二人抬上椅子,随椅抬上花轿或轿车,或骑上牲口,有些地方兴新郎官抱新娘子上轿的,由送亲之人伴随着缓缓向男方家行进。有的地方新娘在临行前悄悄怀揣筷子一双,酒盅一个,兆“快生贵子”之意。迎亲、送亲的人数在回来时一定是双数,一路上鼓乐奏响、爆竹鸣放,还要撒写有“花红盖之”、“白虎远避”的红纸小贴,谓之路贴。路途若遇碌碡碾盘或巨石,深坑之类的,必先用红毡(红纸)遮盖,称为“避白虎”,如遇到他人家迎亲队伍,两位新娘默换小件物品,以免“冲婚(重婚)”。
背箱人先到男家后又说“放不下”,男方主人就赏给“红包”,箱上的钥匙由新娘子的弟妹或同辈、小辈至亲保管,在尊客离席起身前由男方家出红包赎回,并要由拿钥匙的尊客背着身子当众启箱,让宾客观赏嫁妆,亦称“亮箱”。新娘到门后,鸣放爆竹,奏响鼓乐,男方家总理给轿夫或车夫、马夫以及迎送亲的伴娘、小孩赏给“红包”,新娘由喜相扶着下轿(骑),届时鼓乐大作,曲牌为“大红袍”、“小红袍”、“串红毡”等。
婚礼
新娘由喜相二人抬上椅或由新郎官抱着进门,之后新郎身着新衣,胸前佩戴铜镜或玻璃镜、端着装有白面、绣鞋等物,并用红纸糊严、插有擀面杖的“面斗”、手牵红绳(一头由新娘牵着)与新娘在红毯上缓步走到客庭前“拜天地”,谓之“串红毯”,礼毕即入“洞房”。
新娘由伴娘等人簇拥着进入事先由一喜相小男孩“占”定的“洞房”之中,新郎随即把早已用红纸糊的炕眼门踢开,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的盖头,随之由伴娘挽上发髻,谓之“上头”,新娘遂上炕面壁而坐。
“顶盖头”、“牵红绳”、“串红毯”、“进洞房”之后,新郎将面斗放在“洞房”中喜神的方位,再把铜镜挂在擀面杖上然后坐下。“进洞房”的习俗是由上古时的“抢婚”风俗演变而来的。在古代“抢婚”时用遮盖物或布料蒙上被抢来女子的头、眼,以免认识路径;用绳子绑上双手,以免女子挣扎;进洞穴(古人穴居)时用兽皮、草席覆盖地面,以免女子认得来路的踪迹逃跑回去。由此可见,婚礼也是不断雅化而成“礼”的。
婚宴
男方家先要招待“尊客”(女方娘家送亲之人)。尊客到大门口,先要摆“迎门宴”,在一张桌子上摆上几样菜,一般由尊客中的长者象征性地入座,接受敬酒,吃几口菜就行了,旧时的迎门宴准备充足,更加隆重。进门后,尊客中的男性要在男方家的“先远宗亲”牌位前上香祭奠先人,而女性则无此礼。之后总理先“搭揖”请尊客入席。宴席饭菜因地而异,安定区大多数地方都是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粉汤,配以当地最高档的凉盘、热菜、佳酿礼酒,提前请好同村的人行拳猜令敬尊客。尊客得吃两顿饭,且第二顿饭必须得有男方本家或外家(母亲的娘家)德高望重的长辈陪同,以显得对尊客的重视和尊敬。席间吹奏的唢呐曲牌为“大四景”、“小四景”、“四合四”、“将军令”等。
尊客起席后,由长者给男方本家敬酒,谓之认亲,意为不论在什么地方相遇,都要以亲戚相待,最后再上香(亦称“离席香”),便要回去,由男方家长和总理等人把尊客送到大门外边,在摆上酒菜敬客,这个仪式称为“拦门”,另外放一大箩筐小馒头,由尊客随手拿几个,“拦门”的仪式越隆重,表明男方待尊客越诚心。然后尊客在男方家人的陪送下走一段路程,无非是相互客套一番。尊客中新娘子的嫡亲在起席时随手要“偷”几个酒杯,出门后对男方家主事的耳语交代,等新人回门时带回。至此,招待尊客即告结束。尊客走后,有好事的人就开始“耍新媳妇”,将公婆、叔伯、兄长打扮一番耍笑取乐,或向新娘子索要“点烟”。
送走尊客后,才招待陆续前来恭喜“行情”的亲戚朋友入席赴宴,宴席档次同等或略次于招待尊客之宴。宴席间由新郎前辈和新郎的同辈轮流向宾客敬酒,诚待来宾。
婚礼中还有重要的两项,就是请亲戚和“挂帐”。在确定了结婚的日期之后,男女双方都得请各自的亲戚,一般由男方家人亲自登门去请,尤其是外家,更是怠慢不得的。其次得请本家,最后要请同村的人帮忙招待客人。所谓挂帐是亲戚好友在行情时按与东家的关系组织在一起,购买成被面或其他东西,中间写“龙凤呈祥”、“璧联珠合”之类的贺词,右边称谓,左边落款写行情人的名字。挂帐讲究颇多,正中醒目位置是庄间人的位置,往上是外家、重外家(奶奶的娘家人)。其他亲朋则视位置由总理安排。
有些地方对重要的亲戚如外家、重外家来了后要在门口设“迎门宴”相待,摆几样菜,放上酒具,先由男方敬酒请吃,亲戚随便吃一点就可进门。
合卺礼
合卺礼即为“安房”或“安床”。宾客走后,有好事的青少年“闹洞房”,让新娘点香烟、吃喜糖。待夜稍深,便由喜相男女二人为新人安房,先对饮交杯酒,或将杯中之酒新郎新娘各饮其半,再端上饭菜和馒头,馒头有二,事先分别包了硬币和顶针,新人中首先掰出硬币者寓意“金钱吉兆”,今后定为一家之主,而掰出顶针者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在开始掰馍前,会有人暗示哪个馍包有硬币。如果男方掰出顶针则会成众人嬉笑的对象。稍用饭菜后,接着由喜相给炕(床)上抛撒核桃、大枣并口中念着“一把核桃一把枣。生下娃娃满炕跑”等吉语,同时给新娘梳头“破面”并念吉语:“三梳头、二篦子、养下娃娃戴顶子(顶子即为清朝官帽)。”其次“扫床”,用扫帚边扫边说些吉祥趣话相嬉。“安房”礼毕后由伴娘拨明灯(意谓“长命富贵”),关门就寝。有好事者还要“听房”,听听新人说什么悄悄话。因为旧时多为包办婚姻,“安房”、“听房”的程序可以加强新郎新娘的认识,减少生疏和羞涩。如果没有人听房,就要在新房门口倒着立一把扫帚。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一对新人不能下炕,由家人送进洗脸水和早点,随便洗一下,吃些许早点就可以下炕了,下炕后先到公婆房里请安,然后梳洗。
试手面
婚礼第二日早上,新娘要擀“试手面”招待男方亲戚族人。亲友对新娘的手艺夸赞一番,下午给婆家长辈和亲戚行“磕头”礼敬酒,大家要给新娘“红包”以示谢意,称为“磕头钱”。仪式同订婚时的“耍笑”。
回门与转对月
婚礼后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到娘家谓之“回门”,讲究是来回都不得见生人,因此起得也就额外的早。新郎新娘同去同回。一个月后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做“转对月”,一般新娘提前两三日回到婆家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敬。至此“婚礼”才告结束。
婚后的第一个腊月二十三日,新娘须在婆家参与祭灶神活动。
次年正月初二日,新郎陪新娘到岳父家拜年,岳父母赏给新女婿“红包”。
正月十五日婆媳相避不见,谓之“避灯”,否则认为对婆婆有碍。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结婚,革除了许多旧俗。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婚嫁之俗早已“删繁就简”了,程式化的东西越来越少,现代气息越来越浓,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索要财礼和变相要礼者也不少,且城乡婚嫁时讲排场的铺张之风亦愈演愈烈,是应该予以根除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