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大政治家——子产
在春秋的历史上,子产是一位堪与管仲媲美的大政治家。
子产出身于贵族家族,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又称“公孙侨”。
郑穆公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606年,他有众多儿子。其中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丰和子印等七人,后来演化为七大氏族,即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丰氏和印氏。这七大家族后成为郑国的实际统治者,被称为“七穆”,子产便属于“七穆”中的国氏。他的父亲子国曾经是郑国政坛的第二号人物,位居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仅次于首相子驷。
可是在公元前563年,子国与子驷却同时死于一场兵变。
这场兵变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当时郑国首相子驷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推行土地改革,称为“作田洫”。对全国田地重新勘量,抑制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子驷的改革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司氏、堵氏、侯氏和子师氏四大家族损失了一部分的田地,这些人对子驷恨之入骨。正好在这个时候,郑国将领尉止也因为与子驷有矛盾,心怀不满。于是勾结四大家族,密谋叛乱铲除子驷。
尉止探听到消息,郑国政坛的四大巨头——首相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和司徒子孔将在西宫召开一个重要会议。他便决定在这一天发动政变,攻打西宫。一举擒杀四大政治巨头,彻底控制政府。
这个消息意外地让司徒子孔得知了,可是他并没有将这个重要情报告知子驷等人。狡猾而又野心勃勃的子孔想借叛军之手杀死子驷等人后大权独揽,于是他悄悄地躲了起来,没有前往西宫参加会议。
叛军如期发动政变,围攻西宫,子驷、子国和子耳三人全部死于叛军的乱刀之下;同时,年仅八岁的郑简公也成为叛军手中的人质。在一天之内,郑国的统治集团几乎完蛋了,在这个时候谁能挺身而出呢?
有两个人挺身而出。
一个是子西,他是子驷的儿子;另一个就是子产。
两人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到其能力之高低。
先来看看子西。他听说父亲被杀,气急败坏,报仇心切,甚至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便带一帮人杀往西宫,可是很快被叛军击败了。这时子西才想起来应该返回家中,把武器分发给家臣们再来与叛军决战。岂料子西回到家中后,发现家丁和臣仆都逃得无影无踪了,而且还把其家中的武器与财物洗劫一空。
再来看看子产的表现。
得知政变爆发且父亲被杀后,子产没有鲁莽行事。他十分冷静,首先关闭家府大门,实施戒严。一切秩序井然,没有人慌乱,也没有人逃跑,更没有人趁乱劫财。从这个细节,可一窥子产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召集家臣之后,子产打开武器库,把武器分发给家兵并收集了十七辆战车。自己披甲上阵,带着这支私人军队向西宫进发。
子产的私家武装肩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虽然他的兵力不多,却勇敢地向叛军发动进攻。子产的正义之举得到了国人的大力支持,许多志愿者都加入子产军队的行列,帮助镇压叛乱分子。
叛乱分子负隅顽抗,大夫子蟜也组织了一支由平民组成的志愿军,前来助阵。叛军孤立无援,跟随尉止叛乱的四大家族成员,一看到战局不妙就撒腿而逃。这么一来,叛军顿时军心大乱。尉止想力阻,无奈大家逃命要紧,谁也不愿听他指挥。这个时候,子产带一帮人冲了进来。见到仇人,分外眼红。尉止大喝一声,冲了过来。还没到子产跟前,几把利刃就深深扎进他的身体……
尉止死了,四大叛乱家族成员一哄而散,家也不回了。有的逃到晋国,有的逃到宋国。
子产的冷静与沉着,化解了郑国这次政变的危机。并且解救了郑简公,居功至伟。
叛乱平息后,一个失踪的人又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司徒子孔。
子孔躲到哪去了?谁也不知道,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现在成为政坛的第一号人物了。原先排名在他之前的子驷、子国和子耳都死了,首相一职非他莫属了。
当国人都同仇敌忾时,可能只有子孔心里感谢这些叛乱分子。如果不是尉止,他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掌控国家的大权呢?
在平叛中毫无建树的子孔,很快便暴露出其政治野心。
执掌大权后,子孔发布一条政令。即要求所有官吏必须要听从他的命令,实际上是想搞独裁统治。长期以来,郑国贵族阶层统治有些民主化的色彩。如子驷在位期间,凡是国家大事都得与卿大夫共同议定。可是子孔一上台,就想搞个人独裁。
独裁的政令遭到郑国大夫与官吏们的强烈抵制,子孔寸步不让。他准备以血腥的手段来维持个人的权威,下令如果有人胆敢违抗,一律诛杀。
独裁那么容易吗?
春秋时代,兵权并不完全掌控于政府。卿大夫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甚至一些没有政治背景的大家族也拥有私家武装,比如参与叛乱的四个大家族。
各大豪门望族和中下层官吏立即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子孔的独裁令。
郑国的局势再次紧张起来,对峙的双方剑拔弩张。难道再来一场内战吗?在平乱中立下大功的子产忧心忡忡,他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心单刀赴会去游说子孔。
子产既是平乱首勋,又是前任司马子国的儿子,子孔不得不对其表示尊重。
拜见子孔以后,子产开门见山,要求他将那份专制色彩浓厚的政令烧毁。子孔脸色大变,断然拒绝道:“我发布这道政令是为了安定国家,如果只是因为大家不愿意接受,就把政令烧毁,这岂不是成为众人执政了呢?这样国家怎么治理呢?”
独裁者总是借用国家的名义掩饰自己的个人野心。
子产寸步不让,反驳道:“众怒难犯,专制难成。现在您既要犯众怒,又要搞独裁,这是很危险的。不如把政令取消,以安抚众人之怒。要搞独裁专制,肯定要失败的。惹怒了大众,肯定将引发祸乱,您一定得听从民意。”
如果说中下层官吏们反对独裁令,子孔还自信可以用武力逼迫其接受。可是像子产这样在郑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家族都反对,他开始有些心虚了。前任首相子驷尸骨未寒,政令就改弦更张,看来是有点不合时宜。罢了,还是先忍忍吧。
子孔知道自己要独裁是没有市场了,不如先顺应民心吧。不得已之下,他很不情愿地把这份独裁文书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烧毁了,这才平息了众人的愤怒。
无论是在平定叛乱上,还是在反对独裁上,子产都表现出智勇双全和镇定自若的一面。虽然他还年轻,资历尚浅,要进入权力核心层还需要时间。可是没有人怀疑,一颗新星在郑国的政治舞台上升起了。
攫取权力的首相子孔执政九年,在这段时间里子西一直在调查尉止政变的内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年叛乱发生前子孔是得知内幕的。但他不仅未制止叛乱,而且反坐视子驷等人被杀。这无疑让子西非常气愤,他认为父亲子驷之死,子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要扳倒子孔并不容易,一来子孔现在是首相,位高权重;二来这件事已经过去九年,缺少直接的证据。
心中有鬼的子孔当然惶惶不安,倘若不除掉子西,他寝食难安。可是怎么除掉子西呢?子孔左思右想,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还是老伎俩,即借刀杀人。借谁的刀?借楚国人的刀。怎么借呢?先耐心等待吧。
公元前555年,机会出现了。晋国号召诸侯国出兵,进攻齐国。郑简公积极响应盟主的号召,领军出征,子孔、子展和子西三位上卿留守国都。
子孔悄悄地派出自己的心腹,潜入楚国,说服楚康王出兵攻打郑国。子孔答应做楚国人的内应,只要楚国人帮他杀死子西和子展等人,他就准备向楚国拱手称臣。
楚康王当然不肯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了。
楚军兵分三路,杀入郑国。令尹子庚率精锐部队,直抵郑都之下。根据原先的计划,子孔将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楚军入城。可是子庚的楚军等了两天,却没有丝毫的动静。
出了什么意外了吗?
不错,子西对子孔早有防备之心。他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得到确切的消息说子孔打算引狼入室。子西当即与子展联合起来,发布命令。动员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且修固城墙,严阵以待;同时派人快马加鞭,赶往齐国。通知正在齐国参战的郑简公与晋军元帅荀偃,请求速来增援。
在子西与子展的严防之下,子孔根本没有机会与子庚里应外合献城投降,甚至连通风报信的机会也没有。
经过两天的等待后,子庚知道子孔的计划破产了。这时又传来另一个消息,晋军总司令荀偃已经下令,火速回师救援郑国。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人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放弃。
郑国的局势转危为安。
子孔的阴谋失败了,可是他仍然不死心。仗着自己是首相,大权在手,仍然想以高压手段钳制众人之口。
子西与子展决心展开反击,他们在郑国大造舆论,向国人披露子孔的两大罪行。第一,当年明知尉止叛乱集团即将发动政变时,故意隐瞒不报;第二,勾结楚国人,出卖国家利益。当民众得知事情的真相后,群情激昂,纷纷要求郑简公严惩子孔。
叛国罪乃是重罪,子孔穷途末路。狗急跳墙,困兽犹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拼他个鱼死网破。子孔纠集家族的私人武装,准备负隅顽抗。
对子孔来说,这是一场大赌局。要么通赢,要么全输。
可是不幸的是,他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输得精光。
子展与子西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子孔还没来得及叛乱,由士兵与志愿兵组成的反子孔武装已经杀到他的府邸。子孔仓促应战,但很快被击败了。从大院打到内厅,从内厅打到卧室。子孔的手下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他孤家寡人一个。他拎着一把剑,浑身发抖。只见眼前数十把兵戈寒光闪闪,向他猛刺过来……
子孔死了。
子展与子西发了一笔横财,两人瓜分了子孔庞大的家产。
重新洗牌后的郑国政坛,资深上卿子展总揽国政(当国);子西出任首相。子展与子西联合向郑简公推荐子产入阁,子产被任命为少正,正式成为执掌大权的六卿之一。
事实证明,子展与子西确实是慧眼识英雄,而声名卓著的子产进入内阁也可说是众望所归。他在平叛尉止一役中的杰出表现,令子西自愧弗如;在抵制子孔的专制上,又赢得了子西的青睐。
子产入内阁,正式跨入权力核心层。子西和子产都是少壮派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当权意味着郑国政坛春天的到来。
子产不仅是平乱英雄,更是罕见的外交天才。他的到来,即将开启一个独立自主的外交时代。
在晋楚数十年的争霸中,郑国受害最深。在两强的夹缝中生存,一直以来奉行首鼠两端的骑墙政策。但事实证明这种政策并不高明,反而使国家经常陷入被动挨打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国开始探索第三条道路,即独立自主的外交。子产就是独立外交政策的鼓吹者。
如何才能实现独立外交?
郑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远不及晋国、楚国和齐国。并且身处四战之地,难以对外扩张,国家安全时时受到威胁。不过国际形势对郑国是有利的,一方面,晋楚在经历八十年的争霸后,疲态已露。而中小诸侯国的国家主义思想抬头,小国对连年不断的战争十分厌倦。另一方面,郑国的军事力量也有较大的提升,外交手段也趋于灵活和务实。长期周旋于晋和楚之间,使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
独立自主外交,关键是反对霸权,保护国家利益。敢于对霸主说不,在联盟内除了尽义务之外,还要获得应有的权利。
子产很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刮起了一股“子产旋风”。